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商誉本质的理论解析与商誉会计的实务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誉作为一个会计概念和经济概念,其本质内涵是"带来超额收益的能力",而商誉会计的实务选择却偏离了商誉的本质,如自创商誉不予以确认、外购商誉的确认和计量在理论和实务中存在着差异。这种偏离主要产生于计量技术的可靠性。会计信息使用者若能理解这种偏离,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商誉会计处理所传递出来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商誉作为一个会计概念和经济概念,其本质内涵是"带来超额收益的能力",而商誉会计的实务选择却偏离了商誉的本质,如自创商誉不予以确认、外购商誉的确认和计量在理论和实务中存在着差异.这种偏离主要产生于计量技术的可靠性.会计信息使用者若能理解这种偏离,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商誉会计处理所传递出来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关于商誉会计理论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商誉是会计界所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历来倍受争议。本文从对商誉本有关质诸多观点的分析出发, 得出商誉的再定义。同时,针对理论界与实务界区别对待自创商誉与外购商誉的现状,也分析论证了两者的内在统一性,提出当前更应重视自创商誉问题研究的建议,并对自创商誉的计量及后续处理问题予以探讨,以期有助于商誉会计的整体协调发展并最终达成科学的共识。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公司收购与兼并、资产重组等形式的改革过程中 ,都会遇到商誉的确认与计量问题 ,商誉问题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对商誉会计理论认识和实务有关问题作些思考 ,供理论和实务界人士参考。一、商誉的特性与传统确认原则的思考商誉 (Goodwill)的性质一直是人们争论的主题。美国当代著名会计理论学家亨德里克森 (Hendriksen)在其专著《会计理论》中指出商誉特性的三种观点 :商誉是人们对企业具有好感的无形价值 ;商誉是预期的未来收益超过不包括商誉在内的总投资正常报酬的贴现值 ;商誉反映了企业总价值超过各项有形…  相似文献   

5.
商誉作为一个会计概念和经济概念,其本质内涵是“带来超额收益的能力”,而商誉会计的实务选择却偏离了商誉的本质,如自创商誉不予以确认、外购商誉的确认和计量在理论和实务中存在着差异。这种偏离主要产生于计量技术的可靠性。会计信息使用者若能理解这种偏离,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商誉会计处理所传递出来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企业收购与兼并的发展,带来了外购商誉在企业报表上的普遍存在.文章将探讨报表上体现的外购商誉的本质是什么,通过分析产生外购商誉的影响因素,发现外购商誉不完全等同于自创商誉,而企业报表上列示的商誉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商誉.  相似文献   

7.
薄异伟 《财会月刊》2005,(11):56-57
在很多人的头脑中,存在着各种对商誉的错误认识,这些错误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点:①企业存在超额盈利就一定存在正商誉,反之就一定存在负商誉.②并购实践中,买价与被购企业净资产的评估价的差额就是外购商誉的价值(正负商誉).③品牌资产其实就是商誉资产.④正商誉就是消费者偏好企业产品所带来的利益,负商誉就是消费者对企业产品不够偏好所带来的损失.⑤商誉(正负商誉)的价值是随着时间的递延而减少的.⑥外购商誉其实就是企业的自购商誉.⑦优越的地理位置是形成商誉的原因之一.⑧正商誉的形成一定是有资金投入的.本文将对这些观点进行分析,并指出其不合理的地方.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商誉本质的误解以及商誉的会计处理中存在的误区。本文认为,将商誉人为划分为“自创”和“外购”是商誉会计理论始终存在“瓶颈”的根源。商誉本质上是一种自创价值,外购只是商誉价值在某个特殊时点上得以实现的一种途径,而不能作为商誉的主要来源。然而,商誉会计理论中对“外购商誉”与“商誉”的表述导致了概念的混淆,对本质的误解必然导致会计计量上存在误区。只有澄清商誉的本质,否则商誉会计理论的“瓶颈”将永远不会突破。  相似文献   

