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京市砖窑土地再利用适宜性评价与利用优先级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针对目前砖窑土地再利用存在的问题,探讨一种基于土地再利用适宜性评价与优先级策略相结合的粘土砖窑土地再利用模式。研究方法:GIS空间数据分析和土地再利用适宜性评价法、优先级评价法。研究结果:研究区砖窑土地适宜耕地再利用的比例最高,为67.39%;适宜生态用地再利用比例为19.21%;适宜建设用地再利用比例为13.40%;根据优先级策略的原则,首先对建设用地适宜性砖窑土地再利用,其次是耕地和生态用地适宜的砖窑土地。研究结论:可为城市边缘带的废弃工矿用地的再利用方式和策略提供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2.
对乡镇土地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是乡镇进行科学城镇化的基础。论文借助GIS技术,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单因子生态适宜性评价、评价因子权重确定、生态适宜性综合评价、生态适宜性分区等方面,提出了乡镇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并以马口镇为例,探讨了此方法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3.
以河南省重点煤炭基地土地复垦工程为例,分析了全省挖损地、塌陷地、压占地三大类待复垦土地现状,借鉴FAO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分别对三类待复垦土地进行了适宜性评价,以此测算出三类待复垦土地的复垦潜力,并进行了土地复垦潜力分区,最后总结出了集约化农业生态利用、果草林生态利用和农林渔禽生态利用三种土地复垦模式.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生态学观点出发,依据地租学说和生态适宜性等原则,通过一次系统的计算和分析,完成土地适宜性、潜力、质量和经济价值的综合评价。一、方法的原理及内容(一)土地适宜性及其评价土地评价是对土地利用属性的衡量,其实质是土地利用的要求与土地所提供资源的比较,也就是农业生态系统中植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协调和平衡。依据生态适宜性原则,两者只有处在稳定协调时,才能以较小的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的产出。据此,若分别将各种技术上可行的用途对土地的要求与土地资源相应性状进行比较,则可以两者之间的符合程度说明土地对于各种用途的适宜性。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评价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建设适宜性。研究方法:以GIS为系统环境,通过元胞自动机模拟地理空间过程,“生态位”确定元胞邻域之间的转换规则,构建元胞自动机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研究结果:模型运行得出了安宁市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建设适宜性的等级图谱,适宜建设区域主要分布在低丘缓坡区域的东北部,模型运行有效。研究结论:元胞生态位适宜度模型运行结果生态意义明确,适用于生态保护为目的的同质性区域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为评价、优化和编制低丘缓坡专项规划方案奠定了很好基础,也为类似的山地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提供了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构建半城市化地区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农村与城市间过渡性区域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方法:将厦门市集美行政区域划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三种土地利用类型,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基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层次分析法、专家评分法等手段对每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适宜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集美区适宜作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的土地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11.7%、15.4%和1.6%,与当地土地利用实际比较吻合。研究结论:构建的土地适宜性指标体系和评价步骤可用于其他半城市化地区。  相似文献   

7.
1980—2017年中国土地资源学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明确土地资源学核心研究内容和学科地位,系统总结1980—2017年中国土地资源学研究的重要进展,划分土地资源学发展的主要阶段及各个阶段重要成果,指出土地资源学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研究方法:文献计量法。研究结果:中国土地资源学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以土地生产力为核心的起步阶段(1980—1999年),形成了全国和区域尺度的农林牧业适宜性评价与特定作物适宜性评价方法,建立了“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评价体系,提出了城镇土地经济评价和城镇土地分等定级流程,制定了区域土地资源生产力和人口承载力计算方法;(2)以土地可持续利用为核心的上升阶段(2000—2009年),GIS技术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取得了普遍运用,农用地分等定级研究逐步转向实践,土地可持续利用评级体系初步形成;(3)以土地生态为核心的稳定阶段(2010—2017年),土地评价已从单纯的资源或经济评价向资源、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转变,土地生态评价成为了土地评价的热点,土地多功能评价框架取得共识。研究结论:土地资源学在未来的发展中应不断完善学科理论体系、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人地矛盾、改进研究问题的方法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土地资源利用功能适宜性评价,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对乡村土地资源利用格局进行优化。[方法]文章以栾川县三川镇部分村庄为例,构建土地资源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分类指标体系,运用MCR模型对村域土地资源利用功能适宜性进行评价,通过分析土地资源利用现状与功能适宜性分区之间的冲突,制定相应的土地资源空间布局优化策略。[结果](1)根据MCR模型模拟结果,根据适宜性将研究区土地资源划分为生态保护区、限制开发区、后备开发区、优先开发区等4种类型分区;(2)根据土地利用现状与其适宜性之间的矛盾,可将生产功能区内碎片化的农用地、采矿用地和生活空间内零星建设用地优化为生态发展用地和对生态环境具有涵养作用的农业发展用地。优化后的生活用地面积减少了7.86hm2,工矿用地减少49.14hm2,生产用地中的农业用地增加20.11hm2,生态功能用地增加了36.89hm2,实现了农业生产用地集中连片、生活用地集约高效、生态用地充分保障的优化目标;(3)运用MCR模型模拟划定的土地资源分布格局呈现明显的圈层结构,并与当地的自然条件、区位条件相吻合,可为乡村规划和空间重构提供理论指导。[结论]通过村域土...  相似文献   

