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赵红平 《价值工程》2011,30(20):322-322
地价与房价是衡量房地产市场运行健康状况的两个重要指标。明确房价和地价的关系,不仅对分析房地产市场的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还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房地产市场的有序发展。文章主要对此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王佳蕾 《企业导报》2014,(9):103-104
近年来我国各地房价节节攀升,国家为稳定房价,从2009年12月开始针对房地产市场进行了最新一轮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此轮调控政策手段多样,力度空前。由于吉林省房价较低,住房市场以刚性需求为主,为避免全国性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对我省房地产市场的打压过大,本文从房地产企业、购房者和吉林省政府三个角度提出应对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房价——房地产市场发展评价模型,分析了我国房地产宏观政策的调控效果。结果表明,我国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未取得预期效果,大连市房价持续上涨;并指出应重点运用经济手段和土地政策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整,减少行政干预,保证政策调控的长期性和一致性,才能保证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房地产市场中政府行为存在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我国兴起新一轮的房地产开发和销售热潮,房价的上涨速度也越来越快,房价已大大超出普通百姓的承受能力。这也引起了政府、经济学者以及广大消费者在促成房价过高的原因、房地产市场泡沫过多等方面激烈的讨论。本文从我国房地产市场中的政府行为八手进行研究,阐述了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历程中的政府行为的沿革,分析了政府在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历程中的行为特点,揭示了在政府行为主导下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社会主义原则提出了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方向和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5.
易宪容 《英才》2007,(5):27-27
如果政府的房地产宏观调控是要稳定房价,实际上是对国内房地产市场的价格作了一个隐性担保,其效果即如房地产开发商所说的,房价只能是上涨而不会下跌。  相似文献   

6.
我国房地产价格与宏观经济变量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蓉 《价值工程》2009,28(9):20-22
在对住宅服务流量模型进行修正的基础上,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对我国房地产价格与宏观经济变量的长期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利率对我国房价影响较小,降息对房地产市场的刺激作用有限;房地产市场长期均衡需要人均可支配收入快速增长作保证;为控制房价稳中有降,银行应适度增加房地产信贷,但不能过度。在当前房地产市场出现"拐点"的形势下,政府要根据房地产市场的变化情况来制定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恢复市场信心,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江苏楼市》2005,(8):6-7
国家七部委八项措施稳定全国房价,国务院转发相关稳定房价的通知,江苏制定“铁八条”稳定住房价格……上半年政府密集出台的房地产政策“组合拳”,打出了政府稳定房产市场的决心,更唤醒了江苏房地产市场的理性。在对全省今年上半年楼市的最新统计数据进行了认真分析后,江苏省建设厅指出:全省房地产市场发展平稳,房价涨幅趋于稳定,全省房价的过快上涨将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8.
"由于房价上涨过快,过高的房价已经把国内绝大多数民众隔在房地产市场之外了,而房地产市场的问题也由经济问题转化成社会与政治问题。这可能是温家宝总理政府报告中对房地产市场密切关注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9.
高德昊 《价值工程》2013,(34):304-305
文章采用组合赋权的方法构建了房价—房地产市场发展评价模型,以此对房地产市场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0.
《江苏楼市》2005,(10):8-11
最近一段时期,房地产市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新闻媒体对房地产市场进行了大量的报道.房地产市场的泡沫论、崩溃论等屡见报端,老百姓议论较多的是房价太高,政府各有关部门打出了各种“组合拳”来控制房价和房地产开发规模。在这种形势下,需要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认真研究和分析。1998年,是居民住房从福利分配向商品化过渡的转折点,房地产业开始形成一个独立的产业。现利用1998年以来的有关统计资料,对我省房地产市场的形势作如下分析判断。[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许多沿海大城市持续高涨的房价给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简单地将全国各大城市房价升高一概视为房地产泡沫,从而在全国统一采取一刀切的房地产调控措施,也不尽科学.本文就重庆市房地产市场的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结论是重庆市房地产市场尚不存在泡沫.同时,本文提出了应该避免走沿海发达地区城市房地产泡沫的老路所应采取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分析了房地产市场刚性需求、改善需求和投资需求等三大需求及影响因素后,指出刚性需求是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基石,刚性需求释放是房价见底的信号,改善性需求释放是房价上涨的信号,投资需求的释放将加快房价上涨。同时,针对房地产市场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一是严格执行房地产调控政策,坚决抑制地方政府短视行为;二是房地产调控政策差别化执行,降低交易税费和贷款利率支持刚需;三是增加有效供给,避免刚性需求释放造成的供需失衡。  相似文献   

