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2006年8月18日,由国家邮政局科学研究规划院负责起草的《国内给据邮件条码》邮政行业标准送审稿通过了国家邮政局科技委组织的审查。为进一步提高邮政全网邮件生产作业的自动化、信息化水平,进而从更高的层次上提高邮政实物运递网的效益和效率,国家邮政局决定启动营业系统与网运系统互联互通工程建设,在邮政全网范围内,对给据邮件处理实施网络化作业模式。作为给据邮件的“身份”标识,给据邮件条码是给据邮件信息数据采集、自动识别以及跟踪查询的重要基础,条码的唯一性是邮件网络化作业的先决条件。而目前国内给据邮件使用的条码码制不统一…  相似文献   

2.
章以邮政综合计算机网和邮政实物通信网为网络基础,阐述了信息化是现代化中国邮政的标志,信息流实现了邮政综合计算机网、邮政实物通信网、条形码三结合,最后提出了信息化对传统邮政运作方式改造的设想。  相似文献   

3.
戴立有 《当代通信》2004,(18):40-41
科技兴邮的战略实施,给传统邮政注入不竭动力。短短几年,不仅完成了从手工作业到信息化智能处理的飞跃,更实现了以信息网和实物网为主的规模化建设。塑造了新时期邮政服务全程、全网全时速特色与独特优势。尤其是信息化规模建设成绩卓,深入地推动了邮政专业化经营和多元化业务发展进程,使邮政服务渗透到人们需要的方方面面,更加贴近人们生活与工作真实需求,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推进邮政网路信息化是今年网运工作的一大重点。为此,邮政网路运行部门将集中力量,重点推进四项工作:一是完善并优化在西安试点的邮政综合网中心局生产作业系统和生产指挥调度系统的应用软件,同时在陕西、湖北、湖南、浙江四个省的12个一、二级邮区中心局进行上线试点运行。二是在确保试点省系统顺利、平稳运行并实现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安排省会级城市的一、二级邮区中心局和部分非省会级城市的二级邮区中心局的系统上线工作。三是认真做好总包、给据邮件条码化和邮件标准化推广工作,力争信函的上机处理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20%以上,总包邮件条…  相似文献   

5.
成果二:网络分拣技术该成果是“包状邮件自动分拣关键技术”成果的核心内容。项目由上海邮政通用技术设备公司承担并完成。1.主要功能通过综合网将电子化支局EMS邮件的收寄信息传送到邮件处理中心分拣处理系统,使信息流同时或先于邮件实物到达分拣处理中心。交叉带式分拣机上的条码阅读装置自动识别邮件的ID条码,并根据ID码自动到邮件数据信息库中查找寄达局信息,然后根据寄达局信息进行自动分拣。自动打印封发清单、袋牌、路单,自动进行资费实时稽核,并将EMS邮件处理结果信息传送给航空邮件转运站以便下一环节信息和实物的处理。2.主要…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邮政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深入,邮政巳由传统的手工作业向电子化、智能化、自动化模式转变。近几年来,集团公司加大了对邮政营业信息化建设中的硬件及软件设施的投入,全国邮政营业自办电子化局所数量逐年增加,2007年已达到33891处,占全国自办局所的87%。在全国电子化支局统版系统推广后以及营业系统与网运系统互联互通工程(以下简称“两网互联互通工程”)正式上线运行后,为了实现国内给据邮件收寄信息的一次录入全程全网共享,集团公司明确了国内给据邮件要全部通过电子化支局系统完成收寄,包括最主要的邮件信息采集工作。  相似文献   

7.
郜瑛 《邮政研究》2004,20(2):9-11
以推动邮政信息化为目的,文章对邮政业务经营与信息化需求、邮政实物网与信息化需求、邮政管理与信息化需求作了较详细的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8.
苏岚  龚海强 《中国邮政》1999,(12):20-20
邮政综合网是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及通信技术建立起来的能进行邮政综合信息的收集、存储、加工、传递和使用的高效可靠的信息通信网络。福州市邮政综合计算机网络系统作为邮政综合网的试点工程,已于1999年7月9日通过了国家邮政局组织的验收。在该网络系统的建设过程中我们认识到,为了确保建设工作的有效性,在建设中要注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充分细致的业务调研与需求分析邮政通信生产是进行实物与信息的传递,其特点是全程全网联合作业,要求在每个业务处理环节,都必须保证实物与信息的一致。邮政业务种类繁多,处理…  相似文献   

9.
一、实物运递网 作为最古老、最传统的信息和物品交换系统,邮政拥有中国最庞大的联系千家万户的实物运递网。截止到2000年年底,邮路总长度已达307万公里,邮运车辆4.4万辆,飞机3架,邮船13艘。邮政生产用房2386万平方米。全国邮政局所66740处,其中设在农村的局所50354处,提供邮政全功能服务的局所31138处,电子化局所15348处。开办特快专递业务的地(市)、县1942个,开通EMS“185”客户服务专线的地(市)1250个。全国已有商业信函制作系统459套、信函分类  相似文献   

