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蔡钰 《中国企业家》2011,(23):90-90
2011年,商业人物和机构整体失色于社会公共话题时,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却以慈善为关键词轻松跃上潮头。  相似文献   

2.
福耀玻璃集团董事长曹德旺生活很规律,每天早睡早起,按时吃饭;他喜欢锻炼,曾经因为痴迷高尔夫而早起,打着手电简打球。他今年66岁,几乎没有任何常见疾病。他说自己的身体和心灵都很健康。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如果按账面资产推选首富,63岁的曹德旺肯定不是中国最有钱的,但如果按实际能力,能一次性拿出几十亿真金白银做慈善的富豪确实为数不多,曹德旺可谓是中国最慷慨,最有实力的慈善首富。  相似文献   

4.
孙雅男 《中国企业家》2009,(14):110-113
又一个"中国式慈善"的样本。中国版的捐股做慈善仍然没进入实际操作层面,它更多是个关于财富和信仰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德旺日前表示,今年内将把自己家族持有的福耀玻璃70%的股票捐出去,成立慈善基金会。据最新的股价统计,曹德旺捐献的股票价值超过40亿元,约合7亿股。随后,福耀玻璃发布公告称,为避免触动全面收购要约,经与曹德旺协商,曹德旺拟改变捐赠股份数为5.9亿股,  相似文献   

6.
在阳明心学第五届论坛上,曹德旺的真性情又一次得到了体现。他做了主旨演讲,其后又被安排做一个互动论坛。曹德旺不愿意把时间花在理论问题的解析上,他撂下主持人直接转向观众说:“我想跟台下的企业家交流。”曹德旺的话引发台下一丝骚动。  相似文献   

7.
福耀玻璃占据了中国三分之二的汽车玻璃市场,掌门人曹德旺的高调绝不低于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他展示了改革开放后第一代企业家中不多见的自信、透明,以及国际化  相似文献   

8.
刘宝华 《经营者》2010,(5):90-91
福耀玻璃占据了中国三分之二的汽车玻璃市场,掌门人曹德旺的高调绝不低于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他展示了改革开放后第一代企业家中不多见的自信、透明,以及国际化  相似文献   

9.
《经营者》2009,(23):35-35
入围理由:2009年2月,玻璃大王曾德旺宣布,他要把自己及其家族名下60%的股票捐赠基金会,价值高达38亿元,在捐赠基金会未获批之后,11月,曹德旺采取减持股票变现做慈善捐款,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无论曹德旺捐出股份的行为是出于早年贫苦的出身,还是现在富裕之后回报社会的渴望,  相似文献   

10.
“最近一直在忙碌退休事情,年轻的时候做企业,退休后做些调研的工作,为今后企业战略方向做功课,慈善问题免谈……”福耀集团董事长曹德旺对《中国新时代》记者说。  相似文献   

11.
“老钱”曹德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钰  朱汐 《中国企业家》2011,(13):82-85,13
曹德旺以一己之力,以一家民间基金会为载体,撬动了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民政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证监会等几大国家部委的通力协作,探索中国慈善模式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相似文献   

12.
《中外企业家》2009,(8):39-40
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宣布,将曹氏家族持有的福耀玻璃股份的70%用来成立慈善基金,按照福耀玻璃昨日收盛价6.49元/股计算,这部分的股份将达到43.8亿元。  相似文献   

13.
在电镀过程中会发生多种故障,如何有效地分析和排除这些故障是电镀生产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4.
15.
Quality & Quantity - In sample surveys where people are asked to express their personal opinions it is conceivable to register a high level of indecision among respondents and this circumstance...  相似文献   

16.
每一个企业几乎每年都有培训预算,然而,企业将时间与金钱投资在人员培训与发展,尤其是领导力发展上,其效益到底在哪里?随着在推动领导力的进程中遭遇失败案例的不断出现,我们或许应该找到企业推动领导力发展失败的真正原因以及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7.
We examine the impact of mandatory retirement on the retirement decisions of professors in Canada using administrative data. Estimation of a discrete time hazard model indicates that faculty members at universities with mandatory retirement at age 65 have exit rates at age 65 that are around 30 to 38 percentage points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ir counterparts at universities without mandatory retirement. This overall difference in exit rates is found when the sample is restricted by discipline, professional rank and type of university. Similar results are found for both men and women; however, the magnitude of this effect is somewhat smaller for women. Restricting the analysis to include faculty members who received their highest degree at age 34 or older does not affect the magnitude of the difference in exit rates between faculty at universities without mandatory retirement and those at universities with mandatory retirement. The estimated survival probabilities indicate that only 22.7% of faculty members employed at age 64 at universities without mandatory retirement will continue to be employed at the same university at age 7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