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4年,辽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多年少有的好局面,粮食生产获得大丰收,农民收入得到较快增长。这是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价格高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好形势下,一方面增强了我们解决“三农”问题的信心,另一方面也容易产生盲目乐观情绪,不自觉地削弱“三农”工作力度。  相似文献   

2.
农民增收的问题,中央出台了很多政策,现在的关键在于基层能否拿出实招进行落实。我们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是一个农业大区,近年来,农民收入在经过一个时期的缓慢增长后,已开始进入较快增长时期:2003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802元,比上年增加202元,增幅为12,6%今年,围绕中央一号件精神,我们确立了“两提高、两促进、一落实”的多元化农民增收工作措施,力求更进一步地出实招,求实效。  相似文献   

3.
2004年5月29日,广东省农村经济学会与广东省农业厅经管处在仲恺农业技术学院联合主办了“促进农民增收”座谈会。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广东省农业厅、华南农业大学、仲恺农学院、广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广东省委党校、广东省社科院以及珠海、佛山市农业局等11个单位的有关领导、专家和经管战线的实际工作者共30  相似文献   

4.
9月28日,栖霞市食用菌办公室的技术人员早早来到唐家泊镇芋东旺村指导农民发展香菇生产。村民徐培东说“:市里给村里3万元帮扶资金,鼓励村民发展香菇生产,去冬今春一下新上40多个香菇大棚。俺家搞了两个,总共种植5800棒,如果没有意外,今年可收入一万多元。”芋东旺村发展香菇生  相似文献   

5.
兴业县位于广西东南郊,总人口6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3多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近年来,兴业县遵循现代农业是市场农业的客观规律,紧紧把住促进农民增收这个解决“三农”问题的要害,抓住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突出推进特色农业、商品农业、生态农地、市场流通农业、效益农业、创税汇农业、协会农业、旅游农业等八大农业体系建设,实现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  相似文献   

6.
制度创新与农民增收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三农问题”其核心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关键又是收入问题。在现阶段农业发展中,由于受到一系列制度性因素的约束,造成农民收入水平低、增长速度缓慢。在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之时,通过对农业制度的变迁和创新,消除妨碍农民收入水平和收入增长速度提高的制度约束,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收入问题。  相似文献   

7.
浅谈促进辽宁农民增收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保持社会稳定是我国各级党委和政府农村工作的三大目标。第一个目标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 ,比较好地实现了 ,但第二个目标 ,几年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农民收入增长趋缓。如辽宁省 1 999年、2 0 0 0年农民人均收入分别为 2 50 1元和 2 3 56元 ,与 1 998年相比 ,分别减少 79元和 2 2 4元 ,2 0 0 1年达到2 558元 ,结束了连年下滑的局面 ,但仍比 1 998年人均 2 580元减少了 2 2元 ,处于恢复性增长阶段。第二目标农民增收问题解决不好 ,导致农业生产投入乏力 ,农村市场消费低迷 ,返贫人口数量增加 ,直接影响农村经济发…  相似文献   

8.
当前农民实现增收的新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民增收、农业增收、农村稳定是我国目前解决“三农”问题的三大目标。其中,农民增收是关键。因此,积极探索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  相似文献   

9.
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事关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全局性大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农民收入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关系到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否顺利实现。因此,促进农民增收,探求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是目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一、我国农民收入的现状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获得巨大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据统计,我国农民收入情况表现出两个特征:⑴阶段性:1978~1984年为高速增长阶段,全国…  相似文献   

10.
鞍山市千山区半环抱鞍山市区和鞍钢,亦城亦乡,总面积486平方公里,区辖8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75个行政村,总人口24.5万,其中农业人口14.3万,农村劳动力6.5万人。农村人均收人5570元。2003年,全区农村经济总收人264亿元。近几年,全区农村人均收人仍然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这主要得益于当地政府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深化各项改革,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其增收途径是。  相似文献   

11.
农民增收问题是关系到改革、发展和稳定全局的重要问题。农民能否快速增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郊区新农村的首要问题。余山镇党委、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探索促进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努力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2.
增加农民收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就是根据效益原则,分析产业问资源的利用效率优势,重新配置资源,以获得结构性效益,使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繁荣。辽宁省北宁市在农民增收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依托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合理有效地重新配置资源,积极进行农业产业结构凋整,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3.
“三农”问题关键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关键是增收问题,这已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提出来,更说明了这一点。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为了实现农民增收,可谓是殚精竭虑,千方百计,制订了“增收工程”,确定了“增收途径”。这些措施在促进当地农民增收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农民增收仍然迟缓,步伐不快。从这些措施中发现,大都忽视了增收主体———农民的作用。我们知道,农民是农业生产最直接的实践者,其一举一动都将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  相似文献   

14.
李周 《中国改革》2003,(8):20-21
200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以现价计算,下同)中,农村各部门创造的比重为49.2%,比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其中,农业所占比重为14.5%,下降0.7个百分点;农村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为23.1%,上升0.1个百分点;农村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11.5%,下降0.2个百分点。 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中,农村部门贡献了  相似文献   

15.
“三农”问题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的“三农”问题主要表现在:城乡发展不协调;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农民收放增长缓慢等。形成“三农”问题的主要因素为;城乡分离的二元结构;国家对农业的投入不足;农业和农材内外部环境的新变化以及农民化素质偏低等,深刻认识“三农”问题的成因及影响因素,对于促进农业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促进农民增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胡锦涛同志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项重要工作是要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广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途径,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因此,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各地党委和政府必须下更大决心,花更大气力,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努力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农业始终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基本保证。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可以…  相似文献   

17.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农为民本、本国民安”。重视“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主题和中心。去年以来,在中央超强的政策支撑下,农民收入出现了多年少有的增长态势,令人欣喜。但是,这一问题是否能够认为已经解决或者问题不大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提高认识是推进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最近,辽宁省农委组织专班对全省农民增收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结合调查  相似文献   

18.
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主题.对新阶段农业农村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许多具体的高“含金量”的政策措施,体现了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学习贯彻一号文件,对于营造一个全社会重视“三农”问题和农民增收的良好氛围,开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局面.实现  相似文献   

19.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于2003年12月25日在北京闭幕。会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了胡锦涛同志关于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要指示精神.系统总结了2003年农业和农村工作,正确分析了当前形势,全面部署了2004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着重研究了促进农民增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深化农村改革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央一号文件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强调,农民增收问题,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千方百计让农民增收,是中央一号文件的关键词之一,是2004年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就传递了一个重要政策信号,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民增收问题.并将它上升到了政治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