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明清时期的农业土地占有方式,与我国历代封建王朝一样,有官田(公田)与民田(私田)之分。明清时期国有土地的农业经营方式主要采取屯田制经营。民田的经营形式,则有自耕农经营、地主佃仆制经营、地主雇佣制经营、地主一般租佃制经营、农奴制经营等各种具体形式。其中地主一般租佃制经营是最主要,最普遍的农业经营形式。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在封建农业土地关系上,它既继承了历代封建农业的基本制度,同时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的特定条件,出现了一些封建社会晚期所孕育的特征:第一、地主土地所有制得到急速发展;第二、封建宗法关系减弱;第三、永佃制盛行。永佃制是租佃形态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封建经济所特有的弹性特质。  相似文献   

2.
论战国“重本抑末”政策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本抑末”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项重要政策。它产生于封建制度确立时期的战国,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两千多年来,人们对“重本抑末”政策存在着毁誉不一的评价,至今仍是我国史学界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特别是随着近年重新兴起的关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与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等问题的探讨,“重本抑末”又成为这些问题的  相似文献   

3.
农地的零细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赵冈 《中国农史》1999,18(3):3-7
宋代以降,中国农田买卖已逐渐变成卖方市场。在买卖交易过程中,农田被不断切割,日趋零细化。此一事实是与“封建地主经济论”绝对不相容的,因为田地高度零细化十分不利于大田产之管理,如果地主占有统治地位,他们一定要防止此种现象之发生。事实上,中国传统的农田制度有许多十分明显的特征,如土地零细化及永佃制,都能证明“封建地主经济论”是无法成立的。我曾经说过,将中国的传统社会认定为封建地主经济制是一项很不幸的误断。错误的理论变成教条后,就成为学术研究中的“障”,使学者无法辨识历史的真象,更无法进行分析。中国古代有租佃制度,…  相似文献   

4.
漕运与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琦 《中国农史》2000,19(4):12-17
漕运与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存在极大的关联:漕运加强集权政治的稳定性,是封建王朝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物质基础;漕运的掠夺性,极大地抑制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延缓了发达地区的前进步伐;漕运一定程度限制了国内市场的发展,漕运给沿线带来的繁荣具有不稳定性,难以引发所在地区的经济发生质的变化;漕运如同沉重的枷锁,把广大的上农固着在土地上,并不断强人农民的保守意识。  相似文献   

5.
1840年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后,中国的封建农业经济开始了变化,在土地问题上也显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一、近代土地占有制形式与近代以前土地占有制基本相同之处是仍是以封建土地占有制为主。1933年国民党农村复兴委员会调查陕、豫、苏、浙、粤、桂六省,占户数9.9%的地主富农占有土地63.8%,而占户数70.5%的贫雇农仅占土地的18.4%。且地主占有大部分好地,农民则很少或者没有好地。与近代以前土地制度方面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近代地主的身份已不再是独立的封建统治者,而成为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和帮凶;第  相似文献   

6.
清代北京地区的旗地,同明代的贵族庄田一样,也是北京封建农业经济史中的特殊现象。它上承金代猛安谋克户的授田制,是满族社会经济中奴隶制残余的反映。旗地制度代表着落后的生产关系,康熙八年(1669)停止圈地以后便逐渐趋于瓦解。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清政府运用强大的政治权力一意维护旗地制度,这个瓦解过程竟出奇地缓慢。落后的旗地制度——尽管也发生过几次变革——经历200余年,一直延续到清末。这是封建社会中,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施加相反作用的典型例证。因此,研究清代北京地区旗地形成、瓦解的过程,对于认识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北方农业经济的特点,也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总论 《从两种小生产的转化看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陈家泽,《历史研究》,19821,90页. 《从现代农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看我国农业的优良传统》,李凤歧、邹德秀,《农业现代化研究》,1982·1,15页。 《中国主要栽培植物的起源和传播》(上).李播,《世界农业》,19522,40页.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村经济组织的演变与发展浙江省法制局郑子耿陈惠雄一、对历史的简要回顾新中国对农村经济组织形式的改造与发展,与旧中国的农村经济组织状况是有密切联系的。中国封郡建县数千年,其封建经济的再生能力比欧洲要强,其中原因之一就在于,中国的地主制统治下的小农经...  相似文献   

9.
傅贵九 《中国农史》1992,(1):20-28,35
寺院经济的研究是中国经济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寺院是整个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要全面考察和认识中国封建社会,就不能忽视对寺院的研究。本文从浩繁的地方志、寺志和山志中钩稽和排比史料,就明清时期僧道的泛滥、寺田的由来、寺院对农民的封建剥削等几个方面,试图说明寺田是一种特殊的封建土地占有形式,寺院上层是一伙植着袈裟的封建地主,他们凭藉种种特权,对农民进行残酷的经济剥削,不耕而食,不蚕而衣,代表着当时最落后和腐朽的社会势力,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严重的阻碍和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10.
魏晋南朝时期地主田庄经济在江淮地区的开发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地主田庄经济的兴盛与发展,是由于社会动乱,封建政权对土地与人民的控制能力、组织管理全国生产的能力大大削弱;大批流民与欲寻求保护的自耕农纷纷投靠士家大族,成为依附民,封建国家政治上实行九品中正制,巩固了士族地主政治与经济的特权;国家实行给客制、占田制等使士家大族荫庇人户合法化。这一系列因素都为地主田庄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地主田庄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江淮地区农田水利事业的兴修;开垦了大量荒地;推广水田耕、耙技术,使水田耕作趋于精细;推广嘉种,栽植绿肥,引种麦粟菽,提倡多熟种植;发展多种经营,改变了江南“无积聚而多贫”,“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的落后状态。地主田庄经济是与战乱时期发展生产的迫切要求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地主田庄中,强化人身依附关系,用强制手段将劳动力组织于较大的生产集团中,以租佃方式为经营主体,有利于调动依附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较强的战斗性、割据性,对维持局部地区的生产起到积极作用。正是由于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才使江淮地区经济有相当进步与发展,为隋唐时期全国经济重心转移至南方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小农经济的本性是排斥商品交换的。他们生产的目的是自我满足,他们总是力图通过多种经营把交换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在旧中国,以家庭为主体的小块土地经营方式,客观上限制了这种经营主体自我扩展的内在的张力,同时来自封建政府和地主的双重剥削,使他们力求的是自保而不是发展。 中国历史上的小农经济之所以成为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的经济支柱,一方面是来自封建政  相似文献   

