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琼 《中国企业家》2009,333(3):24-24
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颁布,《意见》第26条指出,稳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鼓励有条件的省份率先减少行政层次,依法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的体制。  相似文献   

2.
省直管县是我国继"市管县"体制改革后的重要行政体制创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有条件的地方探索推进省直管县(市)体制改革"~([1])。这是国家在顶层设计方面做出的战略部署,有利于进一步推进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当前,我国地方政府行政组织层级过多,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家行政体制的深入改革。文章主要阐述省直管县的必要性,对其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提出省直管县选择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的一些省份尝试将一部分归属于地级市的经济管理权和社会管理权直接下放给县,这种尝试拉开了我国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序幕。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促进了城乡统筹、县域经济发展和行政绩效提高,应是中国地方政府层级改革的前进方向。但改革过程中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要及时发现和解决,才能最终实现从财政体制的"省直管县"到行政体制的"省直管县"的过渡。  相似文献   

4.
创新地方政府管理体制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实行"省直管县"改革,推进分权管理模式是创新我国省以下财政体制的重要突破口之一。"省直管县"改革有利于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完善分税制改革,对于克服市管县现有弊端,简化行政层级,提高行政效率具有很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分析了我国现今"省直管县"改革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再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应对政策,为深化我国地方政府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财政体制改革.其实,东部有些省份已经在试点"省管县",为什么要推进"省管县"改革?其体制比现有"市管县"有那些优越性?通过对"市管县"体制回顾和分析,以及"省管县"体制的优点,来阐述"省管县"改革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财政体制改革,是对前些年市管县体制改革的经验总结,是上层建筑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重大改革,对于减少管理层级、提高效能、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城乡经济融合、加快城市化进程,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财经要闻     
中国将在2012年前全面推进省直管县财政改革财政部9日发布关于推进省直接管理县财政改革的意见称,2012年底前,力争全国除民族自治地区外全面推进省直接管理县财政改革,近期首先将粮食、油料、棉花、生猪生产大县全部纳入改革范围。☆6月份财政收支情况:全国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9.6%  相似文献   

8.
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是依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而实行的一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行政处罚法》第16条规定:"国务院或者经国务院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但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权只能由公安机关行使."这是我国行政执法体制的创新,为我国行政执法体制的改革提供了法律依据,奠定了法律基础,是改革我国行政处罚体制、建立新的法律运行机制的重要里程碑.  相似文献   

9.
政府层级改革与省直管县实现路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近年来,我国的浙江、江苏、广东等十多个省将一部分归属于地级市的经济管理权和社会管理权直接赋予县,这种"强县扩权"和"省直管县"之举,直指20世纪80年代兴起继而约定俗成的"市管县"体制,而且目前还有扩大之势.笔者认为,从财政体制过渡到行政体制的省直管县,时城乡统筹、发展县域经济、提高行政绩效均有益处,应是中国地方政府层级改革的前进方向.改革的路径可考虑渐进式分类展开,并通过行政区划的改革配合,用约20年的时间调整到位.  相似文献   

10.
从2007年开始,甘肃省开始推行财政省直管县试点工作,选择全省16个县进行试点改革。2009年7月,在原试点改革的基础上,又将财政省直管县增加至41个。目前,甘肃省近47%的县已经实行财政省直管试点改革。从财政省直管县逐步过渡到全面的行政省直管县将是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文章在对甘肃省市管县体制作用及其弊端进行客观分析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甘肃省实行省直管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与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璐 《西部财会》2010,(3):8-10
“省直管县”本质上是一个地方政府辖区的最优规模确定问题,也是一个地方财政体制的集权与分权的问题,因此可以用西方财政分权理论加以分析,在这一方面,国内外学者都进行了细致的研究。而对于“省直管县”的研究,国内学者则更侧重于其必然性和可行性的研究,而对其改革模式的研究,就相对比较薄弱。“省直管县”改革试行以来,各省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试点,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要在2012年底以前全面推进省直接管理县财政体制改革,不同地区需确定适合自己的改革模式。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向前发展,行政治理环境和手段也逐步发生变化,繁杂的行政管理层级所导致的缺乏透明,费人费时,不利沟通,影响效率的弊端日益显现,因此,简化行政层级已是势在必行。20世纪90年代初,一些省份将属于地级市的部分经济管理权和社会管理权下放给县的尝试拉开了"省直管县"改革的序幕。"省直管县"改革促进了城乡统筹、县域经济发展和行政绩效提高,应是中国地方政府层级改革的前进方向。及时发现和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才能最终实现行政层级简化。  相似文献   

13.
2009年7月9日,财政部公布了《关于推进省直接管理县财政改革的意见》,“省直管县”财政改革将在2012年底以前在中国大部分地区推行。  相似文献   

14.
市管县也叫市带县,即城市领导县(包括农村)。作为我国行政管理的一种体制,市管县始于50年代。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催生行政体制的改革,目前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都程度不同地实行市管县体制。这种体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统而言之,实行市管县体制,是实现城乡一体、共同繁荣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扩权强县改革的提出在上世纪90年代,市管县体制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成为我国地方行政体制的主要形式.市管县体制是指由地级市管辖原属于地区管辖的若干县、中心城市,带动周围农村、实行城乡合治的一种行政管理体制.该体制的实行对于增强大中城市实力、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曾经起到过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市管县"体制的一些弊端也凸现出来:一是大部分的经济、社会决策权归地级市所有,县级政府的公共行政职能受到压抑,直接影响了县级行政的效能;二是"小马拉大车",一些经济实力较弱的城市无法起到辐射、带动周边的作用,反而在与下辖经济强县的博弈中耗费了公共行政资源;三是管理层次过多造成了行政成本和社会成本过高;四是市对县的"刮、卡、要"现象较为普遍.  相似文献   

16.
自建国以来,我国经历了数次行政体制改革,但1998年之前的改革都基本上陷入了机构"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恶性循环。"行政三分制"作为一项创新的行政管理方式,优化了行政决策制度;坚持人权和效率的统一,保障执行的专业、高效;改革监督模式,保障监督有力、到位。因此,"行政三分制"必将成为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全面推进以及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公共行政体制建设的必然要求。改革的核心和重点是创新,既包括政府管理体制的创新,也包政府管理机制的创新;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在改革过程中,将行政管理体制逐步向公共行政体制转变,消除“官本位”思想,重视民主法治作用。本文围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核心问题展开讨论,提出深化改革成效的意见。  相似文献   

18.
《监督与选择》2005,(7):16-16
问:一些市、县质量技术监督局经常来函询问,市、县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是否有权对认证违法行为进行查处。认证认可条例第72条规定“本条例规定的行政处罚,由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其授权的地方认证监督管理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实施。法律、其他法规另有规定的,依据法律、其他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市、县质量技术监督局的部分执法人员认为,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07年全国21省1620个县(市)推行财政省直管县改革状况,利用制度供求模式分析我国地方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受阻的原因,结果显示:从供给层面看,下辖县(市)个数和电子政务水平对省直管县改革有显著影响,而省级财力与市场化程度等变量的影响不显著;从需求层面看,粮棉生产大县、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低、财政自给能力差的县(市)进行试点改革的可能性较大,这体现了地方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宪法秩序”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行政体制已经不适应城镇化发展当前,城镇化发展迅速。行政体制没有充分反映城镇化的现实需求,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设市标准已有20年未进行修订。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颁布了设市标准。试行6年后,国务院于1993年5月颁布了新的设市标准,全国掀起了整县设市的热潮。中央、国务院担心这会冲击我国地方以县制为主要特色的传统行政管理,同时也担心整县改市带来虚假城镇化问题,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