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发行了第一只可转债“琼能源”,之后在1992年11月中国 A股市场迎来第一只由上市公司发行的可转债“深宝安”,可转债作为一个现代金融业的重要融资方式,2000年之后我国可转债市场发展迅速,并且该融资规模也已经成为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的重要方式之一。本文将阐述可转换债券的基本情况以及发行动机的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2.
上市公司筹资新方式——分离交易可转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5月7日,中国证监会出台的《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首次将分离交易可转债列为上市公司再融资新品种。随后,马钢股份于2006年11月13日发行55亿元分离交易可转债,成为中国第一家发行分离交易可转债的上市公司。马钢股份分离交易可转债的发行,标志着分离交易可转债这种在国外资本市场上运用较为成熟的金融衍生品种,已成为我国上市公司新的融资方式。  相似文献   

3.
从1992年发行第一只可转换公司债券(以下简称“可转债”)至今,中国可转债市场已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自诞生以来,中国监管机构对可转债的发行要求不断明确,配套监管措施不断完善,可转债市场迅速发展,发行规模不断提高。然而,在2017年以前,虽然可转债的发行规模增长迅速,但其融资总额占资本市场股权产品总融资规模的比重仍处于较低水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可转债的发行主体仅限于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同时可转债的定价条款过于复杂,市场接受程度较低。随着2017年证监会对可转债产品的审核标准进一步明确,可转债发行规模高速增长,目前已成为资本市场上不可忽视的品种。为确定可转债定价方式,本文以“广汽转债”历年来的市场价格为数据基础,以B-S模型为分析模型,通过实证分析寻求影响可转债定价的主要因素,对未来可转债定价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可转换公司债定价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今年4月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实施办法》的出台,许多上市公司对发行可转换公司债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这一新的融资方式极有可能成为上市公司另一种普遍的再融资渠道。作为一种金融衍生产品,可转换公司债券(可转债,CB)定价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对于中国证券市场来说,由于市场发展历史只有十多年,市场成熟程度尚低,投资对可转债这一新兴事物也缺乏足够的了解,定价问题就显得更为艰难。本着眼于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对可转债定价问题作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可转债融资对上市公司市场价值的长期影响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可转债融资对公司买进持有超额收益率和对经营指标的影响两方面分析了可转债融资对公司价值的长期影响,并从盈余管理的角度对产生影响的原因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发行可转债后公司股价和经营业绩出现显著的下滑,其原因在于上市公司在可转债发行当年普遍利用盈余管理来提高公司利润。尽管存在这样的负面影响,可转债融资仍然具有很大优势,我国监管部门和上市公司应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可转债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从融资视角探讨可转换债券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6年5月8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其中对可转换债券的规定更合理、更完善,明确规定了上市公司可以公开发行可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改变了可转债品种的单一性.可转债市场在经历股改带来的转股冲击之后,将再度迎来扩容高潮.毫无疑问,可转换债券现已成为我国资本市场不可或缺的投融资工具,但从实践来看,上市公司利用可转换债券融资中仍存在的一些问题严重阻碍了证券市场的发展.因此,从上市公司融资的角度通过对可转换债券快速发展及在发展中存在的相关问题的研究、提出完善可转换债券融资方式的一些建议与对策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7.
对我国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融资的考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可转换债券是兼有债券、股票、期权三方面特征的混合融资工具,对发行公司融资决策的盈亏影响具有不均衡性。基于经济理性假设,不同类别的企业以及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应根据自身发展战略、市场状况以及融资成本,来选择是否采用可转债融资,即我国企业利用可转债融资应理性地抉择。这一点对于推进我国上市公司利用可转债融资乃至资本市场的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可转换债券,是一种介于债券和股票之间的可转换融资工具,是国际资本市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可转债的发行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是国内外研究的一个重点.本论文以我国目前在沪市交易的34只可转债为样本,以宣告发行可转债当天的市场调整后的累积超额回报率来衡量发行可转债对其股价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韩玉雯 《理财》2022,(4):38-40
可转债,全称"可转换公司债券"( Convertible bond, CD ),顾名思义是可转换为股票的债券,简称"转债"或"可转债".可转债发行公司多为优质上市公司,是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上重要的再融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0.
在国内发行审核制度由审批制过渡为核准制后,可转债融资作为上市公司再融资的方式之一,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重视,尤其是2001年4月中国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可转换公司债实施办法>的出台,使得这一新的融资方式正在成为上市公司另一种普遍的再融资渠道.截至目前,全国已有60多家上市公司公布了发行可转换债券的计划,证监会已经正式受理了30多家;截至2002年10月,深万科、江苏阳光、南京水运、丝绸股份、燕京啤酒5家上市公司已经发行了可转债;青岛海尔、新钢钒、雅戈尔等上市公司已经通过了证监会发审委的审核,正在积极准备发行工作.  相似文献   

