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牟来娣 《理论观察》2011,(1):143-144
“过年”作为中华民族的一枚“印章”.早已植入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中了。在物质日渐丰裕的现代社会,当城市人感叹“年味”越来越淡,质疑“我们为什么要过年?”时.  相似文献   

2.
又到过年时。许多人已经没有了过年的渴盼。过年的年味一年年的淡了,再也找不到记忆中那个热闹的春节。春节,这个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正面临着走向没落的境地。  相似文献   

3.
孟龙 《走向世界》2012,(1):20-22
春节,已经走来,年的气息扑面暖心。春节,新旧交替之际,农历的一岁之首,是中国人全民的节日。微博拜年、低碳过年、旅行过年……崇尚自由,张扬个性的年轻人用自己的方式演绎出新的"年味"。  相似文献   

4.
正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身边的年味己渐去浓浓的味道,关于过年的喜悦仿佛都停留在了童年。而在滇西腾北一个位于中缅边境高黎贡山腹地的小山村——大塘,我仿佛又找回了那种久违的年味。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身边的年味已渐去浓浓的味道,关于过年的喜悦仿佛都停留在了童年。而在滇西腾北一个位于中缅边境高黎贡山腹地的小山村——大塘,我仿佛又找回了那种久违的年  相似文献   

5.
邰磊  张林 《中国西部》2014,(2):64-73
<正>过年,台江苗话叫"能仰丢",意思就是过汉族的年。实际上,过年对台江苗族人来说,属于"舶来文化"——他们已有自己的年,即"苗年",于每年农历十月过,而且过的很浓重,有滋有味。但是,对于这种"泊来文化",生性朗包容、能歌善舞的苗家人,不但没有错过,还将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和多种形式,集中在过年期间酣畅淋漓地演绎和展示出来,其热闹程度绝不比任何汉族地区逊色。  相似文献   

6.
我已经过了67个年,其中24个是在长江口过的,其余的43个,是在黄河边过的。长江口的年味与黄河边的年味有一样的,也有不一样的。长江口的年味我出生在长江口入海口南岸的一个小村子,在吴淞口西北方向20里处,隶属江苏省宝山县,1958年后划归上海市。儿时,作为贫苦农家子弟的我当然很盼望过年。过年做好吃的。那时家里穷,平时一年到头几乎没有猪肉吃。过年了,奶奶怎么也会设法到小镇上去割几斤肉,烧碗红烧肉,包一点猪肉菜馅馄饨,对我来说,过年是解馋的好机会。过年还能吃上年糕  相似文献   

7.
家乡的年酒     
年酒,顾名思义,过年期间喝的酒。无论是"过年"还是"酒",对于中国人来说,都是古老而幸福的事情。多少人的儿时记忆中,第一次大大方方地上桌饮酒,就是在年夜饭上,那家乡的年酒,成为记忆中不能抹去的幸福。美那一碗年酒过年难免亲朋好友一聚,饭局上自然少不了酒。朋友老贺是高密人,高密这地方为人所知,得益于"莫言"和"高粱",除此之外,还有那传说中的白酒"十八里红",可见这地方跟酒有不  相似文献   

8.
<正>王虎平终于可以回湖南过年了,他已经两年没回来了,各种年俗和浓浓的年味让他真切地感受到最熟悉的乡土发生的深刻变化。王虎平是山河智能国际市场发展中心印尼专区总经理,2014年被派驻到印尼开拓当地市场。经过8年摸爬滚打,印尼市场在2023年成为了王虎平所在公司少数几个业绩大爆发的区域市场。当然,印尼市场也是当下国内工程机械巨头争抢、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  相似文献   

9.
刘芳  郭玉 《走向世界》2009,(3):70-73
浓浓的年味扑面而来。春节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一个象征着团圆的节日。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饺子看着春晚聊着家长里短,已经成为最传统的过年方式。难得有长假放松身心,换一种新的方式过年,在异地的古镇感受那里的年味,多年之后再想起来,依旧是最难以忘怀的那一个春节。  相似文献   

10.
撒糕是满族传统风味面食,是满族人过年必不可少的桌上美食,因为工序繁杂,现在很少有人做了。小的时候,我们家年年都做,母亲是正宗的旗人,嫁到汉家的母亲,原封不动地把娘家的吃食和过年习俗照搬过来,年三十儿老祖宗的供桌上,也必定摆上一盘子撒糕。在我们的记忆里,母亲一动手做撒糕,年味就浓了。做撒糕在我们家是很隆重的事情。一进腊月,母亲就开始着手做准备工作。母亲做撒糕用的是秋后新打下的黏高粱米,先把  相似文献   

