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承担历史重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6年是我国“十一五发展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第一年。党和国家对资源节约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相继发出《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等文件。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丰富和发展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关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坚持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3.
建设社会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列如何建设我们国家的规律性探索,是对唯物史观的时代运用与发展.笔者认为和谐的本质是指社会发展的良性运行状态,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是科学共产主义思想的时代体现,建设和谐社会需要经济政治与文化协同进行,这是唯物史观关于社会矛盾思想、共产主义思想与社会构成思想的时代诠释.  相似文献   

4.
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与人的解放理论,前提在于正确认识马克思经典著作中关于历史活动主体的"人"的本质含义,正确认识马克思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人的异化以及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条件等一系列问题。文章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界定入手,阐释马克思经典著作中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的含义,说明个人在社会分工协作、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生产关系变迁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而分析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中人的异化的根本原因。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只有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与人的解放理论为指导,通过长期的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制度建设,才能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5.
文化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手段,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梳理党历代领导人关于文化建设的基本思想和主要观点,从中领略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发展脉络和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6.
创新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条件。近年来,昌邑市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加强社会治理的决策部署,创新思路、勇于实践,在全省率先全面启动了智慧城市建设,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水平,探索建立了以智慧城市建设助推社会治理创新的工作格局。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是科学的,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也有许多有宝贵价值的理论成果。邓小平从特定时代的中国国情出发,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社会发展观。江泽民站在新时代的高度,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的社会发展思想,提出了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8.
家庭美德是《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提出的一个范畴,是社会主义道德在家庭中的具体表现,是家庭生活幸福的精神支柱,也是社会稳定发展的文明基础。建设美好的家庭美德能够促进社会繁荣,维持国家稳定。然而,新时期我国在发展的过程中,家庭美德的建设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我们必须着力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家庭美德建设,同时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相似文献   

9.
《浙江经济》2014,(19):34-35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浙江省将围绕提高资源产出率,以创建全国示范为重点,加快形成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朱玉菊 《黑河学刊》2012,(6):40-41,53
个人的需求、能力、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重要内容,现阶段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整个社会进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现实基础。只有将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两个历史过程有机统一,相互促进,才能把和谐社会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1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伟大的历史性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为什么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纲领,是邓小平同志关于小康社会的理论和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战略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可以作出四点基本判断:1.国家经济实力  相似文献   

12.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自然资源、战略性经济资源和公共性社会资源,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大力宣传和开展节约用水,是一项贯彻国家关于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节约型社会,实现建设"节水型天津"战略目标的重要工作,关系到加快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  相似文献   

13.
<正>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强。信用建设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环节。在国家层面,为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布《关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特别是继国务院发布《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之后,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行全面系统安排的又一部重要政策性文件。  相似文献   

14.
温家宝总理在《关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提出要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一时间,关于建设橄榄型社会的评论如潮。  相似文献   

15.
摘要:马克思提出东方社会理论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认识是科学的,它有助于我们更加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相似文献   

16.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是充分利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同志在论述发展社会生产力时,提出并阐述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他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正确地指导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是对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观点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阿丽玛 《魅力中国》2013,(19):93-93
中共十八大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大提出,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发展循环经济不仅需要技术和制度的支撑,也需要将经济活动、生态智慧和伦理观念融为一体,建立一种能够整合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和社会和谐发展等基本需求的新伦理观。  相似文献   

19.
最近,国务院连续下发了《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提出具体要求。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贯彻国务院两个文件精神,按照全省循环经济工作会议的统一部署.细化分解任务,狠抓工作落实,做到“政府带头,示范引路,强化投入。创新推动,联动发展”。  相似文献   

20.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的发展就没有和谐社会,没有和谐社会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问题的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