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企业改制通常是指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及国有控股企业(不包括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改制为国有资本控股、相对控股、参股和不设置国有资本的公司制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或中外合资企业(以下统称企业改制)。在企业改制过程中,改制前企业的债权、债务通常由改制后的企业承担。笔者遇见一个对企业改制后债务核销产权界定的案例,并由此带来一些对企业改制后债权、债务进行产权界定及账务处理的思考,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2.
1.逃废债面广、量大。至2001年6月末,梧州辖区改制企业为5.30户,涉及贷款本息20.61亿元。其中逃废金融债务的392户,占改制企业总数73.96%;涉及贷本息14.11亿元,占改制企业贷款本息的69.93%。在逃废债的怍制企业中,国有企业150户,占逃废债改制企业总数的38.27%;涉及贷款本息10.34亿元,占逃废债改制企业贷款本息的71.80%。非国有企业242户,占逃废债改制企业总数的61.73%;涉及贷寺本息4.06亿元,占逃废债改制企业贷款本息的28.20%。  相似文献   

3.
当前,企业逃废银行债务屡禁不止并呈恶性蔓延之势,是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据统计,截至2000年末,全国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及交通银行开户的改制企业62656户,涉及贷款本息5792亿元,经过金融债权管理机构认定的逃废债企业32140户,占改制企业的51.29%,逃废银行贷款本息1851亿元,占改制企业贷款本息的31.96%,在这些改制企业中,主要是以破产、分立、租赁、兼并等形式逃废债务,破产是其中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前,部分企业背离破产与企业改制制度设立的初衷,不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超范围套用优惠政策,大肆利用破产与企业改制等手段进行逃废债务,损害债权人利益,甚至导致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面对这些严峻的情况,债权人一定要充分认清其企图以破产和企业改制逃废债务的实质,了解其操作的详细过程,针对其操作中不合法的细节重点突破,使其整个行为归于无效。(一)总厂破产,其下属法人企业也要破产。现在有些大型老厂,被划分为几个小厂,小厂分别领取企业法人执照,向老厂租赁经营设备,交纳管理费用,老厂以总厂的名义保留,并留有几个员工承担债务。这样老厂以停止经营、无法履行债务为由拖欠债务,小厂以其为独立法人为由拒不承担老厂的债务。到了适当的时候,老厂便以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为  相似文献   

5.
孙言雅  朱连喜 《理财》2005,(5):48-50
企业改制重组中的债务处理问题是企业改制重组中暴露出来的许多问题当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因为法律、法规和政策规范性件缺乏可操作性.再加上地方保护主义的盛行,往往成为一些企业逃债的借口,极大地侵害了债权人的合法权益,阻碍了企业改制重组的顺利进行。本仅对企业改制重组中怎样防范债务逃避作一粗浅分析。  相似文献   

6.
黄毅 《中国金融》1999,(9):29-30
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普遍存在且屡禁不止,根本上源于商业信用观念淡漠,这是投资管理体制、企业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金融领域的综合反映。截至今年3月末,在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5家商业银行开设账户的改制企业共215910户,涉及银行贷款本息591591亿元。其中有逃废债行为的企业63682户,占改制企业总数的2949%,逃废银行债务本息281808亿元,占改制企业银行贷款本息的4764%。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直接导致了市场信用破坏,扰乱了经济秩序,危及银行资产安全…  相似文献   

7.
企业逃废金融债务是指企业违反国家法律、政策规定,采取各种形式,致使金融机构的债权无法实现的行为.目前企业逃废金融债务尤以逃废国有商业银行债务为多.据人民银行总行统计公布,至2000年底,在国有商业银行及交通银行开户的62656户改制企业,涉及贷款本息5792亿元,其中经过银行认定的逃废债企业占改制企业的51.29%,逃废银行贷款本息占改制企业贷款本息的31.96%.笔者认为,企业逃废金融债务的产生、扩展与蔓延很大程度上与我国的法治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改制企业借改制之机悬空、逃废金融债务现象近来较严重的困扰着经济金融生活,为此,我们于日.前对泗洪县县属工业企业改制过程中逃废银行债务情况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9.
日前,我们在某地延伸到改制企业进行审计调查发现,一些企业借改制之机,恶意逃废金融债务,给金融部门造成很大的债务负担,亟待引起有关部门关注和警惕。  相似文献   