10.
一、正确认识邮政“三网合一”的优势 在分析谁将成为未来电子商务中最具潜力的竞争者时,人们谈论最多的恐怕就是具有百年历史的中国邮政了。四通八达的邮路、现代化的处理中心。深入千家万户的投递队伍构成实物传递的坚实基础;拥有邮政储蓄这一金融资源和基本实现全国联网并逐步完善的绿卡网,为资金的流通提供了通畅的渠道;邮政的综合计算机网也已初具规模,为信息的及时有效处理提供了可靠的保障。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国邮政拥有“三网合一”的优势,集实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处理于一身。这是目前任何一个企业所无法比拟的。那么是…  相似文献   

11.
邮政通信生产的运输环节是实现邮政通信生产整体效能最关键的一环,它集中体现了邮政通信实物原件转移、生产与消费同步进行、全程全网联合作业的三大特点。同时,它是通信生产“拉近空间、缩短时间”两个主要质量指标的决定因素。本文从监督检查工作的视角,结合西安邮政...  相似文献   

12.
邮政通信是社会的公用性的基础设施,是人们在生产、生活领域中进行信息交流和社会交往的最广泛、最普及的手段和工具,是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的媒体和渠道。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其固有的实物传递性质又与电子信息技术手段紧密结合起来,实现着向“现代邮政”的飞跃。  相似文献   

13.
为什么拥有了独一无二的核心竞争力,邮政依然未能在市场中占得主动?看来只拥有全程全网的实物传递能力并不能所向披靡。关于邮政的核心竞争力,有人认为是全程全网的实物传递能力。但是事实上,虽然邮政具备全国独一无二的实物传递网,但在近年来的市场竞争中却依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比如速递业务,民营速递公司通过便捷的服务和优惠的价格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又如同城账单寄递业务,很多私营的投递公司也抢夺了邮政原有的客户,深圳联通公司就把部分话费账单交给一家民营企业投递。为什么拥有了独一无二的核心竞争力,邮政依然未能在市…  相似文献   

14.
程刚 《中国邮政》1999,(3):20-22
一、引言上海市邮政局生产经营计算机管理系统是上海市邮政综合网的组成部分,它的建成将使上海市邮政局所属40个支局连接为一个整体,形成一个广域网,同时也使“生产信息随实物流动、管理信息随行政体制流动”这一思想得以实现。上海市邮政局所属的任一一个支局既能与...  相似文献   

15.
王为民 《邮政研究》2000,16(2):21-22
为科学合理地确定各类邮件的全程时限标准,章分析了目前确定全程时限方法所存在的总理2,并结合中心局体制的实施,提出了确定全程时限的原则、思路和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6.
地理信息技术的日臻成熟为GIS在邮政实物网的应用创造了条件。文章介绍了GIS技术的特点,分析了邮政利用GIS技术建设实物网监控分析平台的必要性、建设目标、系统结构、系统功能模块以及相应的功能设置。  相似文献   

17.
信息技术是当代最具潜力的生产力,邮政综合网邮区中心局生产作业系统(以下简称:中心局系统)的建成和顺利投产使用,标志着中国邮政的信息化水平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8.
中国邮政体制改革中国邮政政企如何分开 ;邮政的社会定位问题 ;普遍服务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邮政专营权的来源和性质 ;专业化公司的建立。物流系统与三流合一邮政传统网络如何改造成现代物流网 ;邮政信息流、物品流、货币流三者的关系 ;如何发挥邮政三流的综合优势 ;邮政实物网中投递环节的改造。电子商务与电子邮政电子邮政的概念及其内涵 ;如何实现邮政实物运递的信息化 ;邮政在电子商务中扮演的角色。西部开发与邮政西部邮政如何贯彻中央西部开发方针 ;西部邮政如何缩小与东部邮政的差距 ;东部邮政对西部邮政实施对口支援 ;西部邮政人才开…  相似文献   

19.
邮区中心局生产作业子系统的投入运行,无疑是中国邮政由传统手工作业模式向现代化、信息化作业模式迈出的重要一步。然而,在系统运行中笔者经抽样统计发现,使用条码识读器对信息化总包袋牌进行进口勾核时,一次扫描成功的只有72%,也就是说还有20%以上的袋牌需要反复多次扫描才能成功。另有1%的袋牌还与路单信息不符。  相似文献   

20.
一、IP-TV系统网络架构 IPTV即交互式网络电视,是一种利用宽带网络采用DSL或以太网等接入方式,通过网 络机顶盒(STB,Set-Top Box)向TV用户提供多种交互式的宽带视频业务。IP-TV系统建 设具有规模大、投入高、技术复杂、全程全网的特点。IP-TV系统包括内容系统、业务系 统、宽带网络、家庭网络四个基本组成部分, 网络架构如下图1所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