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1 毫秒
1.
一周要闻榜     
《中国经济快讯》2010,(32):30-30
中国能源消费 人均消费量为美国的1/5 针对近期有关“2009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能源消费国”的报道,国家能源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表声明:按照国际方法折算,2009年中国能源消费折合成标准油为21.46亿吨,人均消费能源1.61吨标准油。根据中美官方公布的数据,2009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比美国少2亿多吨标准油,人均消费约为美国的五分之一。两部门强调,中国正处于工业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2.
一周要闻榜     
《中国经济周刊》2010,(32):30-30
中国能源消费 人均消费量为美国的1/5 针对近期有关“2009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能源消费国”的报道,国家能源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表声明:按照国际方法折算,2009年中国能源消费折合成标准油为21.46亿吨,人均消费能源1.61吨标准油。根据中美官方公布的数据,2009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比美国少2亿多吨标准油,人均消费约为美国的五分之一。两部门强调,中国正处于工业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3.
美国新能源政策——“主攻”节能和洁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中国的华东、华南正经受“无油”煎熬的时候,8月8日,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2005国家能源政策法案”,使之正式成为法律。这项法案,不仅能令美国减少对外国能源的依赖,更能使企业使用再生能源和无污染能源,家庭和个人也会更多使用节能、洁能产品。  相似文献   

4.
梁小民 《新财经》2005,(10):63-63
广东等地“汽油荒”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是什么引起了“油荒”呢? 石油供给有限,需求增长迅速而引起的供求失衡当然是“油荒”的原因。但这是浅层的解释。石油短缺是世界性现象,为什么在中国出现了这么严重的“油荒”?于是有论者将之归因于石油行业的垄断,是垄断者有意制造“油荒”。垄断是石油市场结构的特征,但与石油的供给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垄断并不会引起短缺。世界各国的石油行业都是垄断或与垄断接近的寡头, 但并没有引起“油荒”。中国的通讯等行业也是垄断的,但也没有短缺。中石油和中石化对石油行业的垄断的确在改革的进程中应该打破,以后也会逐渐打破,但这对解救迫在眉睫的“油荒”没有什么帮助。  相似文献   

5.
黄杰 《中国西部》2011,(21):140-145
近年来,数字打架早已屡见不鲜,近期的“口径不一”则有两桩“陈年旧事”:一是,2011年前三季度各省GDP增量总和高于全国GDP增量:二是油价高企下,“两油”仍高喊炼油业务巨亏,并进而“缩量供应”,导致山东、重庆等多地民营加油站“油荒”。 面对“油荒”,两油一脸无辜,辩称自己“加班加点”生产,那么,生产出来的农用柴油都到哪里去了?两油所谓总额逾660亿元的前三季度亏损,  相似文献   

6.
《产权导刊》2014,(6):74-75
4月28日,北京石油交易所在金融街办公区成功举办了“油贸通”融资产品推介会。中化石油仓储、中国工商银行,以及50多家石油石化企业代表参加了此次推介会。此次“油贸通”融资产品推介会的成功召开,是北油所创新融资业务的又一举措,是继“油信通”、“油单通”之后,推出的另一种适合石油石化行业企业使用,成本低、放款快的供应链融资模式。“油贸通”作为北油所、中国工商银行、中化石油仓储三方首次合作推出的产品,获得了各方的高度关注,各方将精诚合作,以优质服务为核心,完善产品,优化流程,共同为石化行业金融服务做出更多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张利娟 《中国报道》2013,(12):64-65
面对传统石油能源的枯竭性,近年来,页岩气、页岩油等新兴油气资源渐渐步入人们的视野。特别是美国页岩气的大规模开发,迅速以“蝴蝶效应”方式影响着全球的石油经济,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国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8.
【澳门《澳门日报》8月22日】油价每桶冲破65美元,美国一些地区油站高级无铅汽油每加仑零售价也突破了3美元大关,中国广州市出现“争油”,中海油收购美国优尼科油公司成为政治事件……国际能源价格续创新高,对经济成长的负面影响已逐渐显现。  相似文献   

