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穷而后工"     
“中国制造”在近30年(尤其是最近15年)的发展举世瞩目,但它并非始于30年前。中国制造可以追溯到60年前,甚至90年前。在曾经作为中国制造业主要基地的上海,出现过多个享誉全国的制造业品牌(从钟表到电子、汽车)。“上海造”以其优良的产品质量、制造工艺赢得相当大的品牌号召力。如果历史可以假设,沿着这条路径发展,中国制造也许会走上一条不同于现在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赵忠华  李磊 《商业研究》2006,(13):33-34
“和平崛起论”的提出是中国的战略选择,也是向世界做出的宣示和承诺。中国制造业的迅猛发展,“中国制造”走向全球,不但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的生产和生活面貌,也影响甚至改变了全球制造业格局。中国和平崛起离不开制造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是中国实施和平崛起战略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成本创新     
低成本向来被视为是中国制造的不二法门。总成本领先往往也是中国企业突围的战略选择。这对于不掌握“核心技术”的中国企业而言,依靠满足低端市场需求而逐步获得进军中高端市场的能力,几乎是一个被逼无奈的选择。凭借低成本优势,中国制造一度征服了从服装、鞋帽到电视等众多市场。但曾经奉为圭臬的“成本优势”,如今却反伤己身,成为中国制造迫在眉睫的“成本危机”。  相似文献   

4.
国际代工模式下的本地产业空心化危机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国各地区,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因开放大量地吸收了国际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产业转移和外包订单,使那些劳动密集的、附加价值较低的、加工贸易为主的制造业得到了迅速的成长。许多制造企业依靠“代工生产”和“贴牌生产”赚取加工费。在这些代工企业中,除了本地的企业外,更多的是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沿海经济的发展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可以说离不开这种生产模式,而这种模式也是日本以及东南亚国家曾经走过的繁荣之路。  相似文献   

5.
中国最大的女鞋生产基地华坚集团(下称“华坚”)正在把一部分“中国制造”变成“非洲制造”。 1996年东莞创业,2002年江西赣州建厂,2011年投资埃塞俄比亚(下称“埃塞”),华坚成为中国制鞋业第一个走进非洲的企业。正如远古人类逐水草而居,如今中国制造业逐渐流向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方。而华坚的发展路径或许将成为越来越多中国制造企业的共同轨迹。  相似文献   

6.
我国作为世界经济大国的地位,已得到全球共识,“坐四望三”的贸易大国地位更是为世人瞩目。尽管有上百种中国商品的出口市场份额占据世界首位,贴着“中国制造”的标签在世界各地随处可见,却少有人知道这是哪家中国企业生产,也说不清是哪个品牌产品和品牌制造商,更没有人会说是中国主宰了世界制造业,充其量中国还只是一个“世界工厂”。如果说日本制造取代欧美制造是靠“制造 品牌”成功的,那么中国制造取代日本制造更多的只是“制造”而没有“品牌”,中国制造的OEM实际上就是洋品牌为中国制造设置的一个“温柔的陷阱”.而中国企业还大多安心于这样一个制造陷阱之中难以自拔.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90年代末,“恒源祥”在制定21世纪发展目标时.探讨的是要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经营”这个大背景。当时,我们就认为.制造业应该是发展我国经济的一个策略.“中国经营”才是我们的战略。这是一个长远国策.长远战略。考量制造业的效益和效率很能说明这个问题:1992年.我国每投入1元可以为下一年度或者未来产出0.5元的GDP,  相似文献   

8.
“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与国际反倾销的会计应对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依靠“中国制造”和对外贸易的高歌猛进,近年关于中国经济威胁论、世界工厂论、产品冲击论、输出通缩论等一直未断,有人甚至偏见地认为“中国制造”完全依靠货币低值来竞争,由此对“中国制造”发起一浪高过一浪的反倾销,其中不乏是对反倾销的滥用。中国制造的竞争优势还是成本优势,成本优势凸显“中国制造”的竞争力。为了应对国际反倾销对“中国制造”的滥用,需要我们恰当运用“会计武器”捍卫自身的利益。  相似文献   

