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山西省晋祠庙会是以晋祠为载体、以祭祀圣母诞辰为主要对象举办的赛神会,是我们宝贵的文化财富。现如今由于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的需要,传统庙会已经发生改变,逐步被开发成为旅游资源。所以,庙会在当代时代背景下发生了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旅游开发是一把双刃剑,可以为旅游地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同时也会引起当地居民的文化价值变迁。文章以晋祠旅游景区开发为例,从七个方面谈旅游开发对晋祠文化价值方面带来的变化,以此让我们思考:为了促进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走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园林以自然山水为基本形式,利用山石,植物,道路,水体等元素力求自然与人工巧妙地、完美地结合,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特色。它主要是服务于帝王将相,贵族等少数人的,并有南北园林之分。 现代园林是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虽然现代园林的主流形式亦然是自然风景园,但与传统园林相比较,无论从深度上或广度上都远远超出其范畴。现代的园林一方面是以城市公园、城市绿地为其重要特征,另一  相似文献   

4.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大变革时代。受老庄学说的影响,社会思潮由汉代的"入世"转向"出世",以致"隐逸"之风炽盛,对造园活动起到了极大的促动,由此引发了中国园林新的形式产生。文人士大夫或在山川林泽中营建茅庐田舍,或在城郊、内城构建城市山林。园林规模在中国造园史上盛况空前,园林风格亦对后世造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开发是旅游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旅游资源的规划是发展旅游业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是在规划开发的同时,保护旅游资源则成为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随着山西旅游业的飞速发展,由于受历代自然和人为等因素的影响,晋祠、天龙山地区在形成了独特景观名胜和文化氛围的同时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特别是建国以来风景区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风景区传统的自然与建筑、城市与村落、建筑与街道、田园与居民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风景区和文化建筑所拥有的文化价值。本文正是通过对晋祠一天龙山景区内外环境现状的分析,调整和整修不合理的环境状况,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重现风景区原有的环境特征,从环境的角度提升景区的文化价值,同时促进文化旅游的发展,为景区的保护和地方经济的和谐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园林历经两千余年的发展史。据记载,夏、商、周三代及其以前是一种天然山水园,人们利用自然界存在的山泽、水泉、林木以及鸟兽群集之地,作为畋猎、游乐的场所。这一时期的园林称为"囿",主要供帝王和奴隶主贵族们享用。它的特点是面积特别广大,周文王有囿面积达七十里。此时,园林作为艺术活动尚未成为自觉,人们还没有从对自然的依附关系中脱离出来而成为自然美的审美主体。它的美学特征,可以概括为"野",带有一种原始形态的粗犷之美。  相似文献   

7.
阳明的理欲之辨是先前儒学道欲之辨、义利之辨、公私之辨的进一步发展。存天理、去人欲是阳明早期心学的头脑,理与欲虽是一体之两面,但早期阳明学更侧重去人欲。而其提出致良知学说后,则更注重存天理,其以良知为天理、为理之灵,致良知就是胜私复理、推致吾心天理自然之条理于事事物物的过程。心之理虽无穷而有自然之条理,天理虽难言而亦当为廓然大公、中正平和、万物一体之本体与境界。  相似文献   

8.
在诸多的传统文化中,道教提供了完美的生态智慧,把人和天地自然摆在同一层面,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主张以平等眼光、敬畏的态度善待自然万物,遵循"道法自然"、"守道而行"的行为规则,实现生态系统的和谐与平衡。道教的生态智慧为现代社会、自然、人的发展提供了哲学基础,是生态旅游独特的精神视野和风景,为"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提供了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两淮盐业的兴盛,徽商资产的丰实,使扬州这座古城空前繁荣起来,近人有谓"扬州之盛,实徽商开之。"那么,研究扬州园林就不能不提到徽商。而徽商自身的特点富足、崇儒、仗义、奢侈也正是扬州园林兼有"秀"、"雄"风格特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地名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交融,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以曲阜市310个地名作为研究对象,考察曲阜市地名的语言特征及其文化内涵。从语言特征来看,曲阜市地名以双音节和三音节为主流音节类型,以平声结尾为主要韵律特点,以"专名+通名+通名"型为首要结构形式。从文化内涵来看,曲阜市地名反映了当地的水文文化、姓氏文化、商业文化和宗教文化。  相似文献   