13.
当今社会,即使是受到金融风暴的冲击,房价过高仍然是普通民众对房地产市场的普遍认识。如何科学有效的对房价进行控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一直是房地产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焦点。文章引入交易费用理论作为一种分析房价控制机制的范式,分析影响房地产交易费用的因素,进而探索房价的控制机制,以期实现房产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借鉴货币最优政策模型,从机理上分析了房地产市场的变动规律,发现推动房价正常上涨的本质在于成本推动以及人口迁移下对住房的刚性需求,其他政策虽然短期内可调节房价波动,但长期过度使用会导致房价不可逆转的畸形。进一步基于小波多分辨率分析与干预分析模型讨论了我国政策冲击下的房地产市场发现:房价波动短期内会影响房地产销售,但长期内房地产销售不受房价波动影响,房价上涨与销售额增长均具有自身内在的推动力;政策调整对房价调控的冲击出现逆效性,短期内可以抑制房价上涨,长期内则会造成房价的更大波动。  相似文献   

15.
目前,在研究房地产市场景气状况、房地产周期波动的时候,国内的学者普遍采用“房价收入比”这一概念,即用一个国家或城市的平均房价与每户居民的平均年收入的比值,作为探讨房地产市场发育态势的依据之一。国际上通行的标准房价收入比是3:1~6:1。然而,在讨论房价与收入的关系时,往往有很多问题并未明确,很多概念没有界定,因此得到的结论也往往有片面性,不能准确反映房地产市场的价格。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以上海市近年来房地产市场的数据为例,探讨了可支配收入与房价之间的关系,并从中分析上海房地产价格存在的问题。1可支配收入与房地…  相似文献   

16.
正一、上海房价涨幅明显过大自2009年第二季度开始,上海的房地产交易放量上攻,房价快速上涨,使上海房价登上了更高的台阶。为抑制2009年房地产市场的过热,一系列调控措施在当年第三季度后陆续出台,使房地产市场在2010年初一度陷入观望态势,但房价没有明显松动。2010年3月,上海市商品住  相似文献   

17.
当前在整个房地产界,敏感的是房价,关心的是政策,争议的是拐点。但在此将撇开这些热点问题,来探讨一个冷静但又至关重要的问题——市场供需结构的问题。房地产市场供需是决定房价的关键因素,房价的走势与当前市场供需结构密切相关。政府的宏观调控最终是希望实现市场总量、供需结构的动态平衡,这是确保房价稳定、房地产市场良性发展的关键,也是全社会的利益所在。正是基于此想法,我们在此之前选择了全国10个典型城市就其住宅市场的供需情况做了一些相关研究分析,以便于更好地探讨房地产市场供需结构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房地产行业作为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一直是我国政府关注的重点。但自1998年中国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房价发展的态势并不稳定,除了市场的自动平衡,也依赖于政府的宏观调控。而货币政策一直是政府调控房价的重要手段。研究发现,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价格影响效果一般,且具有区域差异性。本文依照聚类分析法,将我国房地产市场按照传统的东、中、西部进行分类研究,认为货币政策确存在影响力的区域差异性,并主张政府在进行调控时考虑区域化的货币政策,从而缩小房价地区差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19.
杭东 《上海房地》2013,(4):14-16
2012年的楼市,信心与怀疑共存。一方面是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显现出效果,多数城市的房地产渐趋平稳发展态势;另一方面温州、贵阳、鄂尔多斯等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出现了房价暴跌,引起了各方的猜测和观望。一、2012年温州房价暴跌的样板效应温州在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当中一直是座标杆式的城市,温州的炒房客也一直被视为中国炒房的始作俑者。近十年,温州都是整个中国房价最高的城市之一。就在2010年,其住房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全国房价一直持续增长。今年房地产价格更是一路攀升,绝对房价、平均房价都创历史最高记录。从房价的构成分析房价过高的原因是:土地价格的上涨、建筑材料价格的上涨及新建住宅品质的提升、房地产业的“暴利”和房地产业税制的不完善。针对以上原因控制房价的具体措施:土地调控、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对房地产税收政策进行改革和对房地产税的各个环节实施一体化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