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一、苏沪合作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苏沪合作上溯百年,渊源流长,这种地域相接、人文相通、经济相融的合作占尽天时,地利,人和;这种得天独厚的合作条件为促进两地经济、社会事业的共同发展与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苏沪合作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迈上新的台阶,合作的领域更加广阔,合作的效果愈加明显。回顾改革开放以来苏沪合作的历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高潮期:第一次是80年代初,江苏乡镇企业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急需产品、物资、技术,特别是人才方面的合作与帮助,苏南地区的广大干部群众充分利用与上海市在地…  相似文献   

2.
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许多学者和政府强调应该大力发展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该文基于苏沪两地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互动性影响的差别,认识到生产者服务业已经是制造业发展的"短腿",江苏省应扎根先进制造业,发展生产者服务业,积极发挥生产者服务业对于制造业正的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苏沪浙鲁粤五省市“十五”期间及其前后外贸运行情况及各自特征的比较分析,旨在了解江苏对外贸易的优劣势,汲取先进省份有益的经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激烈的区域经济竞争中促进外贸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4.
CEPA具有准自由贸易区性质,是中国走向全面开放和经济贸易自由化的“热身”和“试点”。香港的服务优势与江苏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共同决定了CEPA是江苏开放型经济发展史上的一次历史性机遇。江苏应率先打破生产型服务业发展的垄断体制,积极主动开放服务业,苏沪合作与苏港合作并进,抢抓CEPA机遇。  相似文献   

5.
何景涛 《生产力研究》2011,(11):168-170,200
知识生产的传统模式以单一学科为架构,在知识经济时代,这种传统模式受到了冲击。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和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高科技对知识创新的催化作用,知识创新和协同合作已经成为企业健康发展的普遍战略选择。国家与国家、企业与企业进行着前所未有的广泛合作,这种不同的经济主体之间出现的广泛合作,表现出以知识合作为特征的共同特点,必然有其深层次的动因。文章尝试从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积累、知识合作创新的心理动因、知识合作剩余的激励三个方面揭示知识合作创新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6.
中国产业结构与“雁行合作”模式──中日经济技术合作格局的选择夏兴园,蔡玲(中南财经大学)中日经济合作属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合作的类型。传统的国际分工理论认为,这种类型的合作是产业或部门之间分工的结果。现代新型国际分工理论认为,这种类型的合作是产...  相似文献   

7.
一、珠澳两地经济合作与制度安排有着长期经济合作历史的珠澳两地,都面临新的历史机遇,两地能否以更新的发展状态步人新世纪,关键在于能否加强合作,共同繁荣.要加快两地经济合作,并且这种合作不是短期的、单项的,而是长期的、全面的,就必须建立起合作的制度性安排.制度安排是管束特定行为模型和关系的一套行为规则,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  相似文献   

8.
在亚太地区,继1979年成立“太平洋经济合作委员会”后,于1989年11月正式建立了官方协调组织“亚太经济合作部长级会议”,1991年我国正式参加。这无疑使这个地区的经济合作取得显著进展,有了政策协调和约束的机制。尽管建立了这种机制,然而东亚地区仍没有地区性的经济合作组织,仅有一个较大的次区域性的东盟。东亚各国人士也曾纷纷提出成立这种东亚地区或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机制的种种设想或建议,但迄今一无所成。这表明,东亚  相似文献   

9.
当前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调整期,推进东亚经济合作的要求更显紧迫。但阻碍东亚经济合作走向深入的各种内外部困难仍然存在,推进合作的环境短期内很难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深入推进东亚区域一体化合作应当更加务实。建立更大范围的合作机制需要克服更多的差异性与利益冲突,因而东亚共同体只能作为一个长期目标。当前工作的重点应当放在立足于已经取得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果,这种成果的取得与农村合作经济的作用密不可分.本文分析了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及其目标,也对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同时也说明了农业合作经济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2004~2010年我国太湖流域上下游苏沪边界为研究对象,结合面板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上游氨氮超标排污量对下游企业利润总额的影响程度,设计了我国工业企业生态环境成本补偿标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太湖流域苏沪边界水质普遍位于劣五类等级,主要污染物为氨氮;太湖上游氨氮超标排污量对下游企业利润产生显著负向影响;太湖流域上游江苏省每排放1吨氨氮污染物造成下游上海市工业企业经济损害的环境成本约为27.53万元,平均年损失约为262.73亿元。  相似文献   

