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文章基于对湖北武汉、江苏淮安、山东莱芜等地区农民工的调查采访,细致分析了农民工的整体幸福感及其个人情况与社会方面的影响因素,真实把握了农民工在生活等方面对幸福的感受,以期为党和政府进行决策提供较科学的参考依据.通过对影响农民工幸福感的因素分析研究,发现影响农民工幸福感的因素主要为家庭状况、工资水平、工作环境状况等.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群体的社会地位直接影响到其子女的城市教育问题,由于对农民身份的排斥、自身的职业特点、原有乡土关系的断裂造成社会歧视与社会关系网络的破坏,给农民工自身及其子女的城市教育带来许多社会问题。本文从社会支持的理论视角探讨了农民工子女的城市教育问题,主要从社会支持的社会关系网络、社会互动以及社会歧视的多方面视角讨论农民工子女的产生原因,并讨论了解决农民工子女城市教育问题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对265名在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及其与主观幸福感和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手机依赖倾向、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结果显示:大学生手机依赖倾向与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关系密切,手机依赖倾向与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性负相关。对于普遍存在的手机依赖现象,社会、学校、家庭都要高度关注,要疏而不堵,引导青少年健康、正确使用手机,使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4.
蔡婷  ;陈惠雄 《特区经济》2014,(6):203-207
本文基于对安吉外来农民工的调查,分析了不同压力程度、婚姻状况对农民工幸福感的影响以及各幸福因子对总体幸福感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工作压力与总体幸福感显著负相关;已婚农民工幸福感高于未婚农民工,夫妻同时外出型与夫妻分居型的幸福感有显著差异;本文还发现,个体状况、收入状况、社会状况与总体幸福感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家庭德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具有学校德育和社会德育不可替代的功能。作为特殊弱势群体的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他们受到的家庭道德教育情况将深刻影响到个体的健康成长、整个国民的素质,也将影响到我国城市化进程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当前,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道德教育在观念、内容、方式等方面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而这是内外部矛盾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需要构建"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四位一体的道德教育体系,各方通力合作,共同为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家庭道德教育打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6.
农民工作为一个游离在城市市民边缘的特殊群体,一直备受社会关注,如何提高农民工的幸福感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问题。文章使用CGSS2010年的数据,采用order probit法对农民工主观幸福感与其本地化社会资本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农民工的本地化社会资本,尤其是社会信任和社会参与会显著影响他们的幸福感,同时发现本地化社会资本会改变农民工婚姻状态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显著性。为探讨本地化社会资本对不同婚姻状态农民工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文章基于结构方程进行了中介分析并发现本地化社会资本会对农民工的婚姻状态与其主观幸福感之间产生遮掩效应。文章最后提出要关注不同婚姻状态的农民工,帮助他们构建本地化社会资本,并为提升农民工以及流动人口的主观幸福感、改善社会管理服务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7.
利用2011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数据,围绕"多代同堂是否增进老年人主观幸福感"这一问题展开分析.研究发现:(1)家庭同住人口数量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呈负向关系,即家庭同住人口数量越多,老年人越倾向于不幸福;(2)同住孙子女数量和同住重孙子女数量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向关系,而同住子女数量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不显著;(3)与子女配偶同住会显著降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4)与城市相比,家庭同住人口数量对乡镇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更显著.因此,适当引导并加以控制家庭同住人口数量对提高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陈晶 《中国集体经济》2014,(30):152-156
文章利用2011年中国流动人口问卷调查数据,以农民工在城市工作生活的潜在风险指标体系实证研究了他们在城市中的主观幸福感评价。研究发现,进城农民工作为城市社会中的高风险地位群体的主观幸福感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农民工面临的就业收入风险、家庭结构风险、社会保障风险、城市社会参与及融入等潜在的风险因素对幸福感均有显著影响。因此,幸福感的提升不能仅依靠公共服务设施和政策的扩充,更要积极地开辟"绿色通道"以化解农民工的社会风险压力,通过改善其工作生活的安全感提高农民工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文章基于个人—组织匹配的视角,从微观层面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幸福感进行了研究。理论推演和514份问卷的实证分析表明,新生代农民工与其工作组织之间的三个匹配维度(价值观匹配、个人需求与组织供给匹配、工作要求与个人能力的匹配)对工作幸福感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感知到的工作意义在此影响关系中具有中介作用;另外,新生代农民工的个人现代性,即个体的价值取向,在该影响关系中有正向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价值观匹配、个人需求与组织供给匹配对工作幸福感的作用关系上。  相似文献   