9.
基于DPSIR模型的市域土地空间配置优化——以天津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探索适合城市地域土地空间配置优化的综合定量研究方法,为相关规划与决策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 GIS空间分析法,综合适宜性评价与景观健康评价。研究结果:基于DPSIR模型分析天津市域土地利用的主要压力与影响因素,评价其综合适宜性状态,基于此划定经济发展优先、生态保护优先和协调发展三个土地空间配置方案,并对三个方案进行景观健康影响评价,发现以协调发展方案进行城市建设对未来景观生态健康的影响最小,因此建议选择协调方案作为天津市域土地空间配置优化和功能分区的首选方案。研究结论:基于DRSIR模型进行市域土地空间配置优化研究,不仅有助于研究者针对不同城市土地利用特点选择评价内容与指标,而且可定量化评价土地空间配置方案的潜在生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土地空间配置优化方案选择中的人为主观因素,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建设用地无序扩张,不仅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而且造成城市及其周边区域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态适宜性评价是区域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并亟待开展.基于RS和GIS技术,充分运用RS技术在土地信息获取和GIS技术在数据管理和空间分析方面的优势,建立了武汉市工业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数据库.在GIS数据库支持下完成整个评...  相似文献   

11.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建设用地无序扩张,不仅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而且造成城市及其周边区域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态适宜性评价是区域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并亟待开展.基于RS和GIS技术,充分运用RS技术在土地信息获取和GIS技术在数据管理和空间分析方面的优势,建立武汉市住宅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数据库.在GIS数据库支持下完成整个评价过程.最后从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角度为城市的土地利用提出建议,为城市规划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2.
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后备资源评价属于土地适宜性评价范畴,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土的适宜性评价,它的评价对象只有未利用土地中的宜耕适垦地类。所以耕地后备资源评价的过程与土地适宜性评价相同,但具体评价方法上有一定的区别。为此,我们以山西省耕地后备资源评价为例,研究、探讨了耕...  相似文献   

13.
为合理开发利用低丘缓坡资源,在生态保护优先的前提下,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通过构建低丘缓坡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对研究区进行生态适宜性等级评价。结果表明:生态适宜性为高度适宜、中度适宜、基本适宜、较不适宜及不适宜5种类型,其面积分别为65.92km2、127.72km2、119.60km2、54.87km2和9.21km2;同时位于新增建设用地范围内的高度适宜、中度适宜和基本适宜的低丘缓坡资源占研究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增建设用地范围内的低丘缓坡资源总面积的86.88%。从生态学角度构建的低丘缓坡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十分合理,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可为低丘缓坡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武汉市工业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阐明城市工业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的理论与方法,评价武汉市都市圈内的工业用地生态适宜性。研究方法:多因素加权评价法与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结果:(1)明确了城市工业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必须以生态为前提;(2)进行了武汉市工业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及评价结果的分析,并指出其空间分析必须在同一尺度下进行;(3)探究了武汉市工业用地的发展方向。研究结论:武汉市都市圈工业用地呈集团式发展,应当控制其向生态敏感区发展。  相似文献   