10.
企业改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是明晰产权关系的必然,由于一些改制企业及企业主管部门对改制政策的误解或曲解,导致出现企业借改制之名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改制中的维权,需要政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形成合力,才能从根本上纠正和制止企业改制中的逃废债行为。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资产重组成为国有企业为摆脱经营困境和窘境而普遍选择的一种方式。但同时,在企业改制过程中,悬空银行贷款、逃废银行债务,造成银行债务损失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如何防止企业在改制过程中逃废债务,有效地保全银行信贷资产,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城郊支行在这方面结合农业企业的改制,作为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和经验。  相似文献   

12.
岳西县企业改制工作年初全面启动。企业产权改革、转换机制后,活动必将增强,效益必将提高,对改善农行原有的信贷资产,创造良好信贷环境,进一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无疑是大为有益,但是少数地方与企业借改制之机,恶意悬空、逃废农行债务,给农行信贷资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为纠正和制止悬空逃废农行债务行为,岳西县农行将企业改制维权工作做为  相似文献   

13.
郑卫 《上海会计》1999,(8):45-46
当前,为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以明晰企业产权为突破口的企业改制工作正在各地进行得轰轰烈烈。但也出现了借改制之机逃避欠税的现象。因此加强对企业的欠税管理,防止和减少国家税收的流失,推动产权改制工作的健康发展,是税务部门在企业改制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一、在改制过程中企业逃避欠税现象的主要表现形式。1.变换名称,金蝉脱壳,逃避欠税。一些债务沉重、欠税严重、经营乏术的企业,借改革之机,重新注册,更换名称,抽走了老企业的资产,原有债务和欠税则仍由已成为空壳的老企业负担…  相似文献   

14.
一、企业改制中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 (一)企业改制中逃废银行债务的严峻形势 企业逃废债务是指企业违反国家法律、政策规定,采取各种形式,致使金融机构的债权无法实现的行为.企业逃废债务屡禁不止,已经成为当前金融资产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对金融业健康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据统计,截止2000年末,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及交通银行开户的改制企业中,经过金融债权管理机构认定的逃废债企业占改制企业的51.29%,逃废银行贷款本息占改制企业贷款本息的31.96%.据×行广西区分行的调查统计,截止2000年底,在该行开户的国有(非国有)企业改制72户,其中逃废债64户,已纠正逃废债落实债权17户,未纠正47户.  相似文献   

15.
陈静 《湖北财税》2003,(11):48-49
“国改民”企业是指在企业改革中,所有制由国有改变为民营的企业,这类企业在规模上大多属于中小型,一般在改制中都遇到了债务过重影响改制的问题,而企业债务中又以贷款债务为主。贷款债务主要包括银行贷款债务、政府贷款和转贷债务.后主要指政府通过财政部门对  相似文献   

16.
企业改制过程中悬空银行债权的主要表现形式。“金蝉脱壳”、“母体裂变”,悬空银行债权。一些企业在保留原企业牌子的同时,以划小核算单位为名,将企业资产分割组建成一个或若干个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使这些新实体只接受原企业的资产,不承担原企业债务,使原企业名存实亡,拖欠的贷款和利息则由名存实亡的母体企业承担,而新成立的实体则另起炉灶,重新选择银行开户,故意割断与原债权银行关系,从而达到逃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企业借改制重组之机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不断发生,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债权银行不仅贷款本金难以收回,贷款利息拖欠也日益严重,这一现象已成为当前金融资产运行中突出的问题。笔从目前企业改制重组逃废债务现象的形成原因,以及银行防范逃债的措施等角度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8.
针对企业改制以及涉及的有关税收问题,结合企业改制对税收工作的影响,适应所有制结构的调整,笔就海西地区改制企业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9.
一、信贷资金“悬空”的主要表现(一)借款企业趁改制之际变换企业名称 ,组建翻牌公司。原企业逃废信贷债务 ,新企业不认旧账。(二)借款企业通过兼并、合并、联合等方式参与组建企业集团。企业虽兼并了资产 ,但不承担信贷债务。(三)借款企业采取“分散经济核算”、“大厂生小厂”等办法 ,把原企业分成若干个拥有独立生产经营权的经济实体 ,使拖欠信贷债务责任划分不清。(四)借款企业利用虚假破产或产权转让逃废信贷债务。(五)一些企业在改制过程中有意搞乱财务核算 ,不及时做好企业改制前后账务调整 ,企图混水摸鱼逃废信贷债务。二…  相似文献   

20.
贷款卡对于强化银行信贷资金管理,防止企业逃废银行债务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贷款卡日常管理和年审工作中发现个别企业利用企业改制之机,有意逃避银行债务,主要表现为以下5种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