11.
叶妮娅 《新会计》2022,(1):62-64
近年我国资本市场上可转换公司债券发行速度和发行规模增长迅猛,是当前重要的创新融资方式之一,可转债的回售权和赎回权也被广泛行使.目前,《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应用指南(2018)对可转债的回售或赎回并没有可操作性较强的具体规定,导致上市公司会计实务方面存在不同的处理方式,对当期损益影响差异较大.本文根据物...  相似文献   

12.
陈洁 《中国金融》2021,(2):85-87
可转债是我国证券市场一个重要的证券品种。自深宝安1992年发行第一只可转债以来,28年间,伴随着我国可转债发行从探索到停滞再到繁荣以及债券市场规模的日益扩大,人们对可转债在证券市场地位和功能的认识也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公告效应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超额收益分析法,对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决策三次公告中的首次公告对股价影响的实证分析表明:增发、配股、发行可转债这三种再融资决策公告皆对股价有负面影响,即投资者不希望上市公司实施再融资,从而通过抛售的方式来对这一事件做出反应;三种再融资方式中,投资者厌恶程度由大到小分别为增发、配股、发行可转债。由于股价降低导致公司总价值下降,因此,上市公司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权衡利弊之后再选择再融资方式。  相似文献   

14.
幸强  匡泽琳 《上海会计》2002,(12):40-42
当前,证券市场对上市公司进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简称可转债)融资普遍给予认同。可转换公司债券发行时节约股本,成本又相对较低;在股市低迷时,用可转换公司债券进行融资比新股更具优势。专家预测,可转换公司债券将成为上市公司再融资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可转换公司债券在中国的实践历史相对短暂,还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本文就其发行过程中产生的辅助费用财务处理,进行简要探讨。一、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含义和性质作为一种混合金融产品,可转换公司债券在发达资本市场的兴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1992年,我国进行了可转换公司债券的首次…  相似文献   

15.
孙铭  苏煜 《银行家》2002,(10):104-106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可转换债券"正逐渐成为上市公司融资新宠.据统计,今年已经有近60家上市公司提出了可转换债券融资计划,其中股东大会审议通过的超过50家,拟融资总规模达到404.34亿元人民币.银行股在这股热潮中也不甘落后,民生银行拟发行可转债23亿元,创下了可转债融资规模之最.可以预见,一轮可转换债券融资的高潮即将在中国酝酿而成.  相似文献   

16.
<正>可转债作为金融衍生品,具有股票、债券、期权的多重优势,是上市公司重要的再融资工具。2017年,再融资新规发布后,可转债市场迎来了发展的高潮,发行规模呈现爆发式的增长,2019-2021年连续三年发行规模均超过2500亿元,2021年A股市场可转债发行规模达到了2771.67亿元,一级市场热度不减,二级市场持续追捧,中证转债指数涨幅达到17.32%。本文通过选取2019-2021年间发行的可转债A股上市公司(不含银行、证券等金融类)作为实证分析的研究对象,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后门融资假说的框架下,基于我国的制度背景,以上市公司2004-2008年的数据为样本,实证分析了可转债融资企业与股权融资企业的财务特征,总结出了可转债发行公司的具体特征,结果发现:较股权融资企业,可转债发行公司(1)规模更大、更年轻、违约风险高,而成长机会差异不大;(2)资本支出、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更高;(3)为了降低其违约风险,其盈利能力更强;(4)发行公告前,股市相对处于低迷时期;(5)发行规模较小。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上市公司在再融资方式的选择上存在着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股权再融资方式有配股、增发、可转债。自1998年以来,增发再融资方式发展势头赶超配股,成为中国证券市场重要的再融资方式。本文将对我国上市公司增发前后的经营绩效进行比较,针对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就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风险评估理论对在2006年5月6日至2010年7月31日期间发行过可转债的公司,利用线性回归法和Logistic回归分析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公司的规模、盈利能力、经营风险以及盈利能力的稳定性对上市公司是否选择发行可转债的影响较大,资本结构则影响较小,而企业的成长性、收益质量、财务风险以及现金流量状况对融资方式的选择影响不显著,这表明可转债发行的风险评估理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可转债兼具股权和债权双重属性,是各大上市公司再融资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国内某调味品企业Q为研究对象,运用SWOT分析法剖析Q公司发行可转债的动因,使用事件研究法评估该企业发行可转债的公告效应。评估结果发现,Q公司此次发行可转债公告效应为负。Q公司发行可转债的失败经历给相关企业敲响警钟,发行可转债前除了充分考虑公司面临的机会、应对的挑战以及自身存在的优势和劣势外,也有必要理性认识发行可转债可能带来的风险。本文试图为可转债发行主体做出合理的可转债融资决策提供警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