12.
中国历史上这个土地所有制的基本形态总体上可分为私有和公有两种,但演化为三种具体形式,即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和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在封建立地所有制下,又存在封建国家隍家)所有和封建地主私有及农民私有的区别。其共同特征是私有,虽然前者在历史上也曾被认为是一种“公有”(即官田),而其实质不过是皇家私有;就农民土地私有而言已延续整个封建社会。经过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以后,又可分为农民土地所有与国家所有,其各有私有和公有的特征;经过农业合作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建…  相似文献   

13.
随着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延续家庭承包经营制的适宜的组织形式。不过,回归到经济逻辑的考量,家庭农场作为一种经济组织需要适度的经营规模予以支撑,因而必然有雇工之需。因此,优化家庭农场中不同类型雇工的雇佣关系,促进居村农民身份的转变,是推进家庭农场有序发展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4.
减产超预期以及进口政策超预期是驱动国内糖价上涨的主要逻辑,我们认为,虽然短期糖价受到诸如销售数据不佳等因素的负面影响,但是驱动糖价上行的长期逻辑仍将延续,糖市坚定地走在"牛途"中.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在广泛的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选取中国F县涉农项目实践为分析对象,根据项目所属层级划分县、乡、村三级项目,试图呈现项目制基层实践过程中矛盾调处的内在逻辑及其后果。研究表明,因为"委托—代理"关系中的激励和授权问题均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基层政府(组织)在矛盾调处中"各扫门前雪",并没有形成组织合力,矛盾大量涌现且最终化解手段均指向国家资源的进一步输入。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项目制实践过程中基层秩序维持的一般逻辑总结为"资源依赖"。项目制实践中基层治理"被消解"是资源依赖的结构动因,与分利秩序相互促进且构成项目制基层实践的"一体两面"是资源依赖的基本性质,资源输入内卷化态势延续成为资源依赖的深层后果。  相似文献   

16.
农史文摘     
在关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原因的讨论中,史学界普遍把重农抑商政策作为重要原因之一。本文拟纠某些偏颇之说,以求公允、符实的评价。(一)在长达两千余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重农抑商政策虽然贯穿始终,但在不同历史时期里抑商的程度是有区别的。春秋时期,不少君主推行了重商政策,商人作为一个社会阶层也逐渐形成。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而起用法家鼓励耕战。秦统一六国后,表面上似乎继承了先代的抑商政策,但实际上并没有采取抑制商人的措施,在政治上还对某些大商人予以宠遇、优礼。汉初为了恢复与发展生产,统治者采取了重农抑商政策。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对商人课以重税以及三令五申重本轻末,是当时自然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12亿人口,9亿在农村,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到革命和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农业是稳定民心安天下的产业,农业的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动摇。几千年来,农民是中国的根本问题。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史是一部地主与农民争夺土地的斗争史,共产党的历史也是一部与农民打交道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张齐政 《中国农史》2001,20(1):27-34,78
中国的寺庙经济是在封建经济形态直接影响下形成的。除了采用寺院地主制经济之外,别无其它选择。南岳寺庙土地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而这一时期正是中国封建庄园经济占据统治地位,因此其经济方式只能套现存的经济模式,以超经济强制的形式将生产资料与劳动者加以联系。唐中叶以后,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与均田制的破坏,中国封建经济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和飞跃。与之相适应,南岳寺端经济中的生产关系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在寺庙土地上的劳动者主极寺庙庄户、下层僧众、寺内奴仆、庙户、僧道户以及佣工等,寺庙土地的经营方式则以租佃关系为其主流。  相似文献   

19.
段超 《中国农史》2000,19(1):41-47
土司时期,由于中央政府的优惠政策和土司对农业的重视,土家族地区的农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表现为土地开垦的增多、农作物品种的增加等。在生产方式上,土家族地区既存在着与汉族地区相一致的农耕方式,也存在着刀耕火种的落后经营形式。与生产方式相适应,生产关系中先进的地主制经济与落后的领主制经济并存。  相似文献   

20.
夏爱军 《中国农史》2002,21(3):43-46
本文通过论述认为 ,同为实物地租制 ,定额租制是分成租制的进一步演化的结论并不成立。定额租制与分成租制之间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究竟实行哪种租制取决于地主与佃农之间利益抉择和力量对比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