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数字解析     
《时代金融》2014,(6):25-27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一项“中国储蓄率世界第一”的数据再次引发社会关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最新发表观点说,中国最近几年储蓄率在50%左右,位居世界第一,但居民储蓄率只有20%左右。高储蓄主要表现在政府和企业,而不是居民。  相似文献   

2.
世界第一     
<正>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一项"中国储蓄率世界第一"的数据再次引发社会关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最新发表观点说,中国最近几年储蓄率在50%左右,位居世界第一,但居民储蓄率只有20%左右。高储蓄主要表现在政府和企业,而不是居民。点评:长期以来,舆论普遍认为中国高储蓄率源于中国百姓爱存钱的习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金融》2012,(11):4-4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此前公布数据显示,中国的国民储蓄率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一直居世界前列,90年代初居民储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以上,到2005年中国储蓄率更是高达51%,而全球平均储蓄率仅为19.7%。2009年我同居民储蓄余额已经突破了18万亿元,储蓄率在全世界排名第一,人均储蓄超过1万元。  相似文献   

4.
金融资讯     
《国际融资》2003,(11):64-65
中国居民储蓄高居世界第二 尽管银行存款利率经过数次降息,但中国居民储蓄仍然持续增长,目前中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超过10万亿元,全国居民储蓄率仅次于日本。储蓄高增长会导致许多负面效应,如:加剧间接融资比重过高的不合理格局;使专业银行财务风险高度集中,潜伏一定的隐患;储蓄率增高会伴生消费率降低。针对这种现象,专家提出以下对策:加快发展直接投资;尽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居民即期消费行为;尽快建立和  相似文献   

5.
我国高储蓄的微观机理及解决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世界上少有的高储蓄国家之一,过高的储蓄直接影响到我国消费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本文分析了我国高储蓄率产生的微观机理,以及高储蓄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博弈分析,提出了解决我国高储蓄率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资产制度安排,或许是导致中国储蓄率持续高于其他国家储蓄率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的储蓄率远高于国际储蓄一般水平,只有极个别的国家、在极短的时间内曾偶然超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储蓄倾向越来越高,进入本世纪以来平均达到44 4%,极端值甚至达到50.1%(2006年)。什么原因使然?  相似文献   

7.
中国八十年代和日本五十年代同处于经济腾飞前的准备时期,而且都保持着较高的储蓄率。但由于不同的储蓄吸纳机制作用,日本利用高储蓄率连续经历了“神武景气”和“岩户景气”,人均GNP由1955年的250美元上升到1965年的1035美元,顺利地完成了由“储蓄大国”向经济大国的过渡。而我国的储蓄余额现已突破5000亿元,人均GNP却只由1978年的200美元上升到1988年的350美元。在某种意义上说,我国高储蓄率只是支撑了我国过热经济的运行。就此,笔者仅对中日两国储蓄吸纳机制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世界上少有的高储蓄国家之一,过高的储蓄直接影响到我国消费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均衡持续发展。本文分析了我国高储蓄可能导致的银行风险,在此基础上,通过博弈分析,提出了适度降低我国高储蓄率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乔虹  宋宇 《新疆金融》2010,(1):17-35
<正>一、中国的储蓄率和全球经济重达平衡中国的高储蓄率一直支撑着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储蓄在中国是一种美德。几千年前,中国人就有"耕三余一"的习惯,以备灾年之需。这一勤俭储蓄的传统似乎在最近20年得到了进一步发扬光大,中国的总储蓄率已经升至历史最高水平,中国是全球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高储蓄率支持了中国经济的出色表现——为资本存量的快速积累提供资金,避免了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增长、伴随而来的是中国的高储蓄率,这其中,中国居民储蓄规模持续多年的高增长,让人关注与担忧。但伴随着中国经济不断转型与结构升级,大量的居民储蓄规模逐渐凸显了其负面效应,如储蓄的高增长加大了银行的压力,会更容易形成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我国经济中存在的投资率过高、较多依赖出口、消费率偏低等问题的基本原因,也是因为我国储蓄率过高。随后本文分析了居民储蓄规模持续多年高增长的各种因素,并在结尾处给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国民储蓄率属全球最高之一,但讲到中国的高储蓄率,很多人通常会以为由于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老百姓增加储蓄主要是为了养老。中国的高储蓄率甚至为发达国家所诟病,因为中国多储蓄少消费,导致发达国家贸易赤字。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世界上少有的高储蓄国家之一,过高的储蓄直接影响到我国消费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均衡持续发展.本文分析了我国高储蓄可能导致的银行风险,在此基础上,通过博弈分析,提出了适度降低我围高储蓄率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如何应对高储蓄率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7年的数据,以相同性别、同一年龄段中社区其他家庭平均的金融素养为工具变量,论文探讨了金融素养对家庭储蓄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金融素养越高的家庭储蓄动机越弱,金融素养的提高能够有效降低家庭储蓄率;金融素养对低储蓄率家庭的边际影响要高于高储蓄率家庭。异质性分析显示,对于农村、已婚家庭而言,金融素养对家庭储蓄的影响更加显著。机制分析表明,金融素养通过家庭财富和家庭消费对家庭储蓄率产生影响。论文的研究结论为理解中国高储蓄率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对中国储蓄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浅析中国高储蓄现象的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储蓄率目前居世界首位,似乎有些出乎意料,因为这与中国目前的经济地位、人均收入水平似乎并不相符,但也在情理之中,与世界其他国家比较,比如亚洲四小龙,他们在特定的发展阶段也出现了储蓄率一度居高的现象,因此这不是偶然的,必然有其内部的深层原因.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共性和特性两个角度较深入地分析了中国高储蓄现象的成因,并试图提出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5.
高储蓄经济需要高效能金融 高储蓄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优势.中国国民储蓄率近20多年来一直居世界之冠,截止到2001年9月,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已突破7万亿元.  相似文献   

