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5 毫秒
1.
长江流域的四川、湖南和江苏三省,1978-1996年耕地资源面积减少与GDP增长过程具有一定时空变化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发展,耕地面积减少与GDP增长的相关性逐渐增强;在地区差异上,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高的江苏省耕地面积减少与GDP增长间的关联程度要高于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湖南省和四川省;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耕地资源面积的减少将会由超前型减少转为滞后型减少。最后,作者由上述分析得出了三点结论和启示。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重庆市渝北区经济快速发展,耕地总量不断减少,耕地变化和经济增长二元关系愈为突出.通过对渝北区1997-2006年的耕地和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定量研究,以及耕地损耗率的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渝北区耕地而积、人均耕地面积均呈不断下降趋势,初现减缓平稳期,耕地面积变化与经济发展具有高度相关性,与城市化水平具有显著性很高的线性定量关系;在经济发展起飞或增长阶段,耕地消耗的代价是不可避免的,耕地损耗率变化基本符合库兹涅茨曲线的特征.总体上,渝北区的经济增长模式正存由资源消耗型向节约集约型逐渐转变.  相似文献   

3.
该文在分析江苏沿海1999~2007年耕地-粮食-人口复合系统动态变化的基础上,计算其3区14县(市)耕地压力指数(K)并划定耕地压力分区,以进一步分析K值区域变化特点及其原因。研究结果表明:(1)1999~2007年江苏沿海耕地面积波动减少,人口持续增长,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粮食总产量及人均粮食产量开始阶段持续降低,并在2003年跌入低谷,至2007年有所回升。(2)根据耕地压力分区结果,从江苏沿海整体分析,K值呈现2003年大于2007年大于1999年的特点;从区域地市级分析,K值大致上呈现南通沿海大于连云港沿海大于盐城沿海的特点;具体到各县(市、区)耕地资源承受压力变化,东海县等7个县K值持续最小,南通市区和连云港市区K值持续最大,盐城市区等4个县、区2003年K值较1999年大幅增加但至2007年已回落,通州市等3市K值较大且呈增加趋势,赣榆县K值变化幅度最大。文章最后还探讨了江苏沿海不同区域的耕地-粮食-人口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耕地是极其稀缺的自然资源之一,绿洲耕地资源是绿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持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耕地资源对绿洲区社会经济生态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绿洲区典型城市酒泉市1997—2016年的耕地面积有关数据为基础,剖析影响酒泉市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方法]主成分分析法和STIRPAT模型。[结果](1)1997—2016年酒泉市耕地面积整体呈波动式减少趋势; (2)由主成分分析表明,酒泉市耕地面积变化与城镇化水平(城镇化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公路里程、社会消费品总额、地区生产总值等)、农业产值(粮食作物总产量)存在较大相关性; (3)STIRPAT模型分析结果表明, 1997—2016年酒泉市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城镇化率、人均GDP及公路里程; 随着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对酒泉市耕地面积的增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由于绿洲农业粗放式发展方式的广泛应用,人均GDP的增长是以牺牲更多宝贵的土地资源为代价的,导致绿洲农业面积的耕地面积进一步减少; 公路里程与耕地面积呈负相关。随着公路里程的增加,耕地面积减少,符合预期。[结论]研究认为可通过提高城镇化率、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转变绿洲区农业发展方式、增加技术投入等方面遏制绿洲区耕地面积进一步减少。  相似文献   

5.
近15年中国耕地驱动因素的空间差异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目的:定量分析区域社会经济因素对耕地面积变化的影响,揭示中国区域耕地资源压力及其驱动因素的空间差异性特征。研究方法:利用STIRPAT模型和PLS方法拟合得到中国各省份耕地面积模型,依据变量投影重要性指数就各驱动因素对耕地面积影响的重要性程度进行分析,采用ArcGIS 9.2绘制耕地面积驱动因素影响的空间差异图。研究结果:各省份人口数量、产业结构、现代化对耕地面积的线性影响,有正效应或者负效应,且影响重要性程度差异明显。在以上述三因素为重要驱动因素的省(区、市)中,人口数量对耕地面积均起负效应,产业结构对北京、云南的耕地面积起正效应,现代化水平对上海、陕西起正效应,而对其他省(区、市)起负效应;富裕度对耕地面积的影响,有正效应或者负效应,有线性作用或者弹性作用,在以富裕度或其二次项为耕地面积重要驱动的9个省(区、市)中,富裕度或其二次项与耕地面积间存在2类类似环境EKC曲线关系,包括负效应趋于下降型(吉林)、正效应趋于增强型(山东、广西、山西、内蒙、河南、湖南、贵州、宁夏)。研究结论:通过分析,全面掌握中国28个省(区、市)耕地驱动因素及其空间分异状况,为后续耕地变化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利用1996~2008年的统计资料,研究了近12年来福建省耕地变化过程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建立了耕地面积与人口数量、GDP、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间的线性模型.结果表明:1996年以来,福建省耕地面积经历了急剧减少-缓慢减少-急剧减少-缓慢减少的变化过程;近12年来福建省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与3个影响因素之间存在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国家政策引导和宏观调控对耕地面积变化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采用理论分析与模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重庆市耕地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呈递减趋势,减少的程度由经济发达地区向经济不发达地区逐渐降低,不同区县耕地安全程度差异较大;耕地面积随人均GDP的增加呈显著减少,耕地面积年减少量与人均GDP的变化形式上呈现"倒U"型,但两者的拟合二次方程R2值较小,说明重庆市还没有真正呈现出经济发展对耕地占用减少的拐点。  相似文献   

