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张支南  浦正宁  李明 《技术经济》2020,39(5):116-124
为考察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宏观经济效应,本文基于2000—2014年全球102个经济体相关数据,探究了全球价值链贸易对国际经济周期协同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全球价值链贸易深化了国际垂直型分工,显著提升了国际经济周期的协同性;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价值链贸易,对国际经济周期协同性都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侧面反映出服务业也在越来越深入地融入全球分工体系;价值链贸易对国际经济周期协同性的影响效应主要体现于发展中与发达经济体之间,发达经济体之间的经济周期协同性受其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通过引用引力模型,采用面板数据对影响中国—东盟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东盟各国GDP和人均GDP是影响双边产业内贸易的两个正相关因素,而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距离以及东盟各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是影响双边产业内贸易的两个负相关因素。这些结论对于理解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的现状以及进一步发展产业内贸易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亚洲地区6个经济体的区域内贸易密集度与产出波动的相关性进行测度,度量区域内贸易对各经济体经济波动的影响。从回归结果来看,六个经济体的估计结果是都是显著的,中国和菲律宾的参数估计值为负,表明区域贸易密度对当期经济波动具有反向关系。这一结果表明,样本内的大部分经济体区域内贸易对各国的产出波动显著的正向影响。通过计算两个阶段各经济体GDP双边相关系数,我们发现经济周期的协动性都有显著增加,这表明区域贸易的增加对区域经济周期协动性有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4.
《经济研究》2018,(3):187-201
本文采用2002年、2007年和2010年中国30个省区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就国内价值链对区域经济周期协同性的影响进行了全方位考察。结果表明,国内价值链贸易增强了中国地区间经济周期的联动性,而在控制国内价值链贸易之后,区际贸易却降低了两地区产出的协同程度,区际贸易具有的Frankel-Rose效应主要是国内价值链贸易的作用结果。在引入省区官员交流等工具变量控制内生性后,结果仍是稳健的。同时,国内价值链贸易的传导效应不仅受价值链分工地位差异的影响,而且呈现出显著的危机前后时段特征和东部与中西部内外空间特征。进一步纳入全球价值链后发现,全球价值链贸易对国内价值链贸易的正向经济周期协同效应具有放大作用,而传统国际贸易对传统区际贸易的负向经济周期冲击存在叠加效应,国内价值链联结的区际分工网络是保证中国经济外向型发展过程中各地区之间经济紧密联动、协同共进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5.
亚太地区经济合作概况 亚太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区域经济合作的进展也很快。投资、贸易、技术转让、劳务输出等各种双边和多边合作活动十分红火。尤其是亚洲地区,80年代国内各国(地区)的相互贸易翻了一番,占全区对外贸易的比重已由80年代初的大约30%上升到目前的44%以上。1993年中国对东亚其他9国和地区的贸易已占中国对外贸易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2003—2018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贝叶斯模型平均(BMA)和结构方程模型(SEM)实证分析区域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对经济周期协同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区域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对经济周期协同性存在稳健的负向作用;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通过降低产业结构相似度和贸易关联度对区域经济周期协同性产生负向影响;数字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的提高强化了产业结构相似度的中介效应,弱化了贸易关联度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7.
利用联合国服务贸易数据库2000-2010年中日韩之间的双边服务贸易面板数据,基于扩展后的贸易引力模型,对影响中日韩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从而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对外经济开放程度及规模经济因素对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影响较为显著。对我国发展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建议是:实行服务产业的逐步有序开放,减少产业内贸易发展的约束;实施局部规模经济战略,优化产业内贸易发展结构;加大对外商投资支持力度,提升产业内贸易技术层次。  相似文献   

8.
笔者运用Markov区制转移模型,对中国内地与香港经济周期的区制状态以及两地经济周期的协同性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一方面,中国内地与香港经济周期均存在显著的三区制性质,即经济周期可划分为"低速"、"适速"和"高速"增长区制;另一方面,中国内地与香港经济周期的协同性水平偏低,并且存在依赖于区制状态的"门限性质",即在不同的经济周期区制内呈现出不同的协同性水平.  相似文献   

