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介绍国内外废旧沥青混凝土的再生利用情况,针对我国道路特点进行分析,通过破碎、筛分旧路材料以及对旧沥青的抽提试验,测得旧沥青的针入度、软化点以及延度等指标,进行室内的实验分析,提出了再生沥青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方法,并对其进行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和水稳定性等路用性能的实验验证。  相似文献   

2.
尤正奇 《发展》2011,(9):149-149
一、沥青路面离析原因分析1.末端离析。末端离析是现场最常见的离析,主要是由于摊铺机收斗引起的,在路面上形成规则的、间隔一致的翼状离析。离析处摊铺机中央区域细集料多,比较密实,摊铺机两侧粗集料集料中,细集料、沥青含量少,空隙较大、表面纹理较深。  相似文献   

3.
文章针对矿山废弃物煤矸石,通过对煤矸石的粗集料性能试验,研究了煤矸石作为沥青路面粗集料的力学性能和物理特性,结果表明除针片状颗粒含量较大外,煤矸石粗集料其他指标均能满足相关的技术要求.在合理控制合成混合料中粗集料的针片状颗粒含量的基础上,采用四种沥青混合料变化不同比例和煤矸石集料类型,进行了煤矸石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基于最佳油石比开展了煤矸石沥青混合料综合路用性能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采用规模化生产工艺和控制合成混合料针片状颗粒含量等措施,煤矸石沥青混合料同样具有优异的路用性能,可以在高等级道路路面中应用.  相似文献   

4.
陈超 《魅力中国》2009,(19):28-28
本文针对沥青蹄脂碎石混合料(SMA)的特点,对SMA混合料从设计到施工进行了分析,对以后沥青蹄脂碎石混合料的使用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GMA沥青混合料性能受到生产因素的影响显著,室内小型拌合设备难以模拟实际的生产情况。通过Cooker车真实模拟GMA混合料生产过程,研究不同生产因素对浇注式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当Cooker车控制好混合料的拌合温度、拌合时间时,GMA混合料的性能是可控的。Cooker车的拌合时间宜控制在2.5~3 h,生产过程中应尽量将沥青用量的精度控制在±0.2%,以稳定混合料的性能。采用浇注成型的冲击韧性试验数据较切割的试验数据稳定性好,应尽量采用浇注成型的试件制备方法。  相似文献   

6.
在原材料物理力学性能试验的基础上,利用图解法并经过配合比调整和优化,得出AC-13Ⅰ矿料的配合比。在此基础上,通过不同纤维种类、不同纤维掺量下沥青混合料的马歇尔试验,得出纤维沥青混合料的最佳沥青用量OAC,然后通过高温车辙试验,研究不同纤维种类和掺量对沥青混合料动稳定度的影响.分析纤维增强机理,从纤维对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的影响特征出发,得出不同种类纤维的最佳掺量。结果表明:纤维能显著改善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不同种类的纤维在沥青混合料中对应着不同的最佳掺量。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升高温多雨气候条件下沥青混合料的耐久性,通过掺入0%、1%、2%、3%、4% 复合高模量剂改性基质沥青以及对级配曲线进行优化,设计了改进型GAC-20混合料,并对改进型GAC-20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进行验证。此外,通过复合车辙试验和CT扫描试验对改进型GAC-20混合料的铺装结构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复合高模量剂的掺入很好地提高了沥青的软化点、60 ℃黏度,降低了其针入度、135 ℃黏度以及延度,综合考虑沥青基本性能以及成本控制,确定复合高模量剂的掺量为1%。改进型GAC-20混合料路用性能能够很好满足规范要求,且与GAC-20混合料相比,高温稳定性、水稳定性提升了4.96倍、1.06倍。采用4 cm SMA-13+6 cm改进型GAC-20+8 cm GAC-25的铺装结构表现出很好的抗车辙性,且界面处空隙率降低0.8%、内部空隙率降低0.7%,有效提升了沥青混合料的压实效果。因此,采用改进型GAC-20混合料能够提升沥青路面的抗车辙性能和抗水损害性能,为高温多雨条件下耐久性沥青混合料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排水式沥青磨耗层路面因其具有良好的排水效果和降噪功能,被世界各国广泛应用。本文以OGFC-13型排水式沥青磨耗层为例,进行了配合比设计,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空隙率条件下的混合料进行了水稳定性试验,并系统分析了试验条件、矿料级配比例、抗剥落剂等因素对水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基于2003—2020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动态GMM(广义矩估计)模型分析人口老龄化与碳排放强度之间的关系,应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劳动年龄人口、劳动生产率、劳动力质量、劳动参与率在人口老龄化与碳排放强度之间的作用路径。 研究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与碳排放强度之间呈倒“U”形关系;样本期内,劳动年龄人口中介效应不显著;劳动生产率、劳动力质量具有部分中介效应;男性劳动参与率、女性劳动参与率具有遮掩效应。  相似文献   

