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但为此我们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我们生存的环境每况愈下,环境的污染直接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难道经济发展一定会带来环境的破坏吗?为了经济稳定而持续的发展,为了子孙后代能够继续繁衍生息,我们必须找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的双赢点。  相似文献   

2.
一、我国的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 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时期,随着经济增长、社会转型的加速进行,环境问题也日趋严重。我国是全球土地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的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3,受之影响的人口达4亿,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约165亿元到250亿元。我国水土流失的面积已达367万平方公里。因道路建设、  相似文献   

3.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鉴于此,有必要探寻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对策,包括环境规制绩效、制定处理环境污染的对策,等等。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与特点;提出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演化背景与保护原则,并就保护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上世纪未到本纪初期,面对生态环境破坏与一系列严重的空气、水污染事件,许多有识之士为维护生存环境而奔走疾呼,自发地组织起第一次环境保护运动。美国林业局长Gifford Pinchot是该运动的著名领袖,他认为应从人类永久利益角度而非个人或公司角度实施林保护。随后的两次世界大战、全球性经济危机以及自然资源的加剧掠夺,出现了更为严重的环境恶化问题,它再一次唤起人们的环境意识,在西方出现了更具声势的和经二次环境保护运动。许多学者对自然环境的价值进行了理性思考,其中美国生物学家Rachel Carson发表的《Silent Spring(1962)》,使很多人认识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直接促成了第三次环境 保护运动。70年代美国学者率先发起了“社会指标运动”,所提出的建立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生活、文化等等各项指标在内的新的社会价值体系主张,得到了很多单位与个人的认可,并产生了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进入80年代,环保运动则主要是已从当初的个人关注、非权力影响发展为各种组织的法律、法规与政策制度的作用。1983年,联合国则提出了“综合发展观”,即把发展看作是以民族、历史、环境、资源在自身折基础上,包括经济增长、社会转型、自然协调、生态平衡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发展过程等,无间探讨新的发展观所作的富有成效探索。它们都反映出人类在寻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持环境的优美、生态的平衡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新经济增长理论及其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本文在简要介绍了经济增长理论经历的四个阶段后,重点介绍了罗默和卢卡斯的经济增长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经济增长理论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有四方面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发展循环经济是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手段。从循环经济概念的内涵出发,探讨了在黑龙江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中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和主要特征,并重点提出了在促进黑龙江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中,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8.
发展循环经济是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手段。从循环经济概念的内涵出发,探讨了在黑龙江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中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和主要特征,并重点提出了在促进黑龙江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中,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9.
环境公平与社会公平 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保持着世界上最快的经济发展速度。但中国仍沿袭着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虽只有世界的4%,耗用的钢铁、煤炭、水泥却分别占世界总消费量的30%、31%和40%。中国在人均GDP 400-1000美元的条件下,出现了发达国家3000-1万美元期间出现的严重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与工业化、城市化、就业压力、资源短缺、贫富差距搅在一起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累积成中国严峻的社会难题。某些人的先富牺牲了多数人的环境,某些地区的先富牺牲了其他地区的环境。环境不公加重了社会不公。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农业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和环境恶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指出农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提出了二者协同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我国经济成功地实现“软着陆”之后,正在迈入新的发展阶段。认真研究这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对于正确把握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有科学依据地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今后10至15年间,我国经济在整体上将会出现下列一些新特点:从增长态势看,我国经济将呈现适度快速、相对平衡的特点。既要适度快速,又要相对平衡,保持这样的经济增长格局固然取决于多种因素,但是至关重要的是加强和改善对国民经济整体运行的宏观调控,避免经济过热和增长滑坡,努力熨平经济周期。“八五”期间我们已经朝这个方向迈出了可喜的…  相似文献   

12.
进入21世纪,现代科技和经济的迅猛发展在给人类物质生活带来空前繁荣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灾害。因此,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们的发展权与环境权,要求我们必须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走势与政策取向邢俊芳中国人多地少,农业基础薄弱,是长期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在未来的15年中,在严格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情况下,人口仍将大量增加,农业与人民生活改善和经济发展的要求之间的矛盾很突出。因此,农业和农村经济必须有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杨炀 《山西农经》2020,(7):78-79
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各界人士对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愈发关注。同时,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经济发展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也十分突出。因此,如何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首要工作。对生态环境保护下的林业经济发展进行简单探讨,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城市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走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中国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十几年的高速发展之后,社会经济发展已达到一个新的阶段,城市化也将步入一个更高层次的发展时期。一、中国城市化的基本格局我国城市化进程,既不同于欧美发达国家所走过的历程,又有别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进行的过程。经过四十七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十八年的发展,中国城市化已跃上了一个台阶,既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格局特征,也显现出与改革开放以前不同的发展态势。1、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1949年,我国仅有城市1…  相似文献   

16.
龙娟  梁萍 《山西农经》2022,(23):127-129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背景下开展林业经济发展活动,是保证林业经济发展实效性的重要基础。文章简述了林业的功能,阐述了林业生态环境保护背景下开展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从多个角度分析了林业经济发展要点,提出了几点助力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对策,希望能够为林业工作者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7.
南云 《中国改革》2005,(2):49-50
改革开放后,高速增长的经济发展给我国的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压力,环保问题一再向世人亮起了红灯:如果没有切实的动作和措施,我们的发展将不可持续。一面几乎是环保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关于环保的立法出了一部又一部,一面却是环境问题的一再恶化,审视我们的环保法律和政策,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原国家环保局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杨鹏先生,曾参与环保的立法和研究工作,为此,记者就环保立法等问题采访了他。  相似文献   

18.
目前,长江三角洲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最大和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之一,而同时,长三角地区也已成为中国新的生态环境脆弱带,包括水利环境、地下水超采引起地面沉降、水质浸染,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质量型缺水、大气酸雨、固体污染物堆积等一系列问题,都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循环经济问题向公众敲响了警钟。影响现代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制度设计的不当,只有对现存的部分资源环境制度进行改革,规划长三角经济运行的秩序,保证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的共生,才能保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经济发展与保险市场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尧金仁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险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同西方发达国家的保险行业相比,中国保险市场还有大量的空白地带需要我们去拓荒。因此,加快保险业的发展已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的、内在的要求。一、改革开...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对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广瑞  邓春 《农业经济》2000,(11):17-18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进入了许多行业,农业网络也开始起步。虽然互联网在农业中的运用只是牛刀初试,但它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却已经非常明显地表现出来。概括起来,至少有以下八个方面。 1、利用互联网可以推动传统农业向知识型农业发展。所谓知识型农业就是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农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技术、信息等要素成为农业经济增长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已不再是仅仅取决于传统的农业资源投入的多少,而是取决于现代技术运用的程度,取决于信息的获取和运用程度。与传统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