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率平价理论是对一国国内外的利率水平差异对该国货币汇率所起的决定作用的阐述,它是汇率决定理论的经典。本文通过分析利率平价理论的发展演变,探讨利率平价的原理及利率平价的影响因素,进而讨论在现有制度的制约下,我国利率平价的表现形式和效率作用,最后对如何完善利率平价机制所要求的制度环境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利率平价理论是阐述国内外利率水平差异对一国货币汇率起决定作用的基本学说.但人民币汇率与利率关系的实证研究表明,利率平价理论在中国表现失灵.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短期资本流动的有限性、外汇市场缺乏效率和交易成本较高所致.可以考虑引入交易成本和资本管制,对利率平价模型进行修正,以更好地解释人民币汇率与利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根据相对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民币汇率与实际的表现出现的偏差是因为汇率反映的是两国间可贸易商品价格水平的比率及我国可贸易品生产力的提高速度高于发达国家的缘故.运用利率平价理论和汇率超调模型分析人民币汇率的决定与实际的表现的偏差是因为利率平价成立前提条件"均衡的市场利率、货币的完全可兑换"在我国尚未完全满足.根据国际收支说,中国国际收支的持续顺差使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应该是人民币趋强的因素,但中国的国际收支顺差带有鲜明的特色,其"双顺差"是极其不经济的,不能单简单地下结论现阶段人民币应该大幅升值,而且人民币目前根本不具备大幅升值的社会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4.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利率与汇率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对经济的内外均衡产生了重要影响。利率主要通过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对汇率产生影响,其共同作用决定了某一国家或地区利率对汇率的实际影响。基于利率平价与购买力平价两大基本理论,并利用广义货币模型与扩展的M—F模型进行多角度分析,能比较全面、合理地解释开放经济条件下利率对汇率复杂的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利率平价机制的制度约束及表现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国金融制度环境以及金融市场发展阶段的不同,将决定利率平价机制的表现形式。我国利率平价机制的三大制度约束是:利率管制性强,国际资本的有限流动性和人民币汇率缺乏有效波动。在现有制度约束下,我国利率平价机制的作用效率低且存在时滞。因此,在我国渐进走向开放的过程中,必须改善这种市场机制作用所要求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6.
凯思斯的利率平价理论指出,两国利率水平的差异决定了两国汇率变化的水平,通常高利率货币远期贴水,低利率货币远期升水。但是,实际上目前人民币利率与美元利率之间的差异与汇率的变化趋势却刚好与之相反,人民币利率高于美元同期利率,而人民币却趋于升值。矛盾出现的关键在于我国实行的是人民币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而这种钉住汇率制度制约着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过快使利率市场化在资本跨国流动受到限制的条件下,极有可能影响人民币的稳定。  相似文献   

7.
利率平价理论下的汇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中国50多年来的有关数据,通过建立VAR模型,建立脉冲响应函数,并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分析得出利率平价理论不管是在长期均衡还是短期中对人民币汇率的决定作用有一定程度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8.
购买力平价说是一种基本的汇率决定理论,但影响购买力平价关系成立的短期或长期经济因素众多,从而使得实际汇率经常偏离平价关系。文章对有关文献中各种购买力平价偏离模型进行了综合分析,阐明了生产率、政府支出、货币供给、偏好需求和定价策略等基本因素作用于实际汇率的经济机制。  相似文献   

9.
王永茂  张斌 《全国商情》2005,(7):45-47,57
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要旨是,汇率变动是由中美两国之间相对通货膨胀率决定的。如果中国通胀率大于美国通胀率,则人民币应该贬值,反之则人民币应该升值。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通货膨胀率的变化与人民币汇率的变化表现,显然不符合相对购买力理论。进一步分析表明这种较大的偏差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由于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自身的缺陷,二是因为我国经济体制中存在着诸多限制汇率调节能力的因素,即人民币汇率机制的缺陷。当前的措施是应加快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使人民币具有更大的弹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济内外均衡与利率、汇率政策协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实现内外均衡要求利率与汇率政策的协调。加入WTO的中国也面临着追求宏观经济均衡的目标,在内部经济存在通缩、失业,外部经济存在顺差但增幅减缓的条件下内外均衡的实现要求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我国财政政策施展空间有限、货币政策的效力不高,实现内外均衡要求利率政策与汇率政策的协调。我国利率是管制的,汇率是僵化的,利率、汇率变动与利率平价模型并不契合。因此短期来看要使利率下调、汇率稳定以实现内外均衡,长期则要求利率汇率的市场化。  相似文献   

