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为马克思生态学的一个主要代表人物,伯克特从资本积累的反生态性出发来研究马克思的环境危机思想,指出马克思考察了由资本主义产生的双重环境危机,即资本积累危机和人类社会发展危机。资本主义的环境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历史危机的表现,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历史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为了消解资本主义的环境危机,必须超越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共产主义的联合生产。伯克特对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政治经济学解读,不仅对捍卫和正确理解马克思的理论,而且对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经济范畴     
《经济师》2000,(9)
指经济概念、经济术语 ,但又不同于一般概念的术语 ,范畴一般包括其意思、内涵和外延。是指在大量占有实际材料的基础上 ,对经济现象进行科学分析 ,由表及里 ,去伪存真 ,揭示经济现象内在的本质联系 ,上升到理论高度 ,概括而成的理论性概念。如马克思从纷纭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划分出决定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生产关系范畴。经济范畴包括 :(1 )反映社会生产中人们相互关系的一般经济范畴 ,如生产、交换、分配、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等 ,是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范畴。 (2 )反映某一社会形态特有生产关系的经济范畴 ,如资本主义所有制、资本、剩余…  相似文献   

3.
人性假设是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有什么样的人性假设,就有什么样的适合这种人性假设的经济理论和政策意蕴。马克思经济学的人性假设有三个维度:哲学层面上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经济层面上人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资本主义经济层面上人是阶级人。从方法论上看,阶级人假设与经济人假设的不同导致了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根本观点的不同.  相似文献   

4.
“技术—资本”互动机制是内含技术和资本两个对立面的总体概念,用以表征技术与资本的规律性互动。“技术—资本”互动机制在历史上的阶段性演进表明,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虽然多次为资本主义带来繁荣,但仍无法克服其内在的制度痼疾,一再表现出资本关系的历史暂时性。资本关系的这种历史暂时性决定了,“技术—资本”互动机制的存在有其固有的历史限度。与资产阶级主流经济学持续对此历史限度进行遮蔽不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着力揭示这种历史暂时性,揭露技术在社会经济演进中的作用,并展望实现技术合理运用的共产主义超越前景。在数字经济时代,新技术集群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社会“技术—资本”互动机制遭遇发展困境,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辟表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技术—资本”互动机制正日益展示出超越资本主义社会的光明前景。  相似文献   

5.
王迎春 《经济师》2003,(1):40-41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是理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及其基本特点的基础理论 ,同时也是我们认识和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和基本特点的指导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我们既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也要不断地发展和创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相似文献   

6.
经济发展问题历来是经济学关注的核心问题。 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经济发展理论受到广泛关注并成为一个重要分支。 马克思的经济发展理论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事实上,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包含着丰富的经济发展思想。 通过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历史考察, 尤其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运动的历史和逻辑分析, 马克思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而且发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殊规律。 与西方经济发展理论相比, 马克思的经济发展理论更加深刻地揭示了经济发展的本质和基本规律, 更加具有解释力和预见性。  相似文献   

7.
<正> 一社会主义工资的二重性社会主义的劳动报酬仍然采取工资形式,但是,工资的本质发生了变化。劳动力不再是商品,因而工资就不再是劳动力价值的转化形式。社会主义不能套用资本主义的经济范畴,又不能完全抛弃这些范畴。我们在看到社会主义工资同资本主义工资本质区别的同时,还应看到它们在形式上的历史联系。这种区别和联系表现为社会主义工资的二重性:一方面工资  相似文献   

8.
一、立足新的视角,释析资本的含义马克思在其博大精深的巨著《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全部经济关系及其经济过程进行了全面、深入、系统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资本的概念。他指出:“一定的价值额,只有在它利用自己造成剩余价值时,才变成资本”①(即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从本质上看,“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它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特有的社会性质。”②很显然,从一开始马克思就把资本的范畴界定在资本主义生产范围之内,认定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范畴。…  相似文献   