16.
对中国高储蓄率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的储蓄率,高的储蓄投资转化率,有利于经济增长。但高的储蓄率,低的储蓄投资转化率,则不利于经济的增长。在目前,我国储蓄向投资转化效率低下,且改善时间较长的前提下,降低储蓄率,扩大需求是短期内发挥我国经济增长潜能的一个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7.
一、我国的储蓄率究竟有多高?储蓄率是反映一国储蓄水平的主要指标。一般而论,储蓄依存于收入并与之同向变动,收入愈多,储蓄愈多,储蓄率也可能愈高。我国1978年以前的储蓄率很低,近年来随着人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储蓄率也很快上升。但究竟升到什么程度?有人说我国现在已经进入世界高储蓄水平的国家之列,赶上甚至超过了世界上储蓄率最高的国家日本。依据是,世界银行出版的《1985年世界发展报告》中说,1983年中国的国民储蓄率为31%,而同期日本的国民储蓄率为30%,并且从发展趋势看,中国的储蓄率因人民收入的大幅度增加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8.
<正>居民储蓄率是居民储蓄占国民收入的比率。中国居民储蓄率高、美国居民储蓄率低,中美居民储蓄率差异成为世界经济关注的一个重要现象。到2007年,中美两国居民储蓄率分别为37.94%和1.72%,差距高达36.22%。中美居民储蓄率的巨大差异,有国民经济发展阶段、国民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高储蓄问题由来已久,降低家庭储蓄率、提高消费有助于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本文基于2017年和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实证研究了移动支付对中国家庭储蓄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移动支付显著降低了家庭储蓄率。进一步研究发现,缓解流动性约束、信贷约束和扩大社会网络是移动支付降低家庭储蓄率的主要途径。此外,移动支付显著降低家庭为应对健康风险、医疗风险、失业风险、收入风险等不确定性而进行的预防性储蓄。地区异质性分析显示,移动支付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在西部地区、四五线城市、农村地区更大。家庭特征异质性分析显示,移动支付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在农业户口家庭、中低收入家庭、低受教育水平家庭中效果更加突出。本文研究为理解中国高储蓄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可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企业的出口及投资机会增多,但与此同时面临的进口竞争压力也与日俱增。本文基于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行业进口关税数据,以中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DID)模型,首次系统地考察了贸易自由化对制造业企业现金储蓄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中国贸易自由化不仅没有提高国内制造业企业的现金储蓄率,反而通过投资挤压显著降低了企业的现金储蓄率,这与发达国家的相关研究结果大相径庭。(2)贸易自由化对企业现金储蓄的作用依赖于市场竞争程度,即关税减让会显著降低竞争性行业以及高集聚区域内企业的现金储蓄率。(3)高关税行业的关税降低后,进口竞争会侵蚀纯内销企业的投资机会,尤其是小规模企业,进而降低其现金储蓄。经过一系列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