9.
基于1996-2011年的数据,本文对中国与东盟五国的经济周期同步性问题进行分析,认为中国与东盟五国之间经济波动的相关性较为密切,双边经济周期呈现一定的同步性。在此基础上,从贸易强度的视角展开讨论,利用面板数据模型来进一步分析贸易强度对中国与东盟五国经济周期同步性的影响,发现双边贸易的强度对中国与东盟五国经济周期的同步性具有正向作用。本文建议提高我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比重,减少对欧美出口市场的依赖性,提升外向型经济质量,提高中国在东亚经济圈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世界经济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但是,在这一过程中,由于世界各经济体自身经济周期的非同时性,各国所处的不同的经济周期阶段通过种种渠道,相互传递挤压,对于各国的经济走势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本文从美国次级债危机的全球联动开始,对各国经济周期的国际传递机制进行具体的分析,从贸易,能源,直接投资,金融等四个渠道入手进行论述,说明了世界各经济体之间非同时性的经济周期是如何相互传递和挤压的,并且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国际经济政策协调及其对平抑世界经济周期波动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悦 《生产力研究》2007,(16):7-9,24
在世界商品贸易和金融交易迅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各国经济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均不可避免地受他国或全球经济波动的冲击,从而通过各种国际传导机制最终形成世界性或区域性的经济周期波动。各国政府已经发现,通过协调与合作来制定与实施对经济周期的调控政策,其取得的效果远比各自为政、彼此独立地进行要好。国际经济协调不但可以使各参与国的经济福利得以改善,而且可以平抑世界性的经济周期波动,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与协调性。总的来说,国际经济协调对于平抑世界经济周期波动有几个方面的作用:减轻世界经济周期波动中经济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冲击、减弱世界经济周期波动中经济危机在国际间的传递、遏制世界经济周期进程中的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新兴市场国家1994—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和信贷实际增长率数据,运用附加结构转变点的非线性MS模型,深入剖析新兴市场国家整体、各国经济周期以及信贷周期的阶段性特征。研究发现:(1)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周期以及信贷周期都在2008年前后表现出显著的结构差异,将2008年视为经济周期以及信贷周期蕴含"结构转变"的时间节点后,基于非线性MS模型获得的平滑概率在0与1之间转移变迁更加明显。(2)新兴市场国家整体信贷并未表现出显著的顺周期性,而是呈现出阶段性顺周期和逆周期特征,且两者间的异步性随时间推移有所增强。与经济周期相比较,信贷周期表现出在"扩张阶段"与"收缩阶段"之间更强的交替、徘徊特征。(3)外部冲击对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四个区域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效应,其中,欧洲区域的经济以及信贷冲击相对最深,亚洲区域的信贷冲击相对最弱。此外,与宏观经济相比较,国内信贷发展在遭遇外部冲击时具备更大的弹性和可控性。(4)新兴市场各国的信贷顺周期性普遍较弱,宏观审慎政策的频繁运用以及经济周期与信贷周期之间的滞后效应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协同性程度指标显示,无论是在全样本期还是结构转变点前后时期,经济周期与信贷周期的协同性程度普遍较低。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人们逐步认识到在贸易强度和产业结构之外,金融市场一体化也日渐成为经济周期跨国传递的重要渠道。基于此背景,构建了2004~2012年间面板数据,分别采用OLS、固定效应和GMM动态估计方法,研究了中国与世界主要经济体之间,经济周期协同性的多层次关系及其传导机制。研究结果发现,中国和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国家间经济周期的传导机制存在差异,金融市场一体化、贸易强度和产业结构相似度上升都将增强中国和发达国家的经济周期协同性,但是金融渠道对中国和发展中国家间的影响还没有出现,也就是说金融一体化的程度制约着发展中国家,其还不能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市场分散投资风险。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联合国服务贸易数据库2000~2010年中日韩之间的双边服务贸易面板数据,基于扩展后的贸易引力模型对影响中日韩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对外经济开放程度及规模经济因素对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影响较为显著,并基于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参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出现了地区内双边和多边经济合作不均衡发展,而这一发展趋势还将延续。今后一个时期内,亚太地区的多边合作机制,可能将更多地表现为以"功能性建设"、"贸易便利化先行"为特征的多边贸易合作,以及以做大做实"清迈协议"为主的多边金融合作。中国应该在加强双边合作机制基础上,采取灵活、现实的手段积极参与亚太地区多边经济合作,推动亚太经济合作走向更高层次。  相似文献   

16.
《经济》2010,(1):11-13
美国经济周期研究所(Economic Cycle Research Institute,ECRI)发布的最新一期《国际经济周期展望》报告指出,全球主要经济体已基本结束衰退,经济开始步入复苏轨道。ECRI的长期先行指数显示,未来几个月,北美、欧洲和亚太地区经济增长将持续回升,且北美和亚太地区的复苏进程将快于欧洲。近期,各国发生通货膨胀的可能性都不大。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参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出现了地区内双边和多边经济合作不均衡发展,而这一发展趋势还将延续。今后一个时期内,亚太地区的多边合作机制,可能将更多地表现为以"功能性建设"、"贸易便利化先行"为特征的多边贸易合作,以及以做大做实"清迈协议"为主的多边金融合作。中国应该在加强双边合作机制基础上,采取灵活、现实的手段积极参与亚太地区多边经济合作,推动亚太经济合作走向更高层次。  相似文献   

18.
2010年1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经建成,建成后,中国与东盟各国90%产品开始实行零关税。双边货物贸易总量逐年快速增长,从2000年的395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3 568亿美元。迄今为止,中国已经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而东盟则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在货物贸易飞速发展的同时,服务贸易作为提升一国国际竞争力的软实力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随着中国—东盟各国《服务贸易协议》的生效,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服务贸易发展也在不断进步。通过分析自由贸易区内东盟十国以及中国的服务贸易现状以及竞争力,由此提出促进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更好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联合国服务贸易数据库2000—2010年中日韩之间的双边服务贸易面板数据,基于扩展后的贸易引力模型,对影响中日韩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因素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对外经济开放程度及规模经济因素对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影响较为显著,并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和金融、贸易自由化使得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各国的经济周期波动越来越呈现出同步性。本文依照世界经济周期理论的定义对二战后世界经济周期进行了划分,发现世界经济周期的转折点常常是股票、大宗商品、房地产危机。世界经济周期波动呈现出扩张期变得越来越长,衰退期相对越来越短。通过进一步对各个时期的世界经济周期同步性进行比较研究,发现G7为代表的世界主要工业国家经济周期趋同性较好,但随着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世界经济越来越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