9.
有人曾经打过一个比方,假如中国东莞的电脑生产企业停工一天,那么欧美国家的电脑销售市场将会关门一天。也许,这样的例子有点夸张,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或多或少反映出了全球制造业市场对"中国制造"的需求和依赖。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化进程中,跨国公司正在全球整合产业,包括整合中国国内企业和产业。如果说中国制造不管是哪个国家的企业、足国内企业还是外资企业,只要是在中国进行制造的,部把它说成是中国制造。那么,把中国变成庞大的制造业大国,是非常容易的。 记者特以“不要把中国制造变成外国人在中国的制造”为题,采访了两位资深的专业人士,看看他们对这个问题是如何理解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保持着一种不可战胜的生产机器形象。不过,有些“中国制造”领军企业开始将部分生产外迁。纺织、家电、汽车等各类企业都在当局的赞许下寻求走出国门。法国巴黎百富勤公司的经济学家陈兴动说:“这是一种趋势,它将被证实,特别是在制造工业方面。”2005年,中国企业对外非金融投资达122.6亿美元,其中三分之一强来自制造业企业。  相似文献   

12.
胡坤升 《商》2013,(13):308-308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国已经成长为全球制造中心,在当前世界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中,来自生产、管理技术方面的支撑显得愈加重要,与之相反的是中国制造业发展所依赖的传统优势却呈现出逐步消退的态势,中国制造业行业的参与者在不同程度上开始面临企业成本上升的压力。继续走旧有的单纯依靠扩大生产、提升产品价格的经营道路已经行不通,能否认识并应用好JIT生产制在今天就显得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生产一直是中国制造业中最基础却又最被价值创造忽视的部分。在制造本身日趋同质化、制造业颓势已现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应尽早从“微笑曲线”的迷思中走出,去发掘沉睡在生产过程中的“金子”。  相似文献   

14.
邵芳 《商务周刊》2009,(8):58-59
3月26日,有中国纺织服装行业“晴雨表”之称的第17届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CHIC2009)开幕,一大批独立的品牌涌现。当经济危机成为遍布在中国制造业上空的“乌云”时,依靠“三来一补”起步的中国服装业终于开始呈现出“变则通”的端倪。  相似文献   

15.
刘宁 《中国海关》2011,(12):6-6
将“中国服务”的标签贴在全球服务贸易市场中的难度,远甚于将“中国制造”的印迹深刻在世界制造业领域中。  相似文献   

16.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贸易规模已上升至世界第三位,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贸易大国。但由于“中国制造”存在知名品牌数量少、品牌生命周期短、自主创新能力弱,大多还处于制造业价值链的低端。因此,我国的经济总量、经济发展速度和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很不相称。对此,专家指出,亟须打造“中国品牌”,努力塑造世界品牌,方能为“中国制造”提供强有力的核心支撑力,提升“中国制造”的档次和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一、普及PLM应用 CAXA向外宣布正式进入PLM市场的原因,一是快速发展中的中国制造业呼唤产品创新和协同管理。中国目前是制造大国,所有的外国公司都把制造基地逐步的向中国转移。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呼唤中国的制造业要做有自己产品,有自己品牌的制造业,而不能一直做“三来一补”。作为软件业我们一定要提供一种创新的产品,使得中国制造业能够真正在世界的制造舞台上有一席之地,从制造的大国变成制造的强国。  相似文献   

18.
由于忽视品类核心价值,中国制造业不但忽视基本面上的产品质量控制,而且容易坠落到“盲目创新”的陷阱之中。“中国制造”要真正转变为“中国创造”,首先要做的就是向品类核心价值回归。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制造业也在迅速发展,也是成为世界上的制造大国。 然而“创新”是现代工业制造的灵魂,体现了追求卓越和完美的精神。 在如今这个新时代,全球的竞争异常激烈,所以对于中国的制造业来说就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 按照以往的发展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所以现在的制造业需要转型升级并进入新发展。 文章探讨了创新如何引领中国制造业的升级。  相似文献   

20.
中国制造业处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贸易中,依靠资源优势和处在价值链低端的制造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制造业需要依靠内外资源进行转型升级。本文从产业融合的角度阐述文化产业和制造业相互融合的必要性以及两者融合层次,分析了国内外制造业和文化产业相互融合的典型案例并提出相关建议,以供制造企业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