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油品营销市场是外商投资中国最先涉足的领域之一,跨国石油公司己在华进行润滑油、沥青、燃料油和航空燃油等油品营销业务和服务。美孚、壳牌、埃索三大品牌以及加德士、BP、嘉实多、道达尔、LG等品牌已牢牢占据了中国润滑油市场,中国70%高档润滑油市场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外商的几十个调合厂能力已达90万吨/年,占中国润滑油需求量(380万吨/年)的24%,并通过已建立的兰州、锦州和上海合资润滑油添加剂厂基本控制了我国油品添加剂市场。  相似文献   

2.
1992年下半年,随着国家放开石油市场,润滑油市场立即陷入无序竞争状况。江苏省作为润滑油消耗大省,首当其冲地成为众多国内外厂家的必争之地,众多商家好似“百鸟争食”,销售网点尤如雨后春笋,润滑油大战硝烟四起。江苏润滑油市场谁主沉浮?一、“洋油”杀气腾腾目前,江苏油品市场以最早进入的美李、壳牌、嘉实多为龙头老大,太阳、埃索、加德士紧随其后,大大小小20多个国外名牌润滑油涉足,遍及江苏的整装油品销售网点已近百个。外商以其铺天盖地的广告,装修一新的专卖商店,精心细致的服务和薄利多销甚至亏本销售的策略,加速“入…  相似文献   

3.
正当三大国内润滑油生产商努力争取在外资品牌云集的车用润滑油OEM市场分得一杯羹时,外资润滑油厂商却迅速改变了在华策略,通过与汽车制造商成立合资润滑油公司,轻而易举地占据了这些汽车“初装油”和售后服务指定用油市场,嘉实多联手东风成立合资油品公司推出双品牌润滑油成为这种战略转变的先例。  相似文献   

4.
油品营销市场是外商最先涉足的领域之一,跨国石油公司早已进入国内润滑油、沥青、燃料油和航空煤油等油品营销市场。去年12月11日我国全面放开国内成品油零售市场,国外石油公司更是加快了抢占国内成品油市场的步伐。  相似文献   

5.
中国润滑油基础油的生产能力主要集中在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两大集团。截至1999年底,两大集团润滑油基础油生产能力约为419.8万吨/年,共生产润滑油248万吨;外国石油公司在华润滑油总生产能力为80万吨/年,产量为50万吨左右.润滑油的市场供需态势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全国各大区块润滑油生产消费能力分布很不均衡,西北地区消费量较小,产量却最大;西南地区产量很小,供不应求的态势也最突出;华东地区是最大的地区润滑油消费市场。二是全国供需不平衡,制品较大。从市场结构来看,1999年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的市场占有率为70%左右,但仍以中档油为主,外国石油公司占高档油市场份额的80%。外国石油公司已经密切关注中档油市场,开展了“下攻中档油”的策略。国内主要品牌也不示弱,纷纷采取“上攻高档油”的策略。但是国内品牌过多、过杂,不利于与外国品牌的竞争。为此,国内企业一定要进一步明确市场定位,以积极的营销策略参与竞争。  相似文献   

6.
“昆仑润滑油,源自中国石油”,“统一润滑油,多一点润滑,少一点磨擦”…… 在2003年的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中,开始首次出现强势的润滑油广告,这在中国石油的历史上可称得上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从中石油、中石化用巨资在央视打出油味的广告中,人们已经感觉到:中国润滑油市场激烈的竞争与较量。 今年2月下旬,记者从中石油在北京召开的润滑油专业会议上获悉:目前,全国润滑油生产企业已达4500多家,去年,全国润滑油销售总量为320万吨左右。在国内润滑油市场份额中,国内品牌占70%,国外品牌占20%。而在高端油品中,国外品牌几乎占了80%  相似文献   

7.
世界润滑油生产及供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全球新增和计划新增基础油能力400万吨/年,关闭和减少产能约110万吨/年;企业联合、购并和成立合资企业的活动频繁。虽然由于生产燃料性油品的效益较好,炼制商转产燃料油品,造成基础油料产量下滑,但是润滑油生产的继续扩能和升级将使润滑油市场走向新的平衡。2004年世界成品润滑油需求约为5780万吨,据Freedonia集田公司预测,世界润滑油消费总量的增长主要出现在发展中国家。2003~2008年.全球润滑油需求的年均增长年由2.2%,其中中国为印度、印度尼西、俄罗斯.巴西和墨西哥为3.0%-3.5%.西欧、北欧、北美和日本市场需求会出现下滑趋势。发展中国家改进润滑油质量的潜力很大.而发达国家的润滑油需求将更趋向于采用天然气合成油或以高度精制基础油为配方的高质量环保润滑油.预计全球对非常规润滑油需求的年增长率而54%,到2008年非常规润滑油在全球市场的份额将超过10%。润滑油质量将不断提高并向高档化方向发展.市场竞争也将更加激烈。  相似文献   

