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回顾描述了日本土地财税制度的建立与调整过程,重点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土地税收政策的运用调整及其效应。在我国当前房地产市场发展面临诸多问题与争议的情况下,日本在房地产税收方面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对于我国改革完善房地产税收制度和运用税收政策调控房地产市场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通过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建立政府宏观调控机制,运用市场对经济资源进行基础性配置的体系。而税收调控则是宏观调控的主要经济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3.
《发展研究》2012,(9):11-13
此轮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房地产调控已经持续2年多,投机性需求得到有效遏制,但房价的合理回归之路还很漫长,而此轮以限购和限贷为主的调控政策终归要让位于以税收等手段为主的房地产长效调控。为保持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和房价合理回归,应抓紧建立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长效机制,包括开征房产税和加强收入差距调节。  相似文献   

4.
由于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时间短、经验少,在对房地产市场调控时遇到许多困难和障碍。国外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在房地产市场调控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本文着重介绍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瑞典、日本、韩国等国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方法、手段及对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加强宏观调控,推动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是我们的理想目标,正致力于山东半岛及其黄河流域龙头城市建设的青岛市也不例外。青岛市地处沿海经济开放区,房地产市场发展的空间极其广阔。自中央开始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以来,青岛市渐渐陷入低迷状态。为此,必须转变观念,在严格调控政策的基础上,加强引导,遏制投机行为,协调供求矛盾,确保房地产市场的良性循环,为建设和谐青岛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6.
1.坚持调控方向不动摇。当前,房地产市场调控面临关键时刻,投资放缓态势日益明显,市场各方处于博弈观望状态,一旦调控政策有所松动,在刚性需求的强劲推动下,房价有可能出现反弹。因此,必须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方向不动摇,在不引起经济增速大幅下滑  相似文献   

7.
货币政策的本质是通过改变实体经济中(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大小来影响商品市场的价格和经济主体的行为。因此,货币政策体系的研究重点是讨论央行如何通过具体的货币政笨操作来影响实体经济中货币供应量的大小。本文从两类货币发行机构这个新的视角出发,重点讨论了我国基础货币发行的特点和历史沿革、广义货币的决定、同业市场、数量调控和价格调控、我国货币政策调控体系的缺陷及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8.
刘正才 《经济研究导刊》2011,(27):148-151,177
房地产市场运行既具有一般规律性,又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表现出特殊性。在分析中国转轨经济和社会文化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大城市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原因,认为强劲增长的真实需求是投机需求兴起和泡沫形成的基础,投资渠道的狭窄、政府对土地供给的垄断、银行的预算软约束以及市场秩序的不规范成为进一步推高房价和泡沫的重要因素。在进一步反思中国当前住房调控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五点防范中国大城市房地产泡沫的政策建议和措施,即加强房地产泡沫的预警工作,建立以空置率为主要指标的预警体系;树立以需求调节为主的调控观念,恰当配以供给调节;建立以财税手段为主的调控体系,谨慎使用行政手段;深化改革,完善市场体系和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廉租房建设,为住购房需求降压等。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在理论上分析了货币信贷政策与房地产市场之间的关系,然后引入Dummy变量对差别信贷政策进行量化处理,运用ARDL技术就货币政策对房地产市场影响情况以及房地产市场对银行信贷的影响情况进行了系统性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表明,货币信贷政策工具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力从高到低依次为利率、货币供应数量、银行信贷和差别信贷政策,房地产市场对信贷影响比较大,实体经济对房地产市场影响并不明显.最后,本文提出了利用货币供应数量和利率手段调控房地产、高度关注信贷风险、完善并加大差别信贷政策执行力度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从1998年实行房地产市场化改革以来,我国房地产走过了近30年的发展历程,总体来看取得了不平凡的成就.伴随着房地产市场化的推进,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制度不断完善、能力不断提升.从国务院到相关部委,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文件,宏观调控的力度不断强化、内容不断深化、手段不断多样化、目标不断长远化,总体上保持了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本文探寻房地产调控政策的特点,并对未来房地产宏观调控的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王瑰  孙蕾 《时代经贸》2007,5(12Z):44-45
自2004年以来,我国各地的房价屡创新高,房地产市场的走向成为公众瞩目的焦点:一方面,国家不断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力度,从“国八条”、“国六条”等“调控组合拳”,到开征房产税、调高房贷利率、对第二套房子课重税,政府陆续出台多种调控政策,旨在稳定房价;另一方面,房价却节节攀升,越调越高。根据国家发改委最新公布的(2007年1—4月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显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调控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调控既有联系,也存在根本性的差别,两者的差别表现在产生的具体原因、具体作用、调控手段、途径与调控效力的影响因素、与经济自由的关系、与市场的关系、赖以存在的制度基础等方面,这些差别决定了在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对在计划经济中实行的宏观经济调控制度进行根本性的改革,要建立新型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宏观经济调控制度。  相似文献   