15.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国土空间开发需结合当地社会经济效益和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对区域实施差异化定位和分工,才能有效实现当地“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协调发展。且城市还需政府正确引导土地资源集约利用、产业结构高度合理化,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正是实现土地集约利用的重要手段,而土地适宜性评价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服务。本文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为研究对象,选取地形、土壤、水源、交通4类8项因子,综合分析影响土地生产力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多因子综合权重叠加模型及GIS技术对土地做出适宜性分析,得到该区域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为临夏州优化土地利用空间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科学合理的适宜性评价是确保耕地整理能够有效开展的前提条件,同时对于我国的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保障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方法]该研究首先选取可以反映区域耕地整理适宜性的指标因子,然后参考胡学东提出的约束条件评价模型,引入区域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双重约束,对研究区域在双重约束下的耕地整理适宜性进行评价,并通过K-Means聚类法将研究区域的耕地整理适宜性分区进行合理划分。[结果]生态安全约束和社会经济约束对区域耕地整理适宜性水平具有重大影响,高生态安全约束与高社会经济约束会降低耕地整理的适宜性,低生态安全约束与低社会经济约束会提高耕地整理的适宜性。[结论]引入生态安全约束和社会经济约束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山地区域在社会经济与生态安全双重约束状态下的耕地整理适宜性情况,耕地整理适宜性评价结果更加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约束条件评价模型可以更加合理准确地对处于约束条件下的耕地整理适宜性进行评价,是对耕地整理适宜性评价方法的丰富与完善。  相似文献   

17.
基于决策树的土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探讨应用空间数据挖掘的决策树方法于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研究思路后,以琼海市的3个乡镇作为试验区,选取了8个指标(影响因子)作为测试属性,共提取了67个样本,运用C4.5算法构建土地适宜性评价决策树并进行了分析,表明所得规则符合实际且易于理解.然后运用规则对试验区土地进行评价,并与应用其它评价方法所得结果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决策树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不依赖于经验知识,得到的评价结果具有较高准确率,能够满足评价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GIS及模糊神经网络对西南山地烤烟的评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基于GIS及模糊神经网络,为未来攀枝花西南山地种植烤烟区域规划提供生态适宜性指标数据。[方法]采用GIS及模糊神经网络技术,通过采集攀枝花西南山地烤烟区土壤和烟叶样品,收集整理攀枝花西南山地气候和地形地貌资料,对烤烟质量以及生产烤烟的生态条件进行相关性分析,从而确定评估西南山烤烟生态适宜性的因子,并对攀枝花西南山地烤烟生态进行适宜性评估。[结果]海拔高度、日照时数和土壤类型为攀枝花西南山地烤烟生态适宜性评估关键因子。四川全省9.52%的土地面积为烤烟最适宜区;烟区39.89%的面积为最适宜区,24.20%的面积为适宜区。[结论]应用GIS技术以及模糊神经网络技术,对攀枝花西南山地烤烟生态适宜性进行了评估,以攀枝花西南山地气候、海拔高度以及土壤类型作为生态适宜性评价因子,证实目前攀枝花西南山地主要烤烟产区,位于最适宜区与适宜区。  相似文献   

19.
GIS支持的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德尔菲法对预选评价指标集进行筛选,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值;根据各因子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与赋予的权重,确立土地生态适宜性分级标准;通过GIS方法对土地利用适宜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叠置分析,得出各土地利用的适宜程度,可全面了解掌握常德市土地利用现状潜力,探讨土地利用模式,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对原平市农业产业适宜性的定量评价,并结合土地利用的角度对原平市农业产业进行布局优化。方法 文章基于GIS空间分析和AHP方法,建立农业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刻画原平市农业产业适宜性指数的空间分布格局,得出适宜性分级图,进一步叠加原平市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农业优化布局分析。结果 原平市农业适宜性水平整体较低,只有14.82%的区域适宜和非常适宜农业生产,集中分布于中部平原地区;53.21%的地区基本适宜农业生产,主要分布于东部丘陵和西部山区;31.97%的地区不适宜农业发展,主要分布于西部山区;同时,在不适宜农业生产的地区中约有15.3%的土地被开垦为耕地,限制了该市整体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结论 与传统的土地适应性相比,该研究嵌入了社会经济因子和管理水平的影响分析,使得研究结果更贴合实际。如何进一步挖掘更全面表征气候、生态、社会经济等影响因素,构建更加全面的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区域有别、因地而异的评价体系标准,是加强农业土地适宜性评价科学性和准确性的有利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