11.
一、园林进化和发展人类之初,人口的基数较小,人们的生存空间完全包含在大自然当中。到了原始公社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开始在自己的居所前,种植一些蔬菜、粮食。这些种植地就是最早的园林。古代的园林:在奴隶社会后期的商末周初、出现了"囿"、"苑",供天子、诸侯狩猎游乐,这就是园林的雏形。至秦汉时期有了"建筑宫苑",就是散布在群山流水中的建筑群。由于中国古代士大夫都有寄情山水的情怀,这种情怀对人们的审美观点和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客观描述的方法介绍了"生态与美国文学"文库。以"文学与自然"为主题的文库由自然文学、生态批评、超验主义文学和相关重要学术期刊等构成。文库将在与中国文化的互动中,改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阮籍的美学思想分前后两期,前期为浸透儒家思想之美学,后期为其晚年的儒道兼综之逍遥美学思想。后期美学思想的转向,阮籍将自然的逍遥之道形式化、审美化,以全新的眼光观照个体、放纵内情、傲物轻世、旷达不羁,给世人的审美观念以巨大的冲击,给中国文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一"三和文化"是王炳华董事长在国家核电成立之初提出的企业文化理念,即"以核为先、以合为贵、以和为本"。这一理念体现出了国家核电将核电业务作为生存发展的基石,以及开放合作、追求和谐的企业哲学。  相似文献   

15.
中国园林造型奇特、美丽多姿,每座园林都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以供游人玩味观赏。把握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审美特征。才能领略其构筑的妙趣,以获得最佳的审美效应。本文试从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诗画上的情趣、意境的含蕴四个方面对娄东园林的传统美学特征作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竹子作为一种特殊的自然质体,已渗透到中华民族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诸多园圃,并凝聚于精神文化之中,加之文化传统理念的审美观照,就构建了独具魅力的中国传统"竹子情结".因此,"竹子情结"建构的景观境界不只是有限的亮丽风光,而是具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味"的审美情趣,并激发游赏者突破有限时空而跨入无限的自由联想.从而升华了"竹子情结"的审美魅力.  相似文献   

17.
苏州兼具“百园之城”与“百馆之城”的地域文化优势,园林保护利用与博物馆建设发展相得益彰。文章分析了古典园林与博物馆的内在联系,探讨了文旅融合时代背景、遗产活化政策导向以及博物馆融入生活的社会需求对苏州古典园林博物馆化利用的影响。从文化本体与文化载体的身份交融、园林设计与展馆布局的艺术相通、文化资源与文化氛围的地域优势等方面分析了实践的现实基础。结合问题与挑战,提出促进博物馆功能创造性融入、探索园林活化与文博创新双赢路径、推进博物馆群与博物馆城市建设等苏州古典园林博物馆化利用的创新举措,期望为园林遗产活态保护与博物馆创新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中华和合文化是以"和合"为旨归,以"和合"的方法力促实现理想的和谐状态.城乡融合发展之融合内涵与和合文化本义具有逻辑一致性,和合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可被城乡发展借鉴的融合价值.立足新型城乡关系的现实发展需求及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秉承中华"和合"文化的价值理念,探讨了城乡融合发展的和合文化逻辑理路:"天人合一"观构成城...  相似文献   

19.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理论批评史的一个璀璨时期,钟嵘的《诗品》则是这一时期的一颗闪亮的明珠,《诗品》以"吟咏情性"的诗歌本质论为基点,以"悲怨之情"为一个品评的标准,推崇"自然之情"的审美风尚,追求"兴味无穷"的审美境界,对后世的诗歌品评鉴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盛唐诗人王维有"诗佛"之称,其佛教的"空观"在他的诗作中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借自然之空间接表达佛学禅意;二是以禅意之空直接体现自己的空观思想;三是以绝妙的空灵之美达到禅意的终极境界。"空"乃佛学之精髓,也是王维心灵追求的终极觉悟,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