8.
近20年湖南省耕地变化及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省是全国的农业大省之一,选用GDP增长率、人口增长率和耕地面积减少率为主要分析指标,探讨了湖南省近20年来,经济、人口与耕地面积之间的关系:耕地减少的发生时间与经济发展的增长基本同步;针对耕地面临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实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利用宜都市1999—2006年序列耕地统计数据及相应的社会、经济资料,宏观分析了该区耕地利用变化的趋势和现状。在驱动机制的探讨中,尝试性地建立了驱动因子指标体系,并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47个驱动因子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分析得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单位耕地面积机械总动力、职工平均工资等17个因子与耕地数量的变化相关性比较强。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上述17个驱动因子作进一步的定量分析,以此揭示出影响耕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是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产业结构、消费水平4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需要贯彻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城镇化与耕地保护协调发展是福建省宁 德市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在确定城镇化水平的综合指标后,对耕地面积、城镇化水平变化情况进 行了描述。整体来看,随着宁德市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耕地数量呈下降趋势。表明耕地保护任务还很 艰巨。利用协调度指标对宁德市1978~2010年的城镇化水平与耕地面积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 两者关系经历了不协调,协调,不协调3个阶段。这反映了城镇化建设与耕地资源保护的矛盾。对耕地与 城镇化水平变化的曲线拟合发现有代表两种发展趋势的倒S曲线、倒U曲线,表明随着城镇化水平推进, 耕地面积有可能缓慢稳定,但也可能加速减少。后者是要极力避免的一种趋势。为研究城镇化水平与耕地 面积的动态关系,在建立VAR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主要结果表明,城镇 化发展对耕地面积变化作用逐期增大,从第4期开始稳定在5.2%左右;耕地面积变化对城镇化发展影响 逐渐变大,在第1期对城镇化发展影响为10.61%,到第10期达到20.43%。最后,论文提出了严格执行 耕地保护制度,积极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宁夏近18年来耕地面积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宁夏耕地面积为研究对象,分析耕地总面积、人均耕地面积及耕地利用程度动态变化趋势,并从经济、社会、人口、技术等方面选取影响耕地面积变化的12个驱动因子进行研究,分析各驱动因子对宁夏耕地面积的影响。[方法]选取1997~2014年宁夏耕地面积相关数据,首先运用数理统计法分析耕地面积变化趋势,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影响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分析和归纳。[结果]近18年来宁夏总耕地面积波动较大,呈现出先缓慢增加,后急剧减少,再快速增加,最后保持平稳的变化态势;虽然宁夏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水平,但是仍逐年下降且下降速度较快;耕地复种指数呈上升趋势,表明宁夏耕地利用率在逐年提高,但总体利用水平依然较低;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压力、农业生产技术以及农业结构调整是影响宁夏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结论]宁夏耕地面积变化明显且受经济、人口、技术水平等因素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中国蒸散发时空变化规律,揭示耕地蒸散发特征与干旱灾害间的关系,为我国农业干旱灾害预警体系提供参考。方法 文章基于MODIS ET模型,将2001—2018年8天复合遥感数据及每日气象再分析数据输入模型估算陆面蒸散量,分析中国陆面蒸散量时空变化规律;根据土地覆盖类型提取中国耕地地块,探究中国耕地蒸散量变化特征;结合干旱灾害统计数据,揭示我国耕地地表类型中蒸散变化对干旱灾害的作用机制。结果 (1)2001—2018年中国陆地年总蒸散量和年均蒸散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空间上呈东南—西北逐渐减少的分布特征,高值区位于华南地区和西南地区,其次是华北地区,低值区位于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2)不同季节、不同月份之间蒸散发差异较大,夏季的蒸散量最高,春、秋次之,冬季蒸散量最小。(3)2001—2017年中国耕地面积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2004年耕地面积达到峰值1.424亿hm2;截止2017年末,我国耕地面积达到谷值,为1.421亿hm2。(4)2001—2018年全国耕地年蒸散总量整体呈略微上升趋势,年际变化较大。五大粮食主产区中,长江中游及江淮地区年均蒸散量最大,四川盆地和黄淮海平原次之,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相对年均蒸散量最小。(5)在长江中游及江淮地区、四川盆地和黄淮海平原,蒸散发和干旱灾害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但在三江平原及松嫩平原,两者的相关性并不显著。结论 蒸散发作为大尺度可观测量在部分地区可以较好的反演干旱特征,研究中国不同下垫面蒸散发变化规律同时辅助其他变量,或许能为农业干旱监测预警进而估测粮食产量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乌鲁木齐市耕地面积变化态势及驱动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耕地资源是我国乃至世界重要的土地资源,保护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是我们每个公民义不容易的责任和义务。当前国内外对耕地保护的研究大多仅停留在时间上的比较以及定量的分析,很少对指标因素和时间进行横纵向比较。[方法]文章基于乌鲁木齐市2004~2013年耕地面积,从全市人口、经济、政策投资及科技与城建等4个大类出发,选取18个指标,分析了乌鲁木齐市耕地面积的变化态势和规律。采用主成分和多元回归的分析方法,揭示了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机制;采用相应的指标体系构建耕地面积变化驱动模型。[结果]研究表明:近10年乌鲁木齐市耕地面积呈减少-增多-减少趋势,而GDP、居民储蓄存款、市区总人口及财政支出是影响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因素。[结论]鉴于此,该研究为乌鲁木齐市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土地利用规划以及耕地资源的科学利用提供决策依据,为实现当地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利用主成分方法分析影响芜湖市耕地变化的驱动因子,揭示耕地面积减少的驱动机制,同时运用灰色系统GM(1,1)模型,预测芜湖市未来耕地面积的变化,并与一元线性回归进行比较,据此提出耕地保护的对策措施。为芜湖市建立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地关系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揭示"倒挂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耕地保护效果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倾向值匹配法。研究结果:(1)耕地"倒挂型"规划对耕地面积净变化的影响具有统计显著性,2006—2008年,耕保指标"倒挂型"规划使耕地面积净变化量平均减少2.270万hm2;(2)2010—2016年,耕保指标"倒挂型"规划使耕地面积净变化量平均减少0.496万hm2;(3)建设用地"倒挂型"规划对耕地面积净变化量并无显著影响。研究结论:在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的制度环境下,耕地"倒挂型"规划对地方政府形成一定压力,促使各级政府采取措施加以应对,从而使得"倒挂型"规划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耕地净减少量。  相似文献   