9.
叶晓迪 《世界经济与政治》2024,(3):94-126+158-159
在“印太”地区通过小多边主义实施对华遏制战略已成为美国外交战略的主轴。根据美国与盟伴在秩序愿景和威胁认知感的匹配组合,可以将小多边主义划分为全域型、制度型、安全型和现状型四种类型。当美国与盟伴的秩序愿景一致时,如果美国对华产生的“威胁认知”较强,这种情景会导致生成全域型小多边主义,其对华“脱钩”强度也最高。当美国与盟伴的秩序愿景一致性时,如果美国对华产生的“威胁认知”较弱,这种情景会导致生成制度型小多边主义,其对华“脱钩”强度较高。当美国与盟伴的秩序愿景存在差异时,如果美国对华产生的“威胁认知”较强,这种情景会导致生成安全型小多边主义,其对华“脱钩”强度属于中等水平。当美国与盟伴的秩序愿景存在差异时,如果美国对华产生的“威胁认知”较弱,这种情景会导致生成现状型小多边主义,其对华“脱钩”强度最低。奥巴马政府、特朗普政府以及拜登政府采取的对华战略和相关案例可以检验美国“印太”小多边主义生成的因果机制。  相似文献   

10.
苏可桢沈伟 《亚太经济》2023,(收录汇总):13-21
“价值观同盟”被认为是依托价值观的话语体系,美国经贸领域的“价值观同盟”实践旨在服务本国利益。价值观外交作为美国对外干涉的合法化话语成形于H.W.布什政府,稳定发展于奥巴马政府,拜登政府重拾价值观话语,强调其与经贸秩序的关联,以基于价值观的经贸安排开展对华竞争。在经贸领域动用“软权力”、推广“价值观同盟”以获得优势,系美国在“西方缺失”下对旧制度的路径依赖;美国推进“价值观同盟”造成的国际经贸规则异化包括中美经济“脱钩”、经贸体系“分化”,美国盟友和区域秩序都将由此受损。中国应争取国际话语权、增强自身“软权力”、解绑价值观与经贸合作、构建和利用国际法治机制,以务实经贸合作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  相似文献   

11.
日本“印太战略”作为一种对冲战略在近年出现了显著摇摆:从针对中国的制衡性举动,到一度表现出与中国合作的姿态,再到出现成为美国“印太战略”附从的趋向。在中国、美国、日本三边互动视野下分析日本“印太战略”的波动,有助于解释中美竞争背景下美国亚太盟国对冲战略摇摆的机理。除了既有研究所强调的体系与单元结构要素,美国亚太盟国在中美间所采取的对冲战略还受美国同盟管理策略与中国对外战略姿态这两个进程性变量的共同影响。美国的同盟管理策略影响其亚太盟国对美国的追随动力。是否涉及中国核心利益则决定中国对这些国家是以克制安抚还是坚决斗争为主,进而影响到它们配合美国制衡中国的强度。二者的组合促使美国亚太盟国的对冲战略在“促美制华”“联美制华”“随美制华”“左右摇摆”“左右为难”以及“对华接触”之间摇摆变化。对美国对日同盟政策、中国对日政策态势以及日本“印太战略”调整变化的追踪梳理验证了这一判断。美国亚太盟国对冲战略的摇摆轨迹由中美两国的策略选择所共同塑造,中国对此应坚持“两手对两手”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论美国贸易赤字对新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贸易赤字急剧扩大”和“新经济增长超长高速”二者长期并行不悖。作者探讨这个新现象背后的新机制,认为在世界经济信息化、全球化的新条件下,美国的“贸易赤字”可以促进“信息技术产业全球化”,可以提高“趋势劳动生产率”,可以配合美国的“国际宏观政策组合”,还可以与“外资流入”和“美元汇率走势”共同优化微观产业结构和保持宏观经济增长态势。作者还推测了美国“贸易赤字”的前景,认为“服务贸易顺差”将会进一步扩大,有可能在未来冲销“货物贸易逆差”。  相似文献   