11.
人民币汇率购买力平价假说的实证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长期来看,购买力平价对人民币汇率虽然具有一定的解释作用,但有很大的局限性.汇率的变动不仅仅与物价水平相关,还与一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利率、资本流动等其他经济变量以及该国施行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汇率政策有关.因此,必须对购买力平价计量检验模型进行修正.以期更好地解释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并指导其调整.  相似文献   

12.
汇率超调模型与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汇率超调模型说明,均衡汇率的形成符合购买力平价理论。从长期角度分析,均衡汇率的决定取决于相对经济实力。我国虽然GDP稳步增长,但长期遗留的国情决定了我国的经济实力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因此,任由人民币随预期浮动升值为时尚早。从长远看,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方向是逐步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并增加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和灵活性;从中短期分析,应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实现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相似文献   

13.
一国货币的国际化意味着该种货币的内外部需求都将发生变化,其汇率可能出现一个升值过程。本文结合货币替代模型和资产组合收益率平价模型,建立了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的人民币汇率决定模型,主要考察经济基本面因素、不同的可替代资产、套利成本以及风险因素对人民币汇率造成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人民币汇率均衡水平、失调程度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005年7月汇率制度改革后,人民币汇率基本处在均衡水平,不存在明显的高估或低估。  相似文献   

14.
在金融开放条件下,一国货币市场与国际货币市场将融为一体。研究利率与汇率之间的变动关系.对于合理引导宏观经济运行、有效实施货币政策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我国市场化改革的现实.本文从长期均衡的角度分析我国利率与汇率的作用机制,通过建立BEER模型实证考察利率对人民币均衡汇率决定的影响作用,探讨利率与汇率机制有效性在我国的现实表现,进而寻求有效的措施以推动我国利率市场与汇率市场的良好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利率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是金融领域与实际经济活动相连接的纽带,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枢纽,对国民经济具有不可忽视的杠杆作用。利率的变动将会引致经济生活的波动,甚至影响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以利率决定理论为基础,分析影响我国利率的宏观经济因素及其影响程度,通过实证分析方法,建立一个利率与其他宏观经济变量间的定量模型,解释CPI、财政支出、工业增加值、货币供应量、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汇率与净出口对利率水平的影响,并经过模型检验以及脉冲效应函数分析,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提供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国改革开放后,对外贸易的交往过程中,起直接杠杆作用的就是汇率的走势。人民币实际上更应该通过影响因素的解读来对未来的汇率波动进行刻画。通过分析发现,购买力平价理论是汇率决定理论的基础,时间序列回归法更有利于短期的衡量,结构性模型则更适合长期均衡汇率的表达。所以,人民币实际汇率在相对短的时期内将处于升值的态势,而名义汇率则依赖于通货膨胀的状况。  相似文献   

17.
汇率选择理论表明,固定汇率制下货币政策趋于无效。我国汇率制度实质上是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我国现行汇率制度在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冲突、货币政策独立性、外汇储备内生性、货币政策目标双重化、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货币政策效力等方面对我国货币政策运行存在多方制约。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必须重新选择我国的汇率制度。我国现实经济条件决定了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中期目标和近期选择是建立汇率目标区,长期目标则是建立浮动汇率制。  相似文献   

18.
人民币汇率的变动趋势及预测是我国近来人们关注较多的问题之一。基于购买力平价理论及均衡汇率理论的分析,人民币汇率在未来较长时间内将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9.
西方诸多直接以外汇市场为前提的汇率理论在中国的应用受到限制,本文在购买力平价的基础上建立人民币汇率模型,认为均定物价水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客观的描绘了人民币均衡汇率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的月度数据, 选取外汇储备、利率差异、通货膨胀率差异、外商直接投资这四个要素作为我国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因素, 构建VAR模型并进行分析, 找出对我国人民币汇率冲击最大的因素和各因素在长短期内对其的影响时间和影响程度。最终, 根据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及模型分析结果, 对人民币汇率未来的发展模式提出三点建议:深化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控制外汇储备在合理区间以及推进我国利率改革及资本市场的开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