13.
房地产价格波动:特征、效应与调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分析了我国房地产价格波动的四大特征和房地产价格的决定因素,阐述了房地产价格波动的负面效应价格波动的原因;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政府干预房地产市场的六大政策手段:土地政策、财政政策、货币金融政策、价格指导与价格管制、制度建设、住房保障政策。  相似文献   

14.
近十年来我国房地产行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房价出现了快速增长,国家运用了一系列的调控手段对房地产行业和市场进行调控,但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其中流动性过剩和货币超额供给是造成调控效率减弱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实证分析发现,货币供给量对房地产市场需求和供给均带来长期的正相关的影响,故在金融政策调控的运用上更多的应该采取直接的信贷控制政策,控制资金流向,保证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摘要:近年来,针对房地产领域存在的问题,国家连续出台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但是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幅度反而远远高于其他各类物价指数的涨幅,房价调控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文就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目标进行了分析,同以实现房地产市场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为了适应虚拟经济的适度发展,还要在企业改革、金融政策、宏观经济调控等方面采取相关政策措施,要努力推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重组银行业,充分发挥金融中介的作用;逐步放松金融管制,推进利率市场化,完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建立适应市场机制运行的金融市场体系;在宏观调控手段方面,要努力采用市场化手段,发挥金融机构金融创新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7.
张鹏 《发展研究》2011,(6):82-83
“新国八条”出台后,各地房地产交易量大幅下降,但房价却未出现显著回落。房价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在于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垄断特征限制了需求管理政策所能发挥作用的空间。因此,要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必须进行供给管理。目前应当参照房价调控目标设定地价涨幅目标,并在当前房地产调控的关键时期暂时冻结地价。冻结地价不仅可以降低住房建筑成本,还可以增加土地供应、降低房价上涨预期。  相似文献   

18.
金融调控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事件分析法,采用多变量回归模型考察一系列房地产金融调控政策对房地产业的影响.分析表明,在短期内一系列金融调控政策时房地产上市公司产生了平均的显著为负的累计异常回报率,同时,也显著增大了房地产上市公司股票的系统风险,从而验证了一系列金融调控政策对房地产上市公司所产生的负的股东财富效应.因此,笔者认为单凭借货币政策难以解决我国现阶段房地产市场价格过高问题.还需借助财政政策、土地政策、引导消费预期等综合手段来调控房地产市场.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2005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提出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为时间分割点。基于VAR模型、脉冲响应图和方差分解图,对货币政策在不同汇率制度下调控房地产价格的有效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在汇率改革后,货币政策变量对房产价格的调控有效性得到显著的提高。其中,货币供应量的有效性变化尤其明显。另一方面,相对于汇率改革之前,汇改后的外汇储备波动并不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显著变动,表明了固定汇率制度的实施限制了货币政策制定的自由度。  相似文献   

20.
房地产需要市场经济,但市场经济不能放任自流,否则会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政府完善政策法规,监管调控,并根据市场情况的变化适当调整政策,防止房地产经济大起大落,使人民安居乐业。自从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措施出台后,一线城市楼市观望气氛较浓,投机需求得到抑制,成交总量下滑,在银行信贷偏紧、贷款转期还息、支付巨额工程款等的压力下,开发商纷纷采取促销手段,以回笼资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