13.
苏可桢沈伟 《亚太经济》2015,(收录汇总):13-21
“价值观同盟”被认为是依托价值观的话语体系,美国经贸领域的“价值观同盟”实践旨在服务本国利益。价值观外交作为美国对外干涉的合法化话语成形于H.W.布什政府,稳定发展于奥巴马政府,拜登政府重拾价值观话语,强调其与经贸秩序的关联,以基于价值观的经贸安排开展对华竞争。在经贸领域动用“软权力”、推广“价值观同盟”以获得优势,系美国在“西方缺失”下对旧制度的路径依赖;美国推进“价值观同盟”造成的国际经贸规则异化包括中美经济“脱钩”、经贸体系“分化”,美国盟友和区域秩序都将由此受损。中国应争取国际话语权、增强自身“软权力”、解绑价值观与经贸合作、构建和利用国际法治机制,以务实经贸合作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  相似文献   

14.
过去15年来,美国在供应链领域“排华”不断升级和强化:奥巴马时期,诉诸多边在贸易谈判领域排挤中国,供应链“排华”埋下种子;特朗普时期,诉诸单边多领域全方位排挤中国,供应链“排华”初露端倪;拜登时期,诉诸多边以安全为名排挤中国,供应链“排华”显出雏形。美国内矛盾不断累积,民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多重冲击叠加,供应链安全成为美国拉拢其他国家的“公约数”等,是其在供应链领域“排华”的重要原因。美国内利益集团博弈、美国与盟友利益诉求不一致、美国与发展中国家优先议程的不同、供应链“排华”可能抑制中美在其他议题上的合作空间,将使美在供应链领域“排华”的“前景”受到重重挑战。面对美国供应链“排华”,中国要坚定地走高水平和制度型开放之路,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之下,进一步夯实国内供应链,在亚太地区打造开放和包容的供应链,以共建“一带一路”推进供应链国际合作,倡导供应链领域的对话,维护全球供应链安全。  相似文献   

15.
中东国家的政治发展问题一直为人们所关注。从“中东例外论”到“民主改造论”的变化 ,表明美国在中东战略上由维持现状转向谋求全面整合与“改造” ,力图构筑美国主导下的“中东新秩序”。这既是冷战后国际格局演变的反映 ,又是美国的自身利益、国民文化心态、新保守主义势力的抬头等诸因素促动的结果。但是 ,美国在中东地区所倡导的“民主化”是建立在“美国化”基础之上 ,具有强制性和越俎代庖的特点。这不仅使美国“民主改造”中东的目标难以实现 ,“民主改造”的过程也充满着风险和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6.
在“油荒”频现的时代,小排量汽车无疑是省油、省钱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分析亚太地区油权均势特征和油气地缘格局,权衡大国之间的抗衡与制约态势,全方位分析了博弈矛盾基内的中、日、美核心博弈以及与之相关的多极博弈态势。根据均势原则认为亚太地区地缘格局会在较长时期出现大国互相制约,小国在平衡中寻求利益最大化的平静时期。而面对美国及其盟国的多层次地缘政治封锁,中国应该“避风就势,联合抗衡”,保障油气安全及供应多元化。  相似文献   

18.
联合国与美国的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关系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半个多世纪以来,联合国与美国的关系不断发生着变化。作者通过回顾联合国与美国关系的演变,运用“双头政治”的理论框架分析了美国与联合国的关系,认为“双头政治”是描述两种不同的政治力量在国际社会寻求“领导权”的情形。“双头政治”的症结在于当今的国际社会中权力与利益的结构与配置。大国和富国的利益主要体现在美国的权力与霸权上,而中小国家的利益和全球利益需借助联合国加以维护,从而形成以美国为代表的大国和富国为一方、以联合国和中小国家为一方的“双头政治”之基本架构。“双头政治”是国际社会过渡形态中必然出现的现象和模式,但这种分立不是你死我活的敌我关系,而是一种“争而不破、相互兼容”的竞争关系,这种竞争关系除了现实主义所强调的“实力”竞争外,更重要的是思想与制度等合法性领域的竞争。  相似文献   

19.
加工者把白花花的泔水一勺一勺舀入热锅中,泔水逐渐解析出大量颜色浑浊、漂着白沫的油,把油捞出盛入油桶,地沟油便完成了从“泔水”到“食用油”的“华丽转身”。地沟油从餐桌来,又回流入餐桌,被笑侃为“循环经济”。  相似文献   

20.
*ST长油退市,在许多人看来,属于“意外死亡”。 它头顶央企光环、怀揣“国油国运”金牌,财大气粗,曾豪掷数十亿元押宝中东原油运输……这是一家曾被视为A股“不死乌”的上市公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