9.
谈自创商誉的确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商誉会计问题概述商誉是企业拥有和控制的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超额经济利益的无法具体辨认的经济资源。商誉问题产生后一直是会计规范化的一个瓶颈问题 ,有关方面多未达成共识。改革开放初期 ,企业往往忽视所拥有的商誉 ,现在又出现商誉评估热 ,过高估计商誉的价值 ,影响企业财务状况的真实性和决策者的经济决策。商誉会计问题中 ,争论最激烈、持续时间最长的是商誉的确认问题 ,有关商誉会计处理的一切问题都由此而引起。商誉按其形成来源可分为两种 :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 ,现行惯例是将外购商誉于购入当日记录于购入企业的账上 ,并在当期…  相似文献   

10.
蒋琳 《时代财会》2001,(7):57-58
商誉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一种经济资源,依附于企业整体。企业经营是人与自然资源相结合的结果,商誉的产业离不开经营活动,是人与资源共同协调、共同作用而产生的。只要企业的经营不断,商誉就作为无形资产存在于企业的整个经营过程,因而它不能单独存在,也不能与企业可辩论的各种资产分开出售。由于有助于形态商誉的个别因素不能作任何方法或公式进行单独计价,因此商誉的价值,只有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时,才能按总额加以确定。  相似文献   

11.
商誉是一项无形资产,也是最难以计量和进行账务处理的一项特殊资产。近几年,美国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商誉理论的新方法,对商誉会计理论的发展提出了挑战。文章从商誉的定义和本质入手,引出关于商誉的处理方法,对现行商誉会计理论进行反思,并提出对我国新会计准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论商誉的本质及自创商誉的确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商誉是企业的超额获利能力,是使企业获得超额利润个性特征的总和,认识商誉的本质有利于最终解决商誉的确认计量问题。商誉的本质决定了自创商誉的确认面临逻辑悖论,自创商誉的确认无助于增加有用的会计信息。  相似文献   

13.
刘本扬 《价值工程》2010,29(11):31-32
企业商誉的价值越来越受到经营者和投资者及其他相关人员的关注,企业商誉的会计处理又是一个特殊的问题。本文在参考《企业会计准则》和现行会计处理模式及惯例的基础上,介绍了商誉的概念,对商誉的确认、计量及减值损失的会计处理进行了探析,以期能帮助使用者更好地理解商誉。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商誉本质的研究,得出商誉的再定义;针对理论界与实务界区别对侍自创商誉与外购商誉的现状.分析论证了二者的内在统一性,提出当前更直重视自创商誉问题研究的建议,并对自创商誉的确认、计量及后续处理问题予以阐述,以期有助于商誉会计的整体协调发展并最终达成科学的共识。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行为的统计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搜集的1994年—2004年造假上市公司的数据,对中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行为的个体和群体特征进行多个层面的统计分析,并对下一步规范和治理中国上市公司的会计造假行为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商誉的概念和构成要素、企业并购与合并商誉的联系等方面入手,对商誉的本质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新会计准则关于商誉处理的方法进行了分析,解释了新旧会计准则关于商誉会计处理的差异,分析了新会计准则关于商誉处理的合理性,认为新会计准则关于商誉的会计处理方法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商誉的本质特征。同时对新会计准则关于商誉会计处理的操作性方面的不足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17.
合并商誉是指合并企业的收购成本超过所取得的被合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随着我国企业并购案的不断增加,如何对合并商誉进行处理显得愈来愈重要。本文在比较2006年新会计准则和现行会计规范的基础上,对有关合并商誉确认和计量方面所发生的重大变化进行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8.
我国商誉确认和计量新旧准则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财政部发布的新会计准则体系中虽然没有单设商誉会计准则,但在相关具体准则中对商誉的确认和计量规范进行了较大的增改,这些变化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商誉会计核算规范,并提高了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连贯性和国际趋同性。本文试图针对新旧准则中有关商誉确认和计量的规范进行比较和分析,并结合我国公允价值市场目前尚不完善和企业会计操作不够规范等现实情况,指出新准则相关规范可能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9.
确认自创商誉的正反理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商誉会计问题中,争论最激烈、持续时间最久的是自创商誉应否确认的问题,这也是财务会计的一个难题。我们首先论述自创商誉的本质、定义,然后对自创商誉确认的正反理由进行了比较讨论,以供判断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