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2004~201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财务数据,考察高管审计背景对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和审计定价决策的影响。研究中,将高管审计背景分为高管审计经历与事务所关联两个维度。研究发现,高管具有审计背景的公司为了实现较低风险水平下的私有收益最大化,有从应计盈余管理转向实施真实盈余管理的倾向,事务所可能采取的策略是增加额外的审计收费以弥补过高的审计风险,而"校友效应"却使事务所显著减少该类公司的审计收费。研究表明,高管审计背景可能会导致公司财务报告信息质量下降、审计风险上升,证实了其对公司财务报告信息质量及事务所审计质量的不利影响。本研究为加强对高管审计背景公司的监管及完善审计师跳槽的"冷却期"政策提供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2.
以2009~2013年沪深两市 A 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对审计师风险感知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审计师既能感知到应计盈余管理行为带来的风险,同时还能感知到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风险,并会从审计意见类型和审计费用两个方面采取风险应对措施。相较于有限责任制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师对盈余管理行为的风险感知更敏感。  相似文献   

3.
与西方市场仅能观察到事务所变更不同的是,中国资本市场还同时提供了审计师变更的佐证。基于此,本文应用新制度经济学中的资产专有理论,从审计师和事务所两个角度,分析了中国证券市场特有的审计师/事务所变更行为,并结合盈余管理和审计意见进一步分析这种行为的原因和后果。文章通过对比签字审计师离开事务所并带走客户的公司与签字审计师离开事务所没有带走客户的公司后,发现在审计师跳槽之前,公司的盈余管理越强,越会跟随审计师到新的事务所,表明客户资源的控制权归审计师而非事务所所有。并且,我们还发现,这类公司在审计师变更前的审计质量更差。本文的研究丰富了审计理论的研究手段和现有成果,并对于规范审计师行为和提高审计独立性具有积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2007年至2010年沪深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基于审计行业专长的视角分析非审计服务与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审计行业专长对提供非审计服务的水平与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效应,当审计师为客户提供非审计服务时,相对于非行业专长事务所而言,行业专长事务所更可能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进一步分析发现,行业专长事务所对于客户的正、负向盈余管理行为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已有研究发现,公司债务风险越高,审计师收取的审计费用越高;然而,审计费用提高的原因可能是审计投入的增加,也可能是审计师收取客户公司的债务风险溢价。由于缺少审计投入的数据,已有研究无法回答审计师是否收取客户公司债务风险溢价的问题。本文以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运用我国独到的审计工时数据,就此展开相关问题研究。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审计投入之后,客户债务风险与审计费用显著正相关,表明审计师收取了客户公司的债务风险溢价。进一步研究表明,审计师对财务状况较差和治理较差的公司以及非国有企业收取更高的债务风险溢价,规模较小的会计师事务所收取的债务风险溢价高于规模较大的会计师事务所。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7—2018年我国A股1109家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大股东股权质押、真实盈余管理与审计师风险应对之间的关系,探究真实盈余管理程度是否增强了大股东股权质押与审计师风险应对的正向关系。研究发现:大股东股权质押正向影响了审计费用和审计意见;真实盈余管理程度加剧了大股东股权质押后的负面效果,进而加强了大股东股权质押与审计费用间的正向关系,但对审计意见的影响不显著;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上期的审计费用反向助长了当期的股权质押率;存在大股东股权质押的上市公司,审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会随审计费用的提高而加大。该结论扩展了审计师风险应对的研究范围及影响大股东股权质押的其他因素,对提高审计师风险应对及完善大股东股权质押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签字审计师个体层面研究了会计事务所组织形式对审计质量的影响。与有限责任制相比,特殊普通合伙制将审计法律责任与风险落实到了签字审计师个人,增加了审计师的违规成本,因此审计师可能会变得更加独立和谨慎。研究表明,同一签字审计师同年在特殊普通合伙制身份下比在有限责任制身份下更容易出具非标审计意见,其审计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更低,审计质量更高。同时,我们还发现,事务所从有限责任制转变为特殊普通合伙制以后,相同签字审计师转制后出具非标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更高,而且被审计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更低,审计质量也明显提高。这些结果为我们判断2010年以来我国推动事务所转制为特殊普通合伙制的政策提供了直接的经验证据,表明特殊普通合伙制对审计师的审计行为产生了预期的政策治理效果,有助于事务所做强。  相似文献   

8.
审计师变更与审计质量:一个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建立股东、管理层和审计师三方参与的两委托人-单代理人博弈模型,研究了固定审计费用下不同审计师变更方式对审计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审计师强制性单期变更与审计师强制性定期变更下,审计师与管理层之间的合谋将导致严重的财务舞弊;而在审计师自愿性变更下,股东可以利用解聘现任审计师这一威胁来阻止审计师和管理层之间的合谋,使得审计师和管理层的最优策略均为真实披露公司的盈余信息,并发表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  相似文献   

9.
过去的文献一直把盈余管理看成同质风险,而本文把盈余管理按属性划分为决策有用性盈余管理和机会主义盈余管理,采用1999年至2008年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研究了审计师能否对不同属性的盈余管理做出差别反应,并表现在审计意见决策上。研究结果发现,在同样进行了盈余管理的样本中,审计师能够区分不同属性的盈余管理,对高风险的机会主义盈余管理应计额出具非标意见的概率大于低风险的决策有用性盈余管理的应计额。  相似文献   

10.
盈余管理、信息风险与审计意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盈余管理和信息风险是影响审计意见的两个重要因素。已有研究主要关注当期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的关系,少有关注信息风险对审计意见的影响。本文运用我国上市公司的数据,同时研究盈余管理和信息风险对审计意见的影响。检验结果表明,公司的信息风险与审计师出具非标意见概率显著正相关,而当期盈余管理与审计师出具非标意见的概率无显著相关性。这表明,审计师出具审计意见时主要考虑信息风险,而没有证据表明审计师出具审计意见时考虑了盈余管理。本文的研究结论深化了已有审计意见和审计质量决定因素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