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强  郑江淮 《财贸经济》2013,(9):95-102
本文从产品内分工的视角构建理论模型,提出了影响我国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三个假说命题.利用我国制造业24个行业的面板数据对假说命题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研发水平、人力资本和制度环境对所有类型制造业价值链攀升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产业规模对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价值链攀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对总体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影响不显著;外商直接投资对总体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价值链攀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对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影响不显著;国际分工参与程度除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影响不显著外,对总体制造业及其他类型制造业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产品内分工是影响价值链的重要因素。本文分析了不同价值链差距层次下,中间品(包括半成品和零部件)产品内分工的溢出效应。研究表明,随着价值链水平所处条件分布的位置变化,中间品产品内分工对价值链的溢出效应变化趋势呈倒U型,这种作用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具有异质性。  相似文献   

3.
陶爱颖 《中国市场》2010,(35):109-110,112
本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产品内分工理论概述,阐明产品内分工的概念和假设前提。第二部分对产品内分工产生的基础、原因进行分析。第三、四部分产品内分工在就业、工资、投资、经济增长等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产品内分工理论的发展沿革进行了粗略的梳理,笔者通过这一研究,将产业组织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对于产品内分工的理解进行对比,以便更好的理解产品内分工理论,更好的理解外包.  相似文献   

5.
汽车产业是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产业。中国汽车产业内分工处于什么状态?造成这样状态的原因是什么?应该如何扬长避短,使中国汽车产业获得更大的发展?通过观察和分析,对这些问题做出了初步的解答。  相似文献   

6.
以产品内分工为基础的产业转移是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基于产品内分工的角度,文章发现中国主要以加工贸易的形式参与到国际分工,容易陷入"低端锁定"且不利于对外贸易结构升级。在国际产业向中国东部地区和东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耦合转移"的态势下,促进企业由"嵌入式"向"构建式"升级模式转变、构建大国的国内价值链网络和从国家层面进行政策创新,是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升级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过去三十多年以来,我国的加工贸易主要凭借劳动力、土地等低成本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融入全球价值链。然而我国低成本生产要素比较优势逐渐减弱,传统的进料加工和来料加工方式主要集中在加工装配等低附加值环节。本文基于产品内分工理论,结合在国际产品内分工条件下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并针对我国加工贸易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体系中所存在的问题,探讨基于产品内分工理论我国加工贸易实现转型升级的路径及对策。  相似文献   

8.
产品内分工框架下的产业升级主要体现在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状态演变的过程。从产品内分工的产业组织形式,产品内分工与全球价值链之间的关系,全球价值链与产业升级,产品内分工框架下的产业升级等方面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总结综述。  相似文献   

9.
国际分工由产业间深入到产业内并进一步深入到产品内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在汽车、电子、服装等制造业产业。经典贸易理论以整体终端产品作为潜在的分析假设,因此难以担负解释国际贸易现状的重任。那么,什么是产品内分工和产品内贸易,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如何,怎样分析产品内分工的组织或权力结构?本文将以汽车为例,针对以上问题作出初步的回答。  相似文献   

10.
产品内分工决定当今国际贸易利益的分配格局。在产品内分工视角下,优化产业结构的内涵是从以往推进产业升级转变为推进产业链条的升级,进而在产品内分工体系中提升国际分工地位,获得国际贸易利益。  相似文献   

11.
产品内分工刍议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从产品内分工的概念入手,区别分析了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的差异,分析了产品内分工的决定因素、特点、影响及其启示。结论是,在产品内分工发展过程中,跨国公司起到了重要的枢纽作用,产品内分工的深化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曹秋静 《中国市场》2013,(44):11-14,19
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对产品内分工的研究文献,探讨对产品内分工的科学定义,选择合适的指标测度我国产品内分工的水平并对如何破解新型国际分工条件下制造业存在的困局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2003—2014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产品内分工对发展中国家全球价值链攀升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结果显示:参与产品内分工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全球价值链攀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分阶段检验结果表明,并非参与产品内分工就能促进发展中国家实现全球价值链攀升,其作用的发挥需要有经济增长、资本积累、FDI和制度质量等相关支持性条件的协同;产品内分工主要通过经济增长、物质资本积累和FDI技术溢出效应等三种传导途径促进全球价值链攀升,同时,产品内分工也通过人力资本"挤出效应"和制度质量"弱化效应"对发展中国家全球价值链攀升形成了阻碍。由此,本文提出加快要素禀赋结构升级、完善产业基础和培育服务体系等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当代全球价值链分工是各国参与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形式,各国经济增长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关系日益密切,同时价值链理论能够从更为宏观的角度为我国参与全球竞争提供战略思路。高技术产业的生产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价值链理论认为企业从研发开始直至产品到达用户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创造价值的过程。根据传统的贸易规模测度指标,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在2013年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高技术产业第一出口大国,但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我国仍停留在初级要素利用阶段,只有提升产业链位置才能使我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贸易强国。  相似文献   

15.
跨国公司产品内分工与我国的产业升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安排已经使产品内分工成为近年来国际分工理论的研究热点,它也是国际贸易理论的最新发展;产品内分工的产生存在诸多原因.我国在国际产品内分工中,相当大部分处于劳动密集型工序或区段,按照动态比较优势原理,应通过提高产品内分工的工序地位促进我国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产品内分工带来效益的原因和条件,指出产品内分工是资源配置的有效方式之一,企业应该积极利用这种方式提升竞争力,参与国际分工。  相似文献   

17.
当前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呈现出服务贸易与商品贸易并重、产业内和产品内垂直分工快速发展和发达国家主导的特点。中国已经是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中的重要力量,但仍处于国际分工体系的低端。未来五到十年,国际垂直产业分工的格局不会发生根本改变,但服务贸易的重要性将日益突出,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将会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中国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将会继续提升,有望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向中高端升级,并在全球价值链治理中发挥越来越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贸易数据的深入分析,从全球价值链视角对中国在新国际分工体系中的竞争力和地位进行评判。研究发现,中国在产品内分工体系中的专业化层次较低,主要扮演"加工车间"的角色,尽管高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产品发展迅猛,但竞争力集中在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生产阶段,从中获取的分工利益极为有限,总体而言,目前处于新国际分工体系的中低端位置。但纵向比较结果显示,中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了产业升级和技术升级的阶段性目标,比较优势逐渐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延伸,国际分工地位也有了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9.
存在产品垂直差异和产品内分工的贸易模型可以更为深刻地考察南北贸易的模式及影响因素。其中,生产技术仍然是决定生产分工格局的重要决定因素,当其他条件保持不变时,如果南方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其将扩大生产范围,在保持生产原有质量产品的情况下,向更高质量产品的生产领域进军。而北方发生技术进步时,其生产范围将缩小,抛弃低质量产品的生产,专攻高质量产品的生产。当两国分别在不同的生产阶段发生技术进步时,基本变化趋势是使本国发生技术进步的生产阶段趋向高质量产品的生产。  相似文献   

20.
随着跨国公司全球化战略的发展,产品内分工已经成为全球的一个理论研究热点,其与产业升级关系也颇为重要。本文归纳了国内外对跨国公司产品内分工与产业升级的研究概况,选取了不同的指标对我国的参与产品内分工的情况与产业升级的进行了实证研究,显示积极参与跨国公司产品内分工促进了我国的产业升级,并提出了三个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