11.
<正>春节期间,笔者在农村老家,见到乡亲们有的购买化肥、农药、种子,有的给小麦施肥、喷药,有的在繁育辣椒等瓜菜苗,没有过年的气氛。我问一位老乡,"今年咱们村过年咋变了年味啦?"老乡说:"是啊,咱这过年在逐渐改变风俗习惯,过去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买鸡鸭鱼肉,购烟花爆竹,吃喝玩乐;现在农民转变了,生活好了,吃喝没有意义了,再说坐吃山空,勤劳能致富。春节农活多、繁忙,为人‘办年货’,  相似文献   

12.
赶大集     
王欣 《走向世界》2012,(2):14-17
春节是中国最盛大、最传统的节日,农历正月初—被中国人视为新一年的开始.为了过年,人们早早就准备吃的、穿的、喝的、用的,—般从上一年的腊月二十三就开始,—直会忙到除夕夜.为过年而准备食品、衣服,要祭祖、要拜神,要贴对联,要准备鞭炮等等则被称为"忙年". 对于很多青岛人来说,如果进了"腊月门",还没时间去一趟李村大集,那就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忙年.李村大集在多数人眼里,不仅仅是一个热火朝天的热闹集市,它像年味不减的活影棚,上演着人们对"年"的浓浓情结.  相似文献   

13.
寻找年味     
一些人在抱怨,年味为何越来越淡? 另一些人在辨论,年味变淡是现代社会的进步,还是传统文化的丧失?  相似文献   

14.
古风 《走向世界》2013,(6):24-26
大年初一是阴历新一年的开端,是整个春节的重要时间点,所以格外与众不同。在这一天,不仅要高高兴兴、穿戴一新,还有许多的讲究——吃饭有讲究,做事有讲究,说话有讲究一切都与平时不太相同。当然,这一天最大的讲究当数拜年。拜年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它与除夕夜的团圆饭一样,是最能体现"年味"的春节习俗。在"过年好"的道贺声中,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增进了人与人的感情。  相似文献   

15.
<正>太行正月闹起来,民间狂欢乐!地处太行山西麓、山西东大门的古州平定,历史上有"文献名邦"的美称,自古为晋冀通道的要冲。层叠蜿蜒的太行山脉孕育出这块土地独特的文化气质,至今仍保留着具年味的春节活动!古老的祭祀仪式,隆重而神秘;热闹的民俗汇演,欢天喜地;独特的平定美食,喷香扑鼻。人们要把积攒了年的热爱、浪  相似文献   

16.
萧木 《走向世界》2013,(9X):28-29
<正>正月里来正月正,正月十五挂花灯,耍狮子舞大龙,圆圆的汤圆碗里盛,你一口我一口,甜美的生活好心情……正月十五闹元宵、看花灯是过年正月最热闹的传统佳节。这个节日也是烟台闹大年的高潮。放灯,是古往今来元宵节的最大特征。每每这一天,年味十足的烟台城乡不论是繁华的城镇还是偏僻的农家渔村,到处都张灯结彩、喜气  相似文献   

17.
地球围绕太阳又转完了一圈回到了这个时点,地球自身的旋转也转完了365圈回到了这个时点,一年一度,从不爽约.历史上的很多事情都不能重来,而"过年"却是个例外,它似乎是一个永无终结的循环.不知从何时开始,"年"成了我们心头里的一个结,明明总有些拒绝不了的哀愁,却又总怀着一丝丝不能舍弃的盼头. 以前的"年",回不去 转眼又到了年关,站在这个门槛,却总是难以感觉到一份本该喜悦的心情.想想以前,过年是非常开心的事情,再一细想,这份"从前"是在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小孩子从来都是活得没心没肺,年意味着什么?  相似文献   

18.
旧时济南民间流传着一首童谣:"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炸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玩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在民谣声里,年一步步走近。集市上的炸响的烟花爆竹,熙熙攘攘买年货的人群,宰羊杀猪的喧嚣,四处飘荡的蒸馍的味道年味越来越浓。到了"小年"这一天,家家户户送完了灶神,过年就正式开始了。  相似文献   

19.
"看春晚,吃饺子,串门拜大年",是传统的过年方式,越来越多的人说"春节越过越没劲了",大人小孩都不会向以前的时候那么盼望新年了。于是,度过春节的方式在转变。其中,"旅游"成为一个主题,一种不可或缺的过年方式;于是,在那被称为"黄金周"的七天中,人们举家出动,中国的城市在"迁徙"中度过春节。  相似文献   

20.
进入腊月,年味就渐渐浓了起来。现代化进程和外来文化的融合,使得现在的年不如从前传统正宗了,面对更加丰富的年货商品,城里人却越发怀念传统过年的感觉。倒是乡下过年依旧保持着很多传统年节的习俗,年货大集就是多年流传下来的过大年一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