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松花江哈尔滨段在"98大洪水"后多处出现塌岸,特别是四方台近几年产生塌岸较为严重,严重威胁到金元文化的四方台及下游防洪工程的安全。针对四方台塌岸进行原因分析,为该段河道治理、堤防保护及应急度汛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针对目前塌岸预测方法多属于经验性或半经验性、简化了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而存在无法清楚了解塌岸和地下水影响之间确切关系的问题,在考虑地下水影响的基础上,综合应用极限平衡搜索预测法和FLAC3D数值模拟预测法两种数值模拟方法,对大华桥水库大华滑坡进行了塌岸预测,并与传统的卡丘金法预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极限平衡搜索预测法和FLAC3D数值模拟预测法在大华滑坡这种滑移型塌岸中的预测结果较为接近和合理,考虑地下水影响下的数值模拟塌岸预测方法对滑移型塌岸的预测是可行与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4.
5.
6.
小浪底库区黄土塌岸再造发育已危及沿岸居民区、工矿企业及公路的安全,若想对此类库岸的塌岸范围和规模做出准确的预测评价,预测塌岸参数是关键。通过大量调查,归纳总结出了横向类比和纵向类比两种预测塌岸参数取值的方法。同时在对小浪底库区垣曲段(沇河、亳清河、黄河)和二个类比水库(三门峡、官厅)典型塌岸的大量现场调查、参数实测的基础上,综合给出了垣曲段两种容易产生塌岸的岩土体塌岸关键参数水下堆积坡角θ、冲磨蚀坡角α、水上稳定坡角β特征值。调查结果表明,岩土体结构越松散、库水动力条件越强、粗粒径料含量越少,塌岸关键参数越小。 相似文献
7.
冲积河流塌岸淤床交互作用过程与机理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岸崩塌是河道横向变形的重要表现形式,崩塌体作为陡增的泥沙源反作用于河床演变,进一步影响岸坡的二次崩塌。在弯道水槽中展开系列试验,研究水力作用下非黏性及黏性均质岸坡冲刷崩塌力学机理、塌岸淤床交互作用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试验表明,水流冲刷过程中岸坡破坏是水流淘刷岸坡坡脚、岸坡崩塌及崩塌体淤积坡脚,并在河床上分解、输移掺混中交互作用的反复循环过程。岸坡崩塌、崩塌体与河床发生掺混最剧烈处位于弯道出口水流顶冲点附近,非黏性岸坡崩塌更容易发生在水面附近较浅的地方,而黏性岸坡崩塌更倾向于在坡脚附近较深的地方发生。近岸流速及河床可动程度越大,岸坡总冲刷坍塌量也越大,对于非黏性土其岸坡崩塌体在河床上的总淤积量也越大。研究成果初步揭示了塌岸与河床冲淤的交互作用模式,为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9.
10.
2016年汛期长江发生大洪水,长江中游韦源口河段左岸黄冈长江干堤茅山堤团林段发生崩岸险情,经现场紧急抢险,情况得到有效控制。对险情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具体的抢险措施,并就此次险情的后续整治和韦源口其他相关河段河道治理措施进行了研究。针对茅山堤团林段的河势情况,提出了今后该河段治理时,应开展水文、水下地形测验,对岸坡的稳定性进行评价,必要时对险情段抛石加固和对上、下游受回流影响段进行新护,适当平整险情附近段岸线,严禁崩岸附近河段非法采砂;对其他河段现有护岸工程进行加固和延护,稳定现有河势和主流位置,整治牯牛沙水道,改善航道条件等治理措施。其成果可供规划设计单位或管理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武汉河段为长江中下游16个第一类重点整治河段之一。根据近年来实测的长江武汉河段地形图,从来水来沙条件、深泓平面、洲滩变化、深槽变化、横断面变化等方面,系统分析了武汉河段的变化,总结了该河段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该河段河势相对稳定,冲淤变幅小;天兴洲下段有所冲刷,主要与上游来水来沙条件和河道边界条件有关。(2)由于沿岸有多处节点控制,两岸的崩岸险工段均已实施护岸工程,岸线基本稳定;白沙洲汊道分流分沙比相对稳定,没有单向变化的趋势,但洲滩仍将随不同水文年的来水来沙条件变化而发生相应冲淤变化。 相似文献
15.
桥区河势河床稳定性分析及河型研究在桥梁工程及港址选择等诸多涉水工程中均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表明洪水是长江近河口段分汊河型交替摆动演变和塑造河床地形的框架动力;实践表明按河型规律因势利导的人工工程对分汊河型稳定性可发挥有效的控制作用,此为长江近河口段桥位布选、主跨布设及建桥后稳定性河势维护的指导思路。
本文通过对长江下游分汊河型的动态分类和特点研究表明,以分汊河型间的节点段和主泓稳定的江心洲分汊河型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主泓交替摆动的江心洲分汊河型次之,而心滩分汊河型为较不稳定的分汊河型,这是长江近河口段建桥桥位布选的判断依据。 相似文献
16.
分析长江贵池河段近期河势演变概况,采用最新近岸测图分析长沙洲左缘护岸工程实施后的效果,并针对河势变化趋势及实施中出现的水毁情况,结合工程实践经验,提出后续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7.
指出长江中下游河床演变中"口袋型"崩窝具有尺度很大、发展很快、危害极大的特点,对长江中下游河道历史上发生的多次"口袋型"事件进行了介绍.描述了其演变过程的3个阶段,即近岸河床变化阶段、急剧冲刷阶段和相对平衡阶段;初步探讨了"口袋型"崩窝形成机理以及在水流和边界条件方面的特定因素.沿河人员应对这种崩岸予以重视,避免造成灾害损失.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主长1 893 km,由于河道冲淤变化、堤防长年失修、以及上游建库拦沙作用等影响,导致河势变化复杂、局部河段崩岸严重、航道淤积阻塞等问题,对中下游防洪与航道安全以及沿岸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1998年大洪水过后,由国家投资完成了以堤防加固为主的护岸工程建设,但由于规划中的后续综合整治工程尚未实施,不利于中下游河道综合治理工程总体效益的发挥。同时,受三峡等上游水库拦沙造成的清水下泄引起的河道冲刷与江湖水沙变化关系的影响,亟待加快后续规划项目的实施,通过加强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确保长江中下游河势稳定、防洪与航运安全,以及沿江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