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陆支羽 《中国企业家》2012,(24):124-125
"任何一个民族的生活都有被遗忘的角落,恰恰是在这些被遗忘的角落,藏着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学和电影真正的意义,就是照不到的地方你的灯光照过去了。"世人常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正如冯小刚所言,温故知丑,以史为鉴。想来,《一九四二》最大的价值就在于此了。回溯1993年,刘震云返乡河南,写下了他的首部调查体小说《温故一九四二》。为了真实记述这段久已淡忘的灾难史,刘震云几乎重走了当年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的调访之路:从重庆出发,沿陇海线  相似文献   

2.
城市文化记忆凝聚了城市的历史文脉与城市的人文精神,对城市的延续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一些城市的历史记忆正在遭遇消解,许多久远的、富有历史印记和内涵的城市文化"史书"已经或正在失去"记忆"。以文化失忆为理论框架,对成都市城市文化失忆表现形态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了城市文化失忆的原因,提出了以城市复兴为手段,重构城市文化记忆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3.
家族企业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它的发展前景如何?它在未来还会走多远?这个问题的另一表述是: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经济世界中,家族企业是否能成为一个"适者"?它究竟是一种有生命力的企业形态?还是一种落后的、将要被淘汰的企业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4.
在2006年夏天——这个距离“文革”开始40周年、结束30周年的特殊时间。对于那段长达10年的历史,整个民族几乎陷入失忆之中,但对某些亲历者来说,这段岁月却刀刻斧凿般在脑海中留下了印记。  相似文献   

5.
看上很去美     
张小平 《英才》2006,(8):119-121
在2006年夏天——这个距离“文革”开始40周年,结束30周年的特殊时间。对于那段长达10年的历史,整个民族几乎陷入失忆之中,但对某些亲历者来说,这段岁月却刀刻斧凿般在脑海中留下了印记。[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犹太民族是世界历史上最会经商的民族。他们四处流散、备受迫害,却一次又一次地以“富人”的形象出现。历史上,这个忐忑不安地穿行在驱逐令和火刑柱中的民族,却好像是天然优良的造币机器。犹太人长期没有国家,这使他们生来就是世界公民;犹太商人没有固定的市场,这使他们生来就是世界商人。最会赚钱的犹太人,是控制欧洲经济命脉长达200年并且至今仍然控制世界黄金市场的罗斯柴尔德家族。  相似文献   

7.
程荣 《活力》2011,(3):178-178
在人类进入有文字记载的时期.就已有意识地将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形成的各种记录中具有保存价值的部分作为档案留存,然后通过一定的渠道进入档案库,将不同历史时期分散的、零乱的个体的记忆转化为集体的记忆。档案在档案库中经过沉淀、整理、研究和传播,其中的精华部分就会成为新的文化因子.进人文化传统之中.全体社会成员从中获得生命的养分、精神的力量、认知的方法、行为的特征.以及实现目的的手段等等。可以说,民族的灵魂和宗旨就在档案之中。  相似文献   

8.
正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古往今来,许多权贵显要往往就在那个负面的"小"字上出问题,被历史淘汰。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不少领导干部身上还能找到不少负面的"小"的影子:划小圈子,搞小动作,耍小聪明,打小算盘。如不警醒而改之,既有碍个人发展,又有害工作大局。在一个办事讲关系的环境中,有种时髦的观点:被抛弃在圈子外怎么发展?于是乎,圈子成了一些领导干部衡量"是不是  相似文献   

9.
俞雷 《经营者》2006,(13):40-41
现今的电视剧都把历史上的康熙和乾隆戏说成了难得的明君。哪怕是在中国的正史上,开创有清一代“康乾盛世”的康熙和乾隆皇帝也是被描述得非常正面。然而放诸大历史的范畴,我们还是会有疑惑,为什么在这个盛世之后不过百年的中国。就成了一个不断遭受列强侵辱的国家,而从泱泱天朝大国走向了病入膏肓呢?  相似文献   

10.
雀巢的"碘超标"问题还没完,哈根达斯的"脏厨房"又被曝光了,加上之前的肯德基"涉红",麦当劳"卖废油"等等事件,这些跨国公司、国际品牌似乎集体陷入了一场危机暗潮之中.每次潮水涌动,就有一个品牌被推上浪尖,在媒体和大众的批判质问围攻下,急急忙忙地用或优或劣的公关手段擦拭头顶上那曾经耀眼夺目的"洋品牌"光环,模样甚是狼狈.这一幕频频上演,人们似乎已经不再惊讶,只是关心下一个主角会是谁?降低消费者风险是品牌的基本功能之一,这一基本功能的丧失会直接动摇品牌存在的根基,这次跨国品牌的中国"暗潮"值得我们反思.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历史的财富,一个民族,越是经久不衰,其文化也就越凝重深厚。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所形成的文化,博大精深,蔚为壮观。这是无数先人心智和精神的凝结,是我们承载下来接续下去的一笔无与伦比的财富。文化是我们的民族之根,是我们的民族之魂。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扎好这个"根",守好这个"魂"呢?  相似文献   

