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克思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提出“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进城乡之间的对立逐步消灭”的问题。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别逐步消失,互相融合、互为依托,构成一个新的社会整体,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从其本质来说,是优化社会生产力的问题,即城乡的劳力、资金、智力的最优组合的问题。因为目前我国城乡之间的劳力、技术、资  相似文献   

2.
中小企业集群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引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县域经济和城市经济相比,有其显著的特点,主要表现在:1、从地域分布上看,农村是县域经济的主体。县域经济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混合体,区域内既有以工业、商业、服务业为主的城镇经济区,还有以农业为主的农业经济区,城乡之间在有限的空间内对接和交流。但是,农村在县域内占据绝大部分的地域,农村占县域总面积的95%以上。  相似文献   

3.
统筹城乡发展目标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1.城乡经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三种类型的经济循环:城市内部的经济循环、农村内部的经济循环和城乡之间的经济循环。目前,我国城市内部的经济循环属于相对较高水平的循环,而农村经济循环和城乡之间的经济循环只能说处于较低层次,尤其是城乡之间的循环不能够顺畅地进行,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其具体的体现就是:广大农村以农业税的形式上交给国家的收入部分,很大一部分用来发展城市,很少能够返还回来;广大农村居民的储蓄作为一种资金的供给,在很大程度上提供给了城市,农业和农村发展中所需要的资金却不能从正常的金融途径获得满足;计划经济时期长期以价格剪刀差的方式将农业剩余价值转移到工业,造成农业向工业的输血,即使农产品已经实现市场定价多年,也很难讲目前的农产品定价就是真正体现了农民劳动的价值;农业劳动力进城务工并不能得到城市工人的同等工资待遇与福利保障,等等,都显示出城乡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人为的割裂。建设城乡经济高度融合的经济循环,就是要彻底打破城乡循环的壁垒,改变农业向城市输血的机制,构建城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关系。包括:城乡产业的发展、就业的安排、市场的建设、收入的分配、信贷的支持等等,不仅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向工业和城市倾斜的做法,在特定时期,应该有意识地创造条件鼓励资源的回流,制定向农业和农村倾斜的政策,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改变城乡人为割裂、农业内部低水平循环的状况。  相似文献   

4.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趋势和目标模式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全面推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开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粮棉生产的历史性突破,农民货币收入的大幅度增加,农村非农产业的蓬勃发展,为打破城乡分割的格局,按照商品经济的原则在城乡之间合理分配资源和劳动力提供了有利条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质是解放社会生产力。它必将引起我国经济、社会结构深刻的实质性的变动,引发产业结构、生产力和人口布局、城市体系格局的全面改组。这就是我们设计农村劳动力转移目标模式的基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5.
农村城镇化的过程及其类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农村城镇化的机制:城镇化通常是指人口向城镇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或指变农业人口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农村地域类型不断演化,农村人口亦产生空间再分配。近200年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史已经证明,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已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但是,实现农村城镇化尚需两个前提条件,首先,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  相似文献   

6.
<正> 一、社会主义城乡经济关系的实质 (一)社会主义城市与乡村的相互依赖和支援城市的建立首先需要一个先决前提,即剩余农产品,因为城市的主体是需要消费的人,城市是靠乡村生产的多余粮食供养的。可见,城市对乡村的依赖性是在它产生时就已经具有了的。城市还需要乡村成为其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广泛和密切,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凝聚和生长着现代生产力,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消除了城乡对立的所有制障碍,使社会主义城市在依赖乡村和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其物、资、资金、技术、信息等优势,带动乡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7.
正从宏观角度观察,尽管我国农村社会经济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在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当前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及国民收入分配关系尚未完全理顺,国家资金、政策、制度等综合资源配置向城市倾斜的格局没有完全打破,即是说国家总体改革发展的成果在城乡和工农之间的分配有失均衡。现就其主要矛盾和问题作些概略分析。  相似文献   

8.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一般是指工业化过程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在地域空间上的城镇数量的增加和城镇规模的扩大。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已经成为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9.
乔桂明  荣耀 《江南论坛》2005,(10):19-21
一、城乡一体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系城乡一体化是指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城乡之间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城乡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日益融合、持续趋优的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破除城乡分割和对立,加强城乡联系,推进城乡平等与融合发展,实现城乡一  相似文献   

10.
农村金融体系创新与制度安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农村金融体系需要解决的问题1·金融机构在城乡之间配置严重失衡、布局不合理。目前城市经济享有多家银行、资金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等全方位、多功能、多产品的金融服务,尽管程度上仍需深化。而农村经济仅有农村信用社单一传统的不完全贷款服务,因为中国农业银行、邮储的只存不贷与之同时进行。金融资源占有量的非均衡性导致要素资源占有量的不均衡,形成了城乡贫富悬殊和社会发达程度的巨大落差,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剪刀差。2·资金供求状况出现新变化。2005年以来,农村出现存款增幅大大高于贷款增幅的新情况,款难放,借款难矛盾突出…  相似文献   