10.
幸福感是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的统一。影响幸福感的因素很多,社会养老保险是一种重要的收入分配手段,也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经济因素。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状况和幸福感水平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以实现其正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1.
李昊  张务伟 《科技和产业》2022,22(9):182-188
为梳理21世纪以来中国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热点与演进趋势,运用Excel与CiteSpace V软件,对中国知网2000-2021年以农民工就业为主题的文献进行统计、共现、聚类及突现分析。结果表明:研究进展可分为萌芽发展、井喷缓冲与波动减少3个阶段;研究热点围绕农民工就业质量研究、农民工市民化研究、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研究、农民工就业歧视研究四大主题展开。最后对中国农民工就业领域提出3点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2.
胡鑫 《科技和产业》2020,20(11):81-86
根据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运用多元综合法,测度并分析了我国农民工的人力资本。研究发现,总体来说我国农民工人力资本综合水平显著提升,迁移资本、经验资本和健康资本均有明显改善,教育资本提升不足;各地区间农民工人力资本水平差距较大,发展不均衡;相较于老一代,新生代农民工的迁移资本、教育资本、健康资本均有一定优势。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全面提升农民工人力资本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迁移与幸福     
文章结合2012年度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系统考察了迁移行为对农民工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表明:相比于省内迁移,跨省迁移对农民工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负面影响;同样,相比于家庭化迁移,孤身外出也会显著弱化农民工的主观幸福感。在加入其他解释变量、控制地区效应,并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法和处理效应模型纠正选择性偏误后,结论依然稳健。进一步,作用机制的分析表明,社会交往是迁移行为影响农民工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渠道,之所以跨省迁移、孤身外出的农民工主观幸福感偏低,很可能是因为面临着社会交往的困境,社会网络局限、社区参与不足。  相似文献   

14.
中国经济发展迈入新平台,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增强全体人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基于2019 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本研究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深入探讨了养老保险及其相关水平如何影响农民工的幸福感,并以消费支出为中介,进一步考察了具体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在我国大力推动普及养老保险的背景下,养老保险的幸福促进效应不明显,而养老保险的相对水平是影响农民工幸福感的重要因素,相对于参加低水平养老保险的农民工,参加高水平养老保险的农民工幸福感高出20.8%-23.8%。同时消费支出在参加高水平养老保险对幸福感的影响中发挥着中介作用,即参加高水平养老保险能够通过促进消费支出来提升农民工的幸福感。对此,研究认为政府要着眼于养老保障的公平性,妥善提升农民工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有效促进农民工的消费支出,增强其幸福感。  相似文献   

15.
赵亢 《科学决策》2018,(4):54-70
利用2013 年中国七大城市调查数据, 采用Ordered Probit 模型和工具变量法(IV Probit),将农民工幸福感分为幸福程度、生活满意程度与未来信心程度三个维度,实证分析了城市定居对农民工幸福感的影响及其代际差异。研究发现:城市定居对农民工幸福感的影响具有代际差异。对第一代农民工而言,城市定居对其幸福感没有显著影响。对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城市定居不但提高了其幸福程度,而且对未来信心程度与生活满意程度也起到了积极作用。解释机制显示,在举家迁移、城市排斥与自我发展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城市定居对两代农民工幸福感的影响不同。文章最后结合研究得出的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Migrant workers have become a major element of the labor force in Chinese cities, making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economy while forming a socially disadvantaged group. Existing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evel of nutrition and health and income in China mainly focuses on farmers living in rural areas. Based on a Mincer equation and using a survey in Beijing,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grant workers" nutrition and health levels and their monthly incomes. We find that the nutrition intake and the body mass index have positive effects on income while duration of illness and daily working hours have negative effects. These conclusions imply that the Chinese Government should put more emphasis on improving migrant workers' well-being, including offering educational programs on nutrition and health, and enhancing medical insurance and the old-age insurance system.  相似文献   

17.
Using data from a rural household survey in China in 2009, we examine the impact of parental migration on children's educational outcomes. Consistent with the findings of a large empirical literature, we find that parental migration has a significantly negative impact on left-behind children's educational outcomes as measured by test scores in Chinese and math. But unlike much of the existing studies on the subject, we focus on the remediation effect of return migrant parents on once left-behind children's performance. This empirical strategy allows us to avoid the endogeneity issue concerning the migration decision that may have contaminated previous studies. We find evidence that return migrant parents help alleviate the harms caused by parental migration, and the remediation effect is stronger for children attending middle schools, and stronger for daughters. We also find suggestive evidence that return migrant parents improve children's performance through increases in after-school study time and education-related expenditures, following the return of migrant parents.  相似文献   

18.
Using the China Household Income Project migrant survey data from 2007 to 2008,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migrant workers' labor contract status and their social insurance participation, including pensions, work injury insurance, unemployment insurance, medical insurance, and the housing provident fu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having a labor contract, especially a long-term contract, improved the migrant workers' social insurance coverage to a substantial extent. Furthermore, moving from having a short-term contract or no contract to having a long-term contract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one's odds of having social insurance, whereas losing a long-term contract reduced the likelihood of having social insurance. These results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having a long-term labor contract for migrant workers' ability to obtain social insurance coverage and thereby increase their security and protect their basic rights.  相似文献   

19.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适应新时代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农民工自身的市民化能力不足是制约当前市民化进程的主要因素。将农民工市民化能力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城市进入、城市生存和城市融合。通过研究人力资本与农民工市民化能力提升的影响机制及作用机理,提出新时代促进农民工市民化能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毛丽玉 《科技和产业》2009,9(11):56-59,74
随着近年来中国农村"家庭化"流动人口的不断涌入城市,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中接受教育的问题已备受社会关注。本文通过对福州市农民工子女教育状况的调查,旨在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其内在原因,以唤起民众对这一问题更加广泛的关注,并尝试对改善福州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