8.
2009年,在全球润滑油市场消费量大幅回落的背景下,中国的润滑油需求受惠于国家一系列扩大内需政策的拉动,表观消费量超过600万吨,同比增长6%~8%,成为全球润滑油市场的亮点。国内基础油资源供不应求,进口资源大幅增加,2009年润滑油基础油的进口量达到188万吨,对外依存度超过30%。同时,外资润滑油公司加大在华投资力度,市场份额稳步提高,中国国内市场竞争不断加剧。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继续向好,预计汽车产业等主要用油行业的持续快速增长将带动润滑油消费继续增加;外资公司将加快在中国的布局,加强在中国市场的研发支持力度,进一步提高在中国本土的生产能力,国内润滑油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同时,基础油进口量将仍然维持在历史高位。  相似文献   

9.
润滑情报站     
未来中国车用润滑油 市场发展趋势 中国车用润滑油的需求正逐渐进入快速增长期,2002年至2005年间需求量的增长速度将稳定在1.5%以上,2005年至2010年需求量每年的增速将提高到2%。预计到2005年,国内车用润滑油的年需求总量将达到360万~370万吨,到2010年将上升到390万~400万吨。国内车用润滑油的比重也将逐年上升,2000年车用润滑油占全国润滑油总量的52.6%,到2005年预计达到54.1%~55.6%,其中华北地区的比重将高达64%。  相似文献   

10.
1995年中国石油进口恢复增长。原油以及成品油中的燃料油、煤油和石脑油进口量创下历史最高纪录。原油进口量达1709.0万吨,比1994年增长38%,比上一个进口高峰1993年多142万吨;原油进口额达到23.56亿美元,占中国对外贸易进口总额的1.2%。尽管如此,1995年中国仍是原油净出口国。包括汽油、石脑油、煤油、柴油、燃料油和润滑油脂在内的成品油进口量增长12%,达到1440.3万吨。燃料油进口量达到600.3万吨,超过轻柴油,成为进口量最多的成品油品种。民用航空事业的迅速发展促使航空煤油进口骤增。柴油需求上升而进口没有增加的事实表明国内在调整柴汽比、增产柴油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汽油进口量减少到15.8万吨,是1992年以来进口量最低的一年。来自韩国的油品进口量大增,达到259.1万吨,占中国进口油品的份额由1994年的11%增至18%。新加坡油品在中国市场上的份额则从61%减至58%。  相似文献   

11.
未来几年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将会带动润滑油需求的增长。2005~2010年,亚洲的需求将以每年3.9%的速发增长;北美市场预计微涨0.5%;西欧则将下降1%;拉丁美洲增长1.7%;其他地区车均增长率为7.2%。近车来,由于国内市场总容量较大,我国润滑油需求增长速度较快。2006年。我国共进口各类润滑油130.9万吨,表现消费680.6万吨.国内产量572.3万吨。2010年以前.中国的润滑油市场将会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  相似文献   

12.
国内外润滑油基础油市场分析及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2-2008年,世界润滑油总消费量为3800万吨/年左右.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全球润滑油消费量明显下降,但亚太地区仍为润滑油消费的热点地区.预计全球润滑油需求从2010年后开始反弹.2008年底全球润滑油基础油产能为5000万吨/年,基础油市场呈现供大于求的态势,2010年产能将过剩约20%.近期全球基础油加氢工艺生产的Ⅱ/Ⅲ类基础油比例不断上升;基础油竞争的焦点继续集中在亚太地区;基础油开始走品牌发展道路;废油回收加工基础油日益受到重视.近年来,中国润滑油消费保持高速增长态势,进口基础油资源不断增加."十二五"期间,预计润滑油基础油年进口量仍将超过100万吨.中国在适时建设基础油生产装置的同时,也应适当利用进口资源,避免大量建设带来的区域产能过剩的风险.同时,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两大集团公司应积极开展废油回收业务,为国家的环保和节能工作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润滑情报站     
南海牌润滑油以 质量和服务取胜 中国润滑油网消息,日前,南海高级润滑油公司的高档润滑油年销售量一举突破10万吨,成为国内继“长城”之后的第二大润滑油品牌。 南海高级润滑油公司已成为我国南方规模最大、质量优良的润滑油研发生产基地。面对润滑油市场激烈竞争的态势,该公司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扬起高科技的风帆,以优质产品和优质服务努力开拓“南海”牌高级润滑油的发展之路,制定了“以品种求发展,以质量赢市场”的经营战略。  相似文献   

14.
润滑油挖掘本土品牌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外润滑油品牌在没有任何限制性门槛的宽松政策下,随国外的品牌汽车一起陆续进军中国,蚕食中国的润滑油市场。2003年,中国有4500家润滑油工厂,排名第一的企业份额也只占到5%,没有强势的品牌可言,润滑油高端市场80%都被美孚、壳牌等国外品牌所占据。  相似文献   