12.
李同升 《经济地理》1998,18(3):78-82
在当今国际政治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经济合作区域化日趋明显.尤其是跨国跨地区经济合作的快速发展已成为亚洲经济最引人注目的特点之一.对相互贸易和投资日益增长的需求是这种合作迅速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而面向市场经济的改革和体制转轨则为这种合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随着1990年中苏铁路在阿拉山口接轨.新亚欧大陆桥全面打通.沿桥国际合作问题也开始引起各方广泛关注、并为此举行了一系列区域性和国际性会议、共商沿桥开发开放和经济合作问题、特别是围绕欧亚两大洲和东亚与西欧两大地区之间的合作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构想。但由于…  相似文献   

13.
一、日本经济的结构改革与高校-产业合作 1995年4月,在通产省的工业政策署建立了高校—产业合作促进局。该局自创立以来的三年中,已完成了许多艰巨的任务,它始终如一地努力来创造一个对高校—产业合作的较佳环境条件。日本经济正处在一个重要转折点上。从中期观点来看,世界经济全球化正在进一步进展。国际竞争激烈的时代正在来临,在这种环境下,各公司选择他们的经营的中心。  相似文献   

14.
历史的实践证明,过去按照斯大林的集体农庄模式建立起来并有所发展的农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是不成功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农村经济改革和商品经济发展中,新发育和生长出一种新型的合作经济。认真总结这种新型合作经济的经验,在理论上进行新的概括,建立一套新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合作理论,对加速中国农村经济的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东亚经济制度性合作得以推进,已在区域政治合作、自由贸易区建设和货币金融合作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但这种制度合作还远未达到与东亚各经济体间生产一体化程度相匹配的水平.各经济体发展水平和政治制度的差异、“两头在外”的区域生产贸易格局和美国的制衡战略是影响东亚经济合作深入推进的主要原因.最新一轮经济危机之后全球经济面临新一轮的深刻调整,加速推进东亚经济一体合作显得尤为迫切.在当前条件下推进东亚经济合作,应首先深化各个领域的功能性合作,提升已建立的合作机制的效率,使成员国获得更多的切实利益.  相似文献   

16.
国际经济合作即资本、劳务、技术、信息与现代管理等生产要素在主权国家间合理组合与重新配置的国际经济活动。其中,国际劳务合作又是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劳务合作的功能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可以在友好国家进而在全球范围内调剂劳动力余缺。通过合作,取长补短,进行人才上的优化组合,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所以,实现优势互补,对合作双方都有利。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国际劳务合作已超越劳动力的范畴,成为互相学习与交流,扩大各国间资源的利用,扩大经济开发和技术合作,发展本国经济的重要手段。正因为国际劳务合作能促进本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所以,国际劳务合作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17.
闽台经济合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向前  黄种杰 《经济地理》2008,28(6):941-945
加快区域经济合作,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后劲的重要着力点,通过分析福建与台湾区域交流与合作历史、经济现状、积极作用,提出加强闽台经济合作可以通过加强高科技产业、港口体系、贸易等领域合作,共促两地经济发展,造福两地人民。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推动产学研合作的措施,地方政府与广东工业大学合作设立产学研合作基金已经运作多年。介绍了这种基金的形式和特点,论述了这种基金对产学研合作的推动作用,在此基础上针对更好发挥这种基金对产学研合作的推动作用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对产学研合作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探索这种基金的形式和运作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从合作博弈角度看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洁  宋英杰 《当代财经》2007,(2):96-101
文章通过建立不合作模型与合作模型进行比较,得出合作博弈是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理性选择的结论.并用合作博弈模型提出几个命题,分析得到区域经济合作进行合作博弈需要满足的充要条件.结合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具体情况,文章对该合作博弈的充要条件,即经济互补性、福利收益-损失、利益分配合理性一一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归纳出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进行合作博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民族地区与周边国家合作发展国际旅游业的战略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与周边国家在经济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有着一定的历史,20世纪初,合作得到全面提升,并呈现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多方位合作的新局面。21世纪,这种合作的双赢发展之路得到更加广泛的认可,民族地区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旅游业发展方面,更应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与周边的东南亚、中亚、西亚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