11.
城市空间结构是指组成城市的要素(或单元)的空间秩序,即要素(或单元)在空间上的分布、组合、联结的方式。它是城市的内在秩序之一,是城市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在空间上的投影,是城市物质结构的空间表现形式。揭示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生态经济的紧密关系,有助于建立合理的空间结构,从而促使城市生态经济在空间上达到平衡。一、空间结构的一般意义城市空间结构对城市生态经济的一般意义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 1、制约城市功能的发挥。系统论认为,  相似文献   

12.
一、江苏乡镇工业企业的诞生与发展江苏农村存在着人多地少的资源压力,广大农民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必须寻求新的收入来源。在计划经济时期,农民离乡进城既受到户籍制度的管制,又受到城市就业及福利制度的排斥,大量过剩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只能被长期束缚在狭小的土地上。70年代末开始的农村改革使得在人民公社体制下被隐蔽起来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得以释放;在城市改革相对滞后、户籍制度仍然限制城乡之间人口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广大农民不得不在农村内部寻求发展非农产业的机会,而江苏农村具有相对发达的社办工业基础、较高的农业生产力…  相似文献   

13.
<正> (一)概念的理解所谓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主要是指从事农村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等经营活动的农民小生产者之间、个体与集体、与国营等单位,根据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的需要,以某个能人或某种组织牵头,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联合起来,从事农村经济、技术、信息、管理、文化和法律等服务的一种社会化组织。这种组织能把分散、潜在的社会资金、技术、资源、设备、劳力、信息等生产力要素,挖掘、集合起来,以服务的形式,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前国家主导的制度供给在促进城市工业发展的同时抑制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形成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改革开放后,城乡和区域间制度创新空间的变化导致城乡之间和东西部地区之间发展差距。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要求在规范国家制度供给的同时,赋予城乡间和地区间相同的制度创新空间,积极鼓励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5.
文章提出,空间生产力有其自己的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空间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空间生产力发展过程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表现在空间生产力发展的继承性、指向性、加速性和国际性四个方面。作者认为,只有遵循空间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大力发展空间经济(大空经济),才能把空间(大空)逐步建设成为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天堂"。  相似文献   

16.
工业化中期阶段城乡经济互动关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乡之间经济的互动作用是永恒的,在我国当前所处的工业化中期阶段,由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农村市场容量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以及城市经济对农村经济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尤为重要。该文论证了实现城乡经济协调互动发展的必要性以及形成城乡经济互动机制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苏南地区农村城镇化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镇化是指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城镇数量增加及其规模扩大,人口向城镇集中,城市物质文明和文化不断扩散,区域产业结构不断转换的过程。农村城镇化是城镇化过程的一个侧面,但农村城镇化决不意味着将所有乡村都变为城市,而是较多的分散于乡村的人口向城市或各种新型的城镇居民点积聚的一个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迅速,农村城镇化进程大大加快,尤其是位于长江三角洲的苏南地区,凭借其相对发达的传统经济和十分明显的地缘优势,80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但同…  相似文献   

18.
<正> 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开展,一种新型的城乡关系正在逐步形成。一城乡关系的内容和形式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性质所制约。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从根本上消除了资本主义社会城乡对立的经济基础。但是,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它种种原因,我国城乡关系又深深地盖上了两个特有的印记:第一,我国城市工业化是建立在城乡商品经济很不发达的基础上,与欧美近代工业城市建立的基础有着根本的差异,加之自给半自给的农村经济对城市经济的依赖性小,因此造成了城乡经济的相互封闭性;第  相似文献   

19.
论城乡之间劳动力的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近年人们普遍认识到现阶段我国经济还属于商品经济的范畴,并认识到市场机制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调节作用。但是,人们的这种认识大多仅停留在产品市场和资金市场方面,而没有涉及到劳动力这一重要生产要素市场。实际上,在我国劳动力市场还不存在,支配劳动力就业的是行政或政府计划。这不仅表现在城市内部的就业,更重要地表现在城乡之间的就业。对于劳动就业而言,城乡之间存在着难于跨越的鸿沟。劳动力自由选择职业,城乡之间的自由转移,关系到社会主义社会就业机会均等的问题。然而,本文的研究并非出于法学、社会学的思考,而是认为当前或今后我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过程中农业政策的展开以及工业化道路的选择都迫切需要从经济理论上搞清城乡之间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相似文献   

20.
农村城市化的制度建设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董巧真 《经济师》2004,(8):176-177
文章指出 ,中国经济、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即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当落后的农村 ,较高的工业化水平和落后的农业现代化水平相并存。这种二元经济结构不仅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 ,进而制约了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要解决这一根本性问题 ,就需要建立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新型关系。文章就农村城市化的制度建设问题展开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