16.
1989─1991年我国不同经济带耕地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布在全国27个省(市、区)的75个县(市)3年来的耕地变化监测数据,对耕地的增减数量、耕地减少去向和增加来源组成、农业用地结构调整减少耕地组成、国家征地和集体建设占用耕地组成以及农民盖房占地情况进行了分析。按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带的划分,对比了三大地带耕地增减变化的特点和县级市较一般县耕地增减的特点。分析表明我国耕地的年减少量惊人,特别是东部地带年减少率超过3‰;农业内部用地结构调整减少的耕地占减少总量的50%以上,3年来用地结构调整的方向有了明显的变化。提出了国家需加强宏观调控,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护我国有限的耕地资源。  相似文献   

17.
湖北省耕地面积递减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经济的增长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湖北省耕地面积呈减少趋势;为了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从耕地递减的机制、时间、空间和结构分析了湖北省耕地递减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梅州市及其各区县57年来耕地资源分布概况,耕地数量变化及区域差异,结果表明:(1)梅州市耕地总量比重偏低,分布不均衡,五华县和兴宁市占全市耕地总面积达46.9%;(2)耕地总量波动下降,和国家及区域政策、土地制度等变化密切相关:(3)人均耕地面积持续下降,显示人口过快增长对梅州市区域可持续发展、粮食安全等构成很大压力:(4)耕地变化区域差异较明显,中部梅江区变化最大,中东部梅县、大埔县等次之,西部平远县、五华三县的相对变化率最小。  相似文献   

19.
经济发展与耕地资源变化关系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从理论上分析经济发展和耕地资源变化的关系.对近20年江苏省经济发展与耕地资源变化作相关性分析和耕地资源代价水平分析,在此基础上拓展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结果表明:江苏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耕地而积的大量减少,但其经济发展正逐渐趋向资金密集型和节地型,土地的集约化程度也在逐步提高.由于其耕地利用并未达到集约节约利用的水平,耕地面积的减少幅度仍有继续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耕地资源变化特征及驱动力研究——以聊城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合理利用聊城市耕地,控制耕地资源快速减少,揭示耕地资源变化的驱动机制。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耕地变化强度指数,耕地变化空间分异指数,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的结合,多元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近10年来聊城市耕地以减少为特征发生了很大变化,耕地年均减少率为0.55%,且自2001年起减少的速度大大加快;空间上变化最剧烈的区域正是社会经济较发达的临清市和东昌府区;交通运输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及农业产量的提高是影响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研究结论:聊城市耕地面积的变化是社会经济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几种统计方法的结合使用值得借鉴和推广,相关分析剔除相关性不大的变量,将剩余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降维并消除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利用各组变量的主成分得分来表征各组变量的原始信息,使得回归分析的可信度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