9.
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是马克思危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当前三种典型反对意见的检视可知:在理论创作和文本编辑上,马克思对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自始至终予以重视,恩格斯的编辑很好体现了马克思的意图;在理论推导和经验表现上,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推导条件非常现实,经济危机直接原因的多样性不能否定它在危机理论中的基础性作用,它是资本主义固有的、不可避免的规律。在马克思危机理论体系中,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揭示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总体矛盾,是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发展了的形式,构成相对生产过剩危机的基础原因。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重大意义在于,奠定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可避免性的基础,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和历史暂时性。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有一个产生与发展过程,它经历了萌芽时期、产生时期、创立时期和发展时期,并且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与发展。这一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暂时性,给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和理论武器。运用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对当今世界金融危机进行分析可以得出:虚拟资本过度膨胀催生了金融危机;金融危机的实质是有效需求不足;金融危机具有国际传递性。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证明了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具有重大的科学理论意义和革命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与凯恩斯危机理论的区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期爆发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所特有的经济现象,是资本主义历史存在暂时性的确定证明。马克思的《资本论》全面、完整、系统地阐明了经济危机周期爆发的原因和必然性,它像一条红线贯穿于三卷《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考察中。马克思的危机理论与凯恩斯的危机理论在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以及研究的根本方法方面都存在着根本区别。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对当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周期性的研究仍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明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性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强调“生产工人的概念决不只包含活动和效果的关系,工人和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而且包含了一种特殊社会的、历史地产生出的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把工人变成资本增殖的直接手段。很显然,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定义既反映了人与客观物质世界的关系,也反映了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生产关系。然而现实的资本主义生产是一个极其复杂的  相似文献   

13.
叶楠 《经济研究导刊》2012,(10):14-15,41
当代资本主义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各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但是,当代资本主义所发生的一系列新变化并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统治的根基,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所作分析的科学性。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存在及其无法克服,它就必然要被更高的社会形态所代替,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4.
当代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尽管生产关系的本质是相同的,但其发展模式却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解释当代资本主义多样性现象,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认为,一方面,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才能科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质上的同质性,另一方面,通过重构并运用马克思关于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的理论,才能够科学解释发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具体形式的差异性或多样性及以此为基础而形成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5.
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科技、生产力、生产关系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时到今日,资本主义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仍起着明显的主导作用。只要资本主义制度没被推翻,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就会存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矛盾的表现形式也在静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这种演变是在为以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以公有制代替私有制准备物质条件,是公有制因素对私有制因素的扬弃。  相似文献   

16.
卓炯同志在《对剩余价值的再认识》(《学术研究》1980年第5期)一文中提出:“要彻底解决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问题,必须进一步解决剩余价值的问题,因此,必须对剩余价值进行再认识”。怎样“进一步解决”呢?“再认识”什么呢?据说要把剩余价值“从资本主义制度解放出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他认为“剩余价值可以不是资本主义的特殊经济范畴,而是扩大规模商品生产的共同经济范畴。”“只要有扩大商品生产就有剩余价值”。  相似文献   

17.
生产力、生产关系辩证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长期以来,由于对这一基本规律认识的简单化和绝对化,造成了认识上的混乱。首先,生产力不是“物质力量”,而是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的统一;其次,生产力的存在方式是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统一,与之对应,生产关系也是如此;再次,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不是“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而是生产力的质变必然导致生产关系的质变,生产力的量变也可能导致生产关系的质变,一种性质生产力的存在,可以决定不同性质生产关系同时并存。  相似文献   

18.
列宁早在1916年就提出了帝国主义是腐朽的资本主义的论断。但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的一些同志对帝国主义的腐朽性作绝对化的理解,认为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既然生产关系已经腐朽,那末,经济状况就只能每况愈下,生产力不可能再有什么大的发展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一段时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面对这一事实,一些同志又对帝国主义的腐朽性产生了怀疑,认为当代资本主义是“腐而不朽”。究竟应当怎样正确认识帝国主义的腐朽性?帝国主义腐朽性在当代的主要表现是什么?本文试图着重从理论的角度作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9.
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是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重要支柱,他通过规律内部矛盾的层层展开,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进行了充分的分析,并通过论证资本主义一般利润率下降的必然性,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局限性和历史暂时性。消费不足论和比例失调论由于完全忽视了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作用,所以,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解释上显得很无力。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经济危机根源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经济危机根源理论,可以从马克思生产关系两重性理论及其方法来认识马克思对经济危机根源的分析.马克思关于简单商品经济中就存在经济危机的可能性的分析,是从生产关系一般的角度阐明了经济危机根源于商品货币关系.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分析,既是从生产关系两重性关系的角度对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必然会和怎样会导致经济危机的进一步分析,也是从生产关系特殊的角度强调了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对经济危机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