10.
针对页岩陶粒生产工艺与等级不同,分别与普通沥青、改性沥青进行粘附性试验,通过连续级配陶粒沥青混合料的马歇尔试验、水稳性试验优选出陶粒与沥青的最优匹配方式,即900级破碎型页岩陶粒和SBS I-D改性沥青。同时验证了体积质量转化法在陶粒沥青混合料矿料配合比设计上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秦岭  罗传熙  黄志勇  李键 《科技和产业》2023,23(21):149-154
温拌技术可有效降低橡胶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温度,但不同类型的温拌技术对橡胶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采用不同类型的温拌剂材料制备温拌橡胶沥青混合料,开展混合料的密实度试验、水稳定性试验、动稳定度试验与动态模量试验。研究表明,各类温拌剂均可有效降低橡胶沥青施工温度,然而Evotherm-DAT温拌剂将导致橡胶沥青混合料的抗水损性能与抗车辙性能降低,石蜡与Asphalt-min温拌剂对橡胶沥青混合料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2.
为改善混凝土的自重较大等问题并提高其韧性、抗裂性和耐久性,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均匀试验方法对混凝土进行配合比试验,得出聚丙烯纤维轻骨料混凝土的劈裂抗拉强度实验数据,为聚丙烯纤维自燃煤矸石轻骨料混凝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卢旭  吴延凯  陈搏 《科技和产业》2022,22(12):310-315
为指导不同岩性机制砂在沥青路面的工程应用,选择3种岩质机制砂制备沥青砂浆试件,采用单轴压缩试验、冻融劈裂试验及浸水马歇尔试验检验其结构强度和水稳定性。结果表明:通过X射线衍射仪的矿物成分测试,所选的花岗岩、辉绿岩、石灰岩为典型的酸性岩、中性岩及碱性岩;相比石灰岩沥青砂浆抗压强度,花岗岩砂浆强度低2.5%,辉绿岩砂浆强度高约12%;从残留强度指标看,石灰岩砂浆冻融强度比最高,但从冻融前后的劈裂强度来看,辉绿岩砂浆的抗拉强度水平更高,3种机制砂的浸水马歇尔试验结果也呈现出一致的规律。与常规石灰岩机制砂相比,中性岩质辉绿岩机制砂兼具较好的材料强度与沥青黏附性,所制备的沥青砂浆抗压强度、水稳定性更好,具有良好的沥青路面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刘斌  陈搏 《科技和产业》2021,21(6):250-254
SMA沥青混合料的材料组成特性导致施工难度较大,对施工各环节因素的敏感性较强.为提高广东高温多雨区重载交通路段SMA路面的施工质量,以广东紫惠高速项目为依托,开展SMA沥青混合料的下承层界面处理、混合料拌制工艺参数设定、装载与运输、摊铺设备参数、碾压工艺、施工温度控制等全过程施工环节监控,实现各环节的关键参数调整优化.采用体积法进行SMA沥青混合料设计,可以均衡混合料密实性与骨架嵌挤性能,获得良好的密水性能和抗车辙性能.基于无核密度仪研究了碾压工艺对SMA混合料的压实影响,沥青混合料压实度经历先增加后变小的现象,碾压过程应均衡压实度与路表构造来控制钢轮碾压遍数和路面温度.  相似文献   

15.
张玲  耿娟  司飞展 《科技和产业》2023,23(19):239-247
为探究高模量沥青混凝土长寿命沥青路面应用,研究了高模量沥青混合料的动态模量和抗剪强度。结果表明,高模量沥青混合料的强度具有较强时-温依赖性,抵抗变频加载能力较强;其内摩擦角比传统AC(沥青混凝土)沥青混合料小21%,黏聚力高3倍。采用有限元分析7种不同高模量沥青路面结构的力学响应,针对优选的4种路面结构分析厚度对路面力学响应的影响。进而利用车辙预估模型,以车辙深度为控制指标,预测高模量沥青路面的功能寿命。结果显示,不同力学指标对应的较优路面结构均为上中下面层、中下面层采用高模量沥青混合料的结构,其与传统AC结构相比可分别延长路面寿命326%和118%。  相似文献   

16.
红黏土由于土中游离氧化铁的存在,具有特殊的团粒结构。对于用密度计法进行红黏土的颗粒分析试验,各类规范中均建议加入分散剂。为更好评估土样分散的效果,运用分形理论,用分维值这一参数来描述土颗粒粒度特征。利用江西某地的红黏土,分别进行加入不同种类分散剂后的颗粒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试样中加入六偏磷酸钠溶液作为分散剂后,得到的分维值较大,土颗粒集合体更分散。可见不同分散剂对于试验用红黏土的分散效果相差较大,加入适宜的分散剂才能更好地得到红黏土的实际粒度分布情况。试验结论对进一步认识和掌握红黏土的工程性质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7.
企业的专利实力反映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和企业发展的活力。对企业专利综合实力进行评价,能使企业把握科技发展的动态,了解技术创新中的优势和不足,并科学地调整企业的创新策略。本文以发明专利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了有代表性的专利评价指标,从申请类、授权类、专利维持、专利范围、专利引证五个维度构建了企业专利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2001至2005年美国专利申请量排名前20的企业专利综合实力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8.
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需以海洋综合实力的整体提升为基础。运用熵权TOPSIS模型,根据中国海洋经济及相关统计数据对海洋综合实力及其动态变异规律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2001—2016年中国海洋综合实力呈上升趋势,且具有阶段性特征,但要素层七大子系统对海洋综合实力提升的传递作用具有异质性。为此,需从以下方面提升中国海洋综合实力:完善海洋科技发展体制机制,提升海洋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改善海洋基础设施效能,提高海洋产品与服务的消费市场与国际竞争力;在合理利用现有海洋资源基础上进一步开发海洋新资源,提高海洋生态保护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