12.
一、虚无主义者因何美化历史人物 第一,从根本上来说是西方势力的分化和渗透,妄图对中国进行"西化"、"分化"阴谋,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一直以来,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就是在社会意识上有根本区别的,在利益一致时会合作,但他们从来不放弃对我们进行文化渗透,企图将我们"西化".美化争议性或反面人物,"重新解读历史"在某种程度上给人们造成思维混乱,甚至会使人怀疑本国的历史,动摇我们的民族自信心,这样就更容易接受他们宣传的思想与理论.就拿"颜色革命"来说,政权的更迭很大程度上是受西方国家的影响,支持哪个政权上台,跟他们的利益有着根本的联系.但是,人民不是他们首要考虑的因素,人民作为主体,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是历史的创造者,却成了牺牲品.过分的相信"西化"言论,只会让我们这样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某种程度上丧失民族自信,那将是最可怕的后果.随着中国的逐渐强大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所面临的国际问题也越来越多,我们必须坚定信念,增强民族自信心,才能在"西化"的逆流中站稳脚跟,挺直胸膛.  相似文献   

13.
曹垣 《企业活力》2008,(5):26-27
<正>一、民族自信心的实质是一种文化信仰所谓民族自信心,一般被定义为"一个民族肯定的、积极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作为民族这种特殊群体的一种自我意识,民族自信心与其说是一种心理现象,不如说是一个文化范畴,其实质应被理解为一种对民族文化的信仰。首先,民族自信心是对民族这个群体的评价,而民族是借助共同的历史记忆、语言、习俗、宗教等文化因素所缔造的一个文化共同体。可以说,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象征和代表,评价一个民族,其实评价的就是这个民族的文化。其次,就民族自信心所指涉的内容而言,它是民族成员对自己民族生存价值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这个可不是枯燥的理论。田间地头也能出人才,农夫渔翁也可以左右历史,堪称我们这个农业立国的古老文明绝佳的历史注脚。袁世凯就做过渔翁。因为被清皇室猜忌而被赶回老家之后,这位北洋大佬就蓑衣斗笠,"烟蓑雨笠一渔舟",真似神仙中人。不过他虽为江湖客,却下得好大一盘棋,最终成为缔造共和的关键人物。渔翁运筹天下的历史由来已久,他们的先驱是姜子牙。  相似文献   

15.
最近我越来越坚信一点:中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期现在还没有来到,而黄金发展期之后的危机和黄金期在时间上是很接近的。我跟别人交流的时候会经常提示他们,在最好的几年之际,最好学会收手。如果研究了美国和日本的经验就会有这个概念了。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 因此人们不断地研究历史,忘记历史的人就不会预知未来。  相似文献   

16.
陆支羽 《中国企业家》2013,(18):116-117
鲁赫曼镜头下的纽约不属于1922年,它被打上了太多现代化的烙印前不久,美国《娱乐周刊》评出了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一百部小说,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排名第二,仅次于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这个故事在美国家喻户晓,也注定被不断搬上银幕。在美国人眼里,《了不起的盖茨比》被视为美国文学"爵士时代"的永恒象征。作者菲茨杰拉德说:"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会纵乐、最绚丽的时代,  相似文献   

17.
潘瑞宝 《新远见》2013,(5):68-70
如果我们问任何工作于领导阶层、财务管理或者人力资源战略的专业人士,在他们的工作中什么是最头痛、最难解决的问题。答案往往集中于两个关键点:一是如何雇用合适的人,而是如何留住他们。事实上,现在我们留住的员工越多,那么在未来,我们遇到关于雇佣问题就会越少,然后我们就会受益于这个"稳定雪球"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洪洞大槐树作为"寻根"和"祭祖"的民祭圣地其大槐树文化是在漫长的时间里逐渐形成的,这种对祖先历史的集体记忆的寻找是一种归属感的确定、 民族文化认同过程.近些年来,寻根活动正在成为一种潮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根问祖,寻根成为当今社会人的一种信仰,是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大多因精神上的孤寂感转而通过寻根来充实自我,寻根让我们找准了自己在时空坐标中的位置,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利于增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19.
随感二则     
“我是谁?”成龙曾拍过一部大片,叫《我是谁》。影片主题是讲一个失忆的人,在寻找自己失去的身份的同时,还在与恶势力做斗争。失忆的人是很痛苦的,由于失去了对自己身份及所处环境的认知,不知道自己的历史,不了解自己身处的地域,不了解人们的行为规则,因而缺少了安全感。一个人若是没有了安全感,最低层次的需求都得不到满足,  相似文献   

20.
唐玉泉 《价值工程》2011,30(21):292-293
《盘王大歌》是瑶族重要的文化遗产,为研究瑶族文化艺术提供了重要依据,为瑶族民间歌谣的创作提供了借鉴和原型;它是瑶族讲"根底"(传统)的重要内容,对振奋民族精神和增强民族凝聚力作用巨大。本论文将对"史诗"《盘王大歌》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学价值、科学参考价值、艺术价值进行较深入的研究,其目的就在于让更多的人了解《盘王大歌》,使得她在当今这个发达社会环境中能得到充实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