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北大方正是北京大学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已有10年历史。它的起家源于1975年开始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电脑照排系统。该系统于1985的投入实用,并转化成商品和其产业。1995年12月北大方正股票在香港上市,当时发行价为1.98港元,现股价维持在5.5—6.0港元,市值达36亿港元左右。1997年北大方正集团的营业额近60亿元,自主创新的日文出版系统进入日本市场;同年北大方正被国家选为6家技术创新试点企业之一。依靠“一着鲜”或“几着鲜”进入市场我国科研成果转化成商品的比例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乏…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技产业》杂志是科技部主管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央级刊物,主办单位是我们高新司和火炬中心。根据当前改革的形势,我们采取以理事会这样一种新的形式来加强对刊物的管理和指导。这些年来,高新司和火炬中心对《中国科技产业》是全力支持的。还有很多领导同志也十分关心刊物的成长,温家宝、邹家华、王光英三位领导都曾为《中国科技产业》题字,表明了他们对《中国科技产业》的关心和爱护。国务院参事室主任徐志坚同志亲自兼任编委会主任和主编,对办好杂志倾注了心血。有关部委局的领导和同志参加编委会,也非常重视《中国科技…  相似文献   

3.
4.
论我国立体式技术创新机制殷群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要把建设技术创新机制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目标。我国应当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技术创新机制呢?我认为,我国应当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环境的立体式技术创新机制,这种技术创新机制应...  相似文献   

5.
推进产业创新的一个根本任务:重塑技术创新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1990年前后,几个具有相当规模和知名度的国际高技术企业将其产品的制造工序移至深圳,加上本土的少数民族高技术企业的诞生,开始了深圳产业创新的历程,从此,深圳走上了一条巩固传统产业基础上的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的产业创新道路,这一产业创新已经为深圳创造了近10年的产业优势。深圳高技术产业无论在技术开发、还是在产业化水平上都已拥有了相当的基础,但是,其发展的局限已开始显现。推进深圳产业创新,需要以重新构建技术创新体系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6.
一个充满希望与挑战的新世纪即将到来,高校如何以崭新姿态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这是必须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前进步伐,高校高新技术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大军中一支很有特色的新军,引起了社会的瞩目与关注。据国家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 1999年的统计,全国普通高校共有 2137家高新技术企业 (占高校企业总数的 38% ),当年销售 (经营 )收入达 267. 31亿元,上缴税金 10. 96亿元,上交学校利润 5. 88亿元,都比 1998年有了较大幅度增长。令人可…  相似文献   

7.
实现科技产业化应处理好的六个关系国家科委常务副主任朱丽兰第一个关系是高技术和高技术产业的关系.这个问题从863计划一开始到现在,一直存在某些争论,现在大家认识趋同一致。尤其是91年小平同志提出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以后,总体来说,大家已比较明确了。大...  相似文献   

8.
叶文锦 《北方经济》2012,(18):85-86
2011年世界经济尚在金融危机的泥潭中苦苦挣扎,各国纷纷抢抓机遇,试图以创新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高技术产业以其高增长、高产值、高效益的特性,对一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乃至整个社会发展都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采用随机前沿(SFA)方法研究了各国高技术产业的创新效率。从发达国家2000~2009年高技术产业的平均创新效率来看,各国的创新效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而创新效率年增长率逐年下降,反映该行业的发展日趋成熟,同时这也预示着,未来高技术产业国际领域的竞争必将风起云涌,激烈至极。  相似文献   

9.
陈艳勤 《科技和产业》2023,23(3):137-140
基于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编制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高技术产业的相关数据,构建2011—2019年省际层面面板数据,通过双向固定效应模型验证数字金融对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可以显著促进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其分指数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的创新激励作用与总指数保持一致,而数字化程度对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数字金融对高技术产业发展具有普惠性,异质性检验发现数字金融对欠发达地区和国有企业占比较小地区的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利用经典的产出模型对广东产业创新中的技术创新进行了估计,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到如下结果:技术引进与消化支出和科技活动中科学家与工程师与广东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关系密切,且具有较强的正向影响作用。此结果说明培养创新型人才对广东产业创新有非常现实的意义。结果也反映另一个问题,广东产业创新对外依赖性较强。各个高技术行业回归结果表明其技术创新影响因素与整体基本相同,但强度不同,且广东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对外依赖性不强,主要依靠本土人才进行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发展。文章最后提出了优先发展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等高技术产业发展及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发展钢铁工业,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49年,我国只能生产15.82万吨钢,居世界第26位.经过恢复和发展,1978年突破3000万吨钢,达3178万吨,居世界第5位.在1979年~2001年改革开放的22年中,钢和钢材的产量持续、快速增长.1996年钢产量突破1亿吨,跃居世界第1位.经过长期高速发展,中国在吨位上已成为钢铁大国,这与我国结合关键技术进行技术创新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2.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作用的经验分析   总被引:70,自引:3,他引:70  
本文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内高技术行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的途径。主要结论是:FDI的竞争效应不利于国内企业创新能力的成长,但会通过示范效应和科技人员的流动等促进国内企业的研发活动;在国内企业中,国有企业和其他所有制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有所不同,受FDI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国内企业的科技活动会对外商投资企业产生“挤牙膏”效应,激发其更强的创新动力;国内企业在与外资的技术创新竞争中很难占据上风。  相似文献   

13.
构建了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31个省份的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和排序,并得出结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决定因素中最主要的是技术创新效率,其次是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能力。我国各区域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弱不同,从强到弱依次为:东部、中部、西部。此研究为各区域提高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4.
工业领域技术创新的几个问题国家科委工业科技司司长石定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提出:"技术创新是企业科技进步的源泉,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动力。"1993年,江泽民总书记接见出席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代表时提出,要同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相似文献   

15.
从技术创新支撑、创新投入、吸收转化和创新产出四个方面构建了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指标体系,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2009-2012年全国各省市的高技术产业数据进行拟合评价,得出2012年全国27个省市的技术创新能力的得分及排名,经分析发现我国东、中、西部技术创新水平存在明显差距。为了更好的分析这一现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2009-2012年东、中、西部技术创新能力进行比较分析,并依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赵航 《改革与战略》2011,27(5):158-160
企业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文章以市场结构为切入点,分析了市场结构对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作用,并实证研究高技术产业中市场结构和企业技术创新行为之间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当前我国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结构障碍,提出了减少过度竞争、消除行政垄断、构建成果转化机制、健全投融资政策体系、完善知识产权体系和加大国际合作等旨在改善我国高技术市场结构和提高我国高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高技术产业贸易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产业结构提升、技术水平升级和充分吸收全球化带来的利益至关重要,因此各个国家、地区对高技术产业贸易发展和评价也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以R&D经费内部支出、R&D人员全时当量、专利申请数作为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采用回归分析法考察技术创新对辽宁省高技术产业出口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8.
19.
2006年12月8日,位于沈阳路西侧的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创新创业基地投入使用,携带高科技顶尖技术,来自国内外的科技精英汇聚于此,共创科技大业。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量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期望以此提升国内的技术创新能力。然而,在当前的背景下,我国期望通过FDI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目标是否已经实现?我国各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究竟需不需要外资?等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实证结果表明:FDI对我国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的影响为正,对其他地区影响为负。因此,应当根据我国各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实施差异化引资策略,加强知识积累、人力资本建设,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