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广东城市化的动力特征与发展方向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我国,各省市城市化发展的动力特征是不同的。文章以城市化发展较快的广东为例进行实证研究,认为其动力特征是外向型经济带动,镇域“簇群经济”作用、外省劳动力贡献、行政力量推动和大中城市的规模化扩张等促使广东城市化加速。最后对广东未来城市化发展方向进行探讨,提出了未来城市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和规划设想。 相似文献
2.
美国大都市连绵带的综合考察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后半期起,美国城市化发生了巨大变化,人口流动由过去的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转变为人口向大都市集中,大型大都市呈优先增长态势。同时,大型大都市的城市中心人口向郊区转移,多个大型大都市规模扩大,最后连成一片连,形成了大都市连绵带。作为城市的航母,大都市连绵带在美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中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龙头区域。文章就美国大都市连绵带的定义、形成机制、特征及辐射力进行探讨,以寻求对我国城市群建设的启发。 相似文献
3.
保定市主城区南距清苑县城4km,西距满城县城7km,北距徐水县城14km,主城区现状人口75万,满城和清苑县城各5万,徐水县城7万。主城区与三个县城间城市活动交往频繁,但因缺乏统一协调,三个县城均为小而全的独立小城市,造成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城市职能等诸多方面的不协调。要使一城三镇(县城)融为一中心三组团的协调整体,就要打破原行政体制,从整体利益谋划城市的未来。 相似文献
4.
大都市区:中国城市化的新阶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城市发展迅速,出现了大都市区这种新的城市空间形态。大都市区将成为新世纪我国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地域空间形式,同时也对传统的城市发展战略、城市规划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相似文献
5.
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期,中国大都市区迅速生成,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的主体空问,对构建适宜的大都市区管治体系也提出了日益迫切的要求.通过分析当前中国大都市区管治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区分中西体制背景不同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借鉴国际经验,紧密结合中国的实际为大都市区管治的改革提出了有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产业集聚与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趋势,集聚效应是它们的共同基础。通过理论与实现分析,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关系,产业集聚通过要素集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城市市化成本降低、城市竞争力提升等途径促进城市化发展;而城市化通过要素禀赋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制度环境营造、社会需求扩张等途径影响产业集聚。最后,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大都市区:长江三角洲区域城市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首先论证了大都市区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此基础上指出长江三角洲区域已经进入大都市区形成和发展阶段,分析了动力机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推进大都市区有序发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8.
改革30年来,中国制造业集聚与城市化推进速度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特点,为更好地分析制造业集聚与城市化的空间效应,本文将1980-2011年制造业集聚过程与城市化地域变动分为三个不同阶段,运用面板数据计量检验三阶段两者之间的空间效应关系.研究表明,制造业集中度与城市化水平在经济增长的不同环境背景下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随着刘易斯转折点的到来和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东部沿海作为全球制造业基地的吸引力正在减弱,制造业集聚度开始下降,制造业集聚与城市化之间的相关性由正转负,而中西部通过承接东部的制造业,制造业集聚与城市化的相关性由负转正. 相似文献
9.
21世纪中叶现代化:城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毅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3,(4):17-22,108
国内外对城市化内涵与城市化方式争议较多 ,城市化既是不可阻挡的全球性浪潮 ,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其内涵有二 :一是农村人口、地域转变为城市人口、地域的过程 ,即城市化数量过程 ;二是城市文化、生活方式及价值观等城市文明在农村地域扩散过程 ,即城市化质量过程。中国城市化的必然性 ,包括亿万农民的追求、人口众多的国情、耕地资源的稀缺性和大都市连绵带的辐射 ,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推波助澜。中国城市现代化战略选择是城市发展多元化、创造世界特大城市群体、建立沿海城市经济带、开拓长江城市群体系、整合传统城市群和建立国家城市化目标等。 相似文献
10.
推动泉州城市化与产业集聚互动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产业集聚是城市化的基础,是形成城市竞争力的必要条件。而产业集聚的发展必须依托中心城市,充分利用城市化经济效应,促进产业集聚的优化与升级。本文拟从泉州产业集群和城市化的现状及发展过程,进一步探索产业集聚与城市化两者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11.
自国外大都市带理论引入中国以来,出现了众多关于城市群体的名称,概念的不统一导致理论研究上的混淆。该文在回顾大都市带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上,对与大都市带相关的概念加以辨析,提出统一相关概念的个人观点。同时,对大都市带研究的新特征进行了描述,并在总结国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城市化:路径依赖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分析了相互依存的制度安排对迟滞中国城市化的作用 ,指出 :重工业优先和大城市优先是中国城市制度变迁的初始条件 ,它直接将中国城市发展导向某种低效率的锁定状态 ;农产品统派购制度、区割城乡的户籍制度等为中国工业化战略内生而成 ,它们与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的产权制度安排相互依存 ,固化了城市化的低效率状态。因此 ,一要解除中国城市化的制度束缚 ,摆脱当前城市化的锁定状态 ;二要重构农村经济产权基础 ,促使要素在市场机制下合理流动 ;三要尊重城市演化的自发性 ,防止政府直接干预带来新的低效率城市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滞后城市化、超前城市化与城市中空化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特殊的国情与发展阶段决定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复杂性.本文对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城市中空化"以及发展中国家出现的"超前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现象进行分析探讨,结合中国城市化进程作实证分析,得出我国城市化总体上处于滞后状态,但超前化和中空化趋势同时存在.对中国城市化特征的正确判定,将有利于城市规划中的科学决策.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拉动中国经济增长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1983~2006年人均GDP、城市化、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的相关数据指标,通过计量模型分析,论证了现阶段只有以城市化为龙头才能引领中国经济社会走出当前困境,又好又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15.
16.
17.
文章主要从城市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社会转型的动力等三个方面 ,论述了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认为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战略是 :坚持大中小城市并举的指导思想 ,积极进行配套改革和制度创新 ,重点改革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8.
中国西部都市带发展与城市化推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都市带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都市带是伴随工业化进程而出现的,它最先产生于先进的工业国家。包括美国、西欧、日本等国。当今最具代表性的有北美大都市带,欧洲都市带,亚洲都市带。如波士顿-华盛顿都市带,伦敦-伯明翰-利物浦都市带,东京-名古屋-大阪都市带等。据顾朝林等对都市带的研究,我国初具规模的都市带有长江三角洲都市带,珠江三角洲都市带,京津唐都市带等。此外,中国正在形成都市带的有山东半岛地区,即济南-青岛-烟台-威海;四川盆地,即成都-重庆-绵阳-自贡等地区。我国都市带的形成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城市群体发展有较为特殊的区位… 相似文献
19.
中国城市化对服务业发展的制约作用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城市是服务业聚集发展的空间环境,也是影响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较低,制约了服务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如下:(1)农村城市化模式的聚集效应较差,不能带动服务业的发展。(2)控制大城市发展的城市发展道路有悖于生产性服务大城市聚集的发展规律,抑制了生产性服务的发展空间。(3)政府主导型城市化间接抑制了公共服务领域的市场化改革。 相似文献
20.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人口集聚作为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的引擎已经获得普遍的认可,但是不同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否有利于人口集聚却值得商榷。通过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长春市城市化、工业化与人口集聚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显示,长春市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对人口集聚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长春市的城市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发展水平;长春市现阶段的工业化发展不利于就业水平的提高,会阻滞人口集聚;人口结构问题和“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口集聚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走内涵型城市化之路,以及实现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