15.
2007年中国石油进出口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11.4%,为过去13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石油净进口量达到创纪录的1.855亿吨,石油进口依存度达到49.85%。原油净进口量达到1.594亿吨,同比增长14.8%。2007年,国际成品油市场的高价格刺激了国内油品出口,并使燃料油进口量缩减13.7%,降到2412万吨。2007年秋季的“油荒”使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两大集团不惜亏本大量进口柴油和汽油,以解国内市场“燃眉之急”。受国际市场价格持续走高、国内炼厂增产和液化天然气等替代燃料发展的影响,2007年中国液化石油气净进口量继续下降,降幅达28.6%,由上年的521万吨降到572万吨,进口量萎缩到10年前的水平。预计2008年中国GDP增长可能仍高迭10%或更高,油品需求保持旺盛增长,石油净进口量预计达2亿吨左右。国际油价空前高涨和国内通货膨胀风险可能继续阻碍中国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实行。  相似文献   

16.
1996年中国石油进出口贸易中最突出的大事有两件:一是中国已成为原油净进口国,二是国际油价大幅度上涨,造成柴油进口量剧减,严重影响了国内的柴油供应。1996年中国原油出口量上升8%,达到2033万吨;原油进口量上升32%,首次突破2000万吨,达到2262万吨。原油进口额跃增45%,达到34亿美元,占中国对外贸易进口总额的2.45%。成品油进口量上升10%,达到1582万吨,而成品油出口量仅增加了0.7%,为418万吨。由于国际市场油品价格居高不下,柴油进口量比1995年下降了23%,降到460万吨,造成国内一些地方柴油脱销,价格飞涨。燃料油因国内供需缺口增大,进口量增加到854万吨,增幅达42%。中国石油市场与国际石油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特别是进口原油的大幅度增加,给国内炼油企业带来了严重的挑战,同时也要求政府在价格机制、石油贸易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相应的变革。  相似文献   

17.
最近5年,BP炼制与销售扳块的收入持续增长,对公司总收入的贡献份额不断增大,其中油品销售占板块收入的70%以上。BP公司油品销售的主要市场在欧洲和美国,近几年开始向澳大利亚、新西兰、亚太、非洲和中南美洲等国家和地区发展。近几年BP公司油品销售业务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1)重点关注效率高、规模大的成熟市场,在新兴市场中选择成长性好的国家或地区;2)优化和重组炼制与销售业务,在全球范围构建多个一体化燃油业务体系;3)下游业务发展重心转向炼制,收缩公司自有和自营的零售网络,发展特许经营;4)注重研究目标市场,通过发掘供需契合点实现互利双赢;5)将提供高品质、环保型的油品作为重要的营销手段;6)重视品牌效应,坚持多品牌运营策略;7)调整非油业务以适应特许经营方式,通过提升档次培育差异化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8.
1月份国内成品油市场总体上延续了上月疲软的态势,但价格跌速已明显趋缓。同时,为降低过高库存的压力,石油石化两大集团继续保持较低的炼厂开工率。据石油和化工协会统计,2001年12月国内原油加工量在上月已调减80万吨的基础上又减少了100万吨。由于市场早有预期,全国各油品市场普遍对1月1日的调价反应平淡,除东北、西北大部分市场价格基本执行规定价格外,华北、华东、华南等油品市场仍然疲软,价格继续下滑。中旬以后,在有关燃油税及国际油价企稳等利好因素带动下,汽柴油市场交易趋于活跃,国内油价有趋稳的迹象,在部分油品价格不到位严重的地区,油品批发价格甚至回升了100元/吨左右。但因正值成品油消费淡季,销量无明显增加。随着燃油税消息的降温,市场逐步恢  相似文献   

19.
中国石油需求的高速增长和石油产量的有限增长,将对亚太地区和世界原油及油品市场产生影响。预计到2000年中国的油品需求将超过2亿吨,到2005年将增加到2.6亿吨。2000年中国原油产量预计约为1.6亿吨,原油和油品净进口量分别为2000和3000万吨;到2005年原油和油品进口量将分别达到7000和3500万吨。中国缺乏炼油业投资,严重依赖油品进口,可能会带动亚太地区油品价格上涨,同时也会增加中国自己的石油进口费用;而外资进入下游业,目前面临产品定价、市场准入和管理控制等一系列障碍。到2005年,中国的石油消费将高度依赖一个地区即中东所生产的石油。与美国多样化的进口来源相比,在石油供应保障方面,中国的处境并不安全。  相似文献   

20.
合资合作企业中的商标问题目前,我国企业与外商合资过程中商标权流失的现象极为严重:碳酸饮料市场上,外国品牌占有率达到90%以上;中国日化行业已基本被美国的"宝洁"、德国的"汉高"、英国的"联合·利华"将市场瓜分;洗涤用品市场上,全国4大年产超8万吨的洗衣粉厂已被外商吃掉3个;食品、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