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我国农业产业价值链发展的现状,剖析了了延伸农业产业价值链理论上的必要性,最后指出延伸农业产业价值链可以促进农业规模化,这是我国农业产业价值链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业物联网:现状、挑战及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农”问题一直制约着我国传统农业的发展.物联网技术可以对我国农业生产、加工、物流、交易、消费各环节进行有效改造和提升,增加农产品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提升我国农产品附加值与竞争力,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推进农业生产管理精细化、生产手段智能化、经营网络扁平化、技术服务远程化,是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产业最关键、最重要的手段,能够有效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带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3.
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面临的风险及其规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过程,实际上是农业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和市场化经营的过程。农业经营者面临的风险将呈现出多样化、放大化和责任界限模糊化的特点,加强对农业结构调整的风险释放和规避机制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试论农业竞争力及其提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农业竞争力内涵的理解需要从农业产业和农产品两个层面展开。构建合理的农业产业的市场结构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前提条件,农业企业和农户的农产品成本、农产品差别化和农业生产项目的选择策略是影响农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农业竞争力的提升须从这些影响因素入手。  相似文献   

5.
1985-2004年中国农业产业的生产能力保持着稳步提高的趋势,农业技术进步成为农业产业增长的主要源泉;农业规模经营、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相关产业发展状况是制约中国农业产业市场绩效的重要因素。培育农业产业共生组织,培养新型农民,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提高中国农业产业市场绩效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6.
自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特别强调产业向低碳化转型,确立了以生态文明为基础的,农业向低碳化转型的方针。沈阳地区农业生产明显的高碳性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整体质量,而且造成农业生产环境的影响,农业作为温室效应的第二大来源较为显著,因此,沈阳市需要制定农业低碳化发展策略,推进农业向低碳化转型,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低碳型转化与升级,以节能型农业推进农业低碳化进程,加强农业低碳技术的运用与推广,实现沈阳农业向低碳化发展的大跨步迈进。  相似文献   

7.
自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特别强调产业向低碳化转型,确立了以生态文明为基础的,农业向低碳化转型的方针。沈阳地区农业生产明显的高碳性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整体质量,而且造成农业生产环境的影响,农业作为温室效应的第二大来源较为显著,因此,沈阳市需要制定农业低碳化发展策略,推进农业向低碳化转型,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低碳型转化与升级,以节能型农业推进农业低碳化进程,加强农业低碳技术的运用与推广,实现沈阳农业向低碳化发展的大跨步迈进。  相似文献   

8.
美、法两国是西方发达国家中农业产业化的典型代表。比较而言,俄罗斯转型期的农业产业化进程同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有更多的相似之处。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通常与农业的组织化相伴随。域外各主要国家在农业组织化的进程中积累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验。总结这些经验,对于提升中国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即2012年"一号文件"指出:抓好"菜篮子",必须建好菜园子、管好菜摊子。要加快推进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养,提升"菜篮子"产品整体供给保障能力和质量安全水平。为科学合理地调整我市的农业产业结构,搞好农业内部的优化配置,真正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本文在对全市瓜菜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提出相关发展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仁发合作社的个案分析,发现"仁发模式"自初创以来,其农业经营方式一直处于转型发展之中,突出地表现在,全面要素激励机制的建立、内部生产责任制的回归、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农业经营组织创新等方面,面临着不断提高要素收益率,保持生产合作稳定性的核心压力,"仁发模式"的转型发展是其对压力的反应。通过分析"仁发模式"的合作参与约束条件,指出满足要素主体参与合作的期望效用最低值是由要素市场决定的,社员退出权和周边要素市场的有效运转是"仁发模式"压力的根源,也是其转型发展的动力,对此,仁发合作社需要创新经营机制,提升经营能力,不断增强要素报酬率。  相似文献   

11.
面对全球气候变暖、低碳经济日益盛行的宏观趋势下,大力发展低碳物流已成为必然选择。农产品低碳物流作为农产品物流的革新之路,是中国发展循环经济与绿色农业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农产品低碳物流存在能耗大、排放多、污染严重等弊端,针对存在的不足提出一些对策,以期对我国农产品低碳物流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中国财政农业投入最优规模的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构建符合我国具体情况的农业生产函数模型,并代入我国1981-2004年的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相关数据进行回归,发现中国财政农业投入最优规模为8.26%,实际投入规模要小于此最优水平。因此未来应进一步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确保农业经济的长期稳定健康增长。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不断扩张,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度不断增强,数字化治理能力加速提升,产业数字化应用潜能迸发释放。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有利于有效整合现有资源、拓展实体经济的发展空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实体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十四五”时期,要充分认识我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面临的挑战,从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强化基础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打造平台经济新模式激发新动能、加快促进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深化数字经济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重点发力,打造数字经济全产业链,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增长点,助力数字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14.
加入WTO对我国农业的影响是很深刻的 ,它必将大大促进我国农业的市场化、国际化进程。但受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仍然处于劣势的地位 ,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因势利导调整农业结构 ,加快农业升级的步代。与此同时 ,还必须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 ,制定和实施必要的农业保护政策。  相似文献   

15.
中国银行业改革的不同思路和途径均涉及银行规模经济问题,但国内理论界对银行规模经济研究的文献并不多见,因此就银行改革问题提出的许多建议和对策往往缺乏坚实的理论和实证支持。这就需要在广泛借鉴国内外对银行业规模经济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采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的对揭法对中国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现状进行考察,其实证结果发现,国有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显著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存在轻微的规模不经济,这一结论为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选取中国、印度、美国、法国为研究对象,利用反映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农业体制和效率的关系,发现土地经营规模小是制约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提升的瓶颈。同时,具体分析了中国农业体制的成功和局限,阐述了农业现代化趋势和改革家庭承包制的必要性。并借鉴美国和法国的经验,提出了通过推动农村土地流转、西北部农业开发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规模经营带动中国农业转型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业技术进步问题新探--基于发展经济学视角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舒尔茨的农业发展理论给予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一个重要警示:技术停滞是发展中国家传统农业生产落后,无法突破低水平均衡的主要原因。我国的农业技术水平长期以来发展缓慢,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农业发展的低水平均衡。依托技术进步,打破技术滞后的低水平均衡,是我国农业现代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而发展经济学的技术进步理论,则为我国农业技术进步提供了各种可供借鉴的模式选择。  相似文献   

18.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三年来,我国全面履行了农产品国际贸易方面的入世承诺,农产品的进出口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绩。通过分析入世以来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状况、面临的问题和发展趋势,提出未来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应对策略,以利于我国经济更加健康地融入世界经济。  相似文献   

19.
论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农业经济体制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与中国共产党农业经济理论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五十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农业经济理论在农业经济体制观方面,就农业生产资料所有制、农业经营体制、农业经济运行机制和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等问题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臻成熟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体制观。这是当代中国农业经济理论的重要成果,也是中国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经验之一。  相似文献   

20.
国债风险是财政风险的集中。市场经济中运用国债调节经济是必要的宏观调控手段,因此,财政风险不可避免。我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财政风险具有改革风险与市场风险两相交汇的特点。从债务负担率看,我国国债尚存在一定发债空间;从综合风险体系看近年整体风险较大,速度增长过快,虽有所控制,但仍居高不下。而且,在国债运行机制、资金使用效果上也蕴藏着一定风险。因此,化解债务风险,既要依赖国债管理,协调债务期限,避免到期债务过于集中,更要依赖于稳定的经济发展,以便为财政收入提供长期而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