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带动作用测度方法的选择与分析,目前我国对旅游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数量测算,由于角度不同,测量的方法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千差万别。从国民经济部门之间的相关性出发,用投入产出法测量是比较流行的一种方法。近年来,旅游卫星账户(TSA)的测量方法逐渐推广。投入产出法和卫星账户测算法虽然可以比较精细地计算出旅游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如旅游业对GDP贡献、其他行业与旅游业对比的规模、旅游活动引来的就业数量、旅游业带来的财政收入、旅游业影响就业等,但是这两种方法计算复杂,要编制一个区域的投入产出表和旅游卫星账户决非易事。目前我国只有部分地区的统计部门编制有旅游投入产出表,而卫星账户则更是处于试验阶段,因此,当我们在进行旅游业发展规划或者在对旅游业属支柱产业的地区进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实际工作时,能用到的数据也就是几个基础数据,如旅游总收入、接待人数、固定资产总额等。  相似文献   

2.
王雪  杨存栋 《经济论坛》2011,(4):144-146
近年来内蒙古旅游业发展迅速,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就业拉动作用明显。目前,内蒙古旅游业就业还存在着淡旺季明显,旅游就业环境不稳定;旅游业从业人员待遇难以保证,流动率较高;旅游业就业的宏观环境亟需完善;旅游从业人员年龄结构偏低,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发挥旅游业的就业拉动作用,应采取促进措施,如政府积极推出扶持政策、措施;扩大旅游产业规模,稳定客源群体;提高旅游教育水平,培训旅游就业人员;规范旅游市场,改善就业环境,提高待遇。  相似文献   

3.
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经济效应分析——以江西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业在区域经济中的产业地位日益提高。以江西省为例,运用有关旅游乘数和旅游经济效应的相关理论,定量、系统地分析了旅游业在江西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重点研究了旅游业对江西省的收入效应、创汇效应、就业效应、产业关联效应,并得出相应的结论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通过"自下而上"法,建立旅游业碳排放的测算模型,对新疆旅游业CO2排放量进行测算,分析了新疆旅游业碳排放与旅游经济发展情况的脱钩关系。结果显示:2000—2014年新疆旅游产业CO2排放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其中2008—2009年出现较大波动,与新疆当时社会突发事件导致旅游经济受到影响相关,2013—2014年出现较小波动。新疆旅游业碳排放与旅游经济以弱脱钩关系为主,占比达到50%。在此基础上提出应通过政府引导、企业推进、加大低碳技术研究与利用、引导游客践行低碳旅游等方式,逐步实现新疆旅游业低碳绿色发展,达到与旅游经济强脱钩状态。  相似文献   

5.
旅游收入乘数的测定和区域间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国内生产总值关于旅游收入的生产函数为基础,推导出旅游收入乘数整体求解模型。根据此模型结合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对我国及山东、广东、四川三省的旅游收入乘数进行测算,并利用同样的方法测算出相应区域固定资产投资乘数。对相关乘数比较而得出结论:旅游业的发展相对于固定资产投资有着更强的经济拉动作用;相对于东部省份,西部省份的旅游业的经济拉动作用更为显著。这为我国旅游政策的制定和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旅游产业经济贡献综合评析--以湖北省为例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魏卫  陈雪钧 《经济地理》2006,26(2):331-334,352
随着旅游业对地区经济发展贡献日渐提高,许多地方将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来发展。但是支柱产业地位的确定需要多项经济指标支撑,一些地方仅凭主观认识或以不科学的评价指标来衡量旅游产业经济贡献,容易导致旅游产业定位决策失误。为了全面科学地评价旅游产业的经济贡献,文章以支柱产业的经济贡献标准为出发点,以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需求收人弹性、就业容量、行业关联度四个因子构建了旅游产业经济贡献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湖北省旅游产业经济贡献进行了实证分析;根据对相关数据的分析提出:目前湖北省旅游产业尚未达到支柱产业的标准,可以将其作为“准支柱产业”来培育。  相似文献   

7.
赵杉 《经济视角》2012,(4):18-21
本文在总结国内外旅游文化产业与就业关系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阐述了旅游业促进就业的衡量指标,并利用其中的弹性指标,结合2006—2010年的相关数据,分析了贵州旅游文化解决地方人员就业的基本情况,总结了贵州旅游文化产业对当地就业的促进作用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贵州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关建议或措施。  相似文献   

8.
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弹性问题研究   总被引:63,自引:0,他引:63  
李红松 《财经研究》2003,29(4):23-27,66
文章从理论上分析了影响就业弹性的因素,运用差分公式法和经济增长模型法分别测算了我国不同阶段的就业弹性值。指出了差分公式法的局限性。测算结果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弹性水平出现显著性下滑,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减弱。最后,就提高我国就业弹性水平以促进就业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旅游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缓解就业压力方面贡献巨大。内蒙古作为边疆地区,通过发展旅游业解决好就业问题对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有着积极意义。本文首先从内蒙古旅游业的地位出发,对旅游业就业相关涵义进行了分析,并对该旅游特定人群进行了划分,从而探讨了内蒙古旅游业对特定人群就业和再就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经济中发展发展潜力较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对城市经济、社会就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研究影响旅游业营业收入的因素,本文选取了2015年全国31个省的样本数据,并借助EviewS相关软件分析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旅游业从业人数、国内旅游人数与旅游业营业收入的关系.研究表明,这三个因素与旅游业营业收入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线性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魏翔 《财经研究》2006,32(9):92-102
文章建立了基于旅游生产函数的旅游就业方程,由此证明了旅游经济和旅游就业不总是存在正比例关系,同时也说明了旅游业的技术水平、相关部门就业关联度和旅游产生的环境压力是决定旅游就业增长方式的主要解释变量。经验研究显示,我国旅游就业主要由接待量增长和景区环境扩容所导致,但文章根据1988~2004年中国旅游业的相关实际数据,运用ADF检验和VAR模型等计量工具得出了不同的实证结论,也就是我国的旅游就业是(部门间)关联就业带动型的;并且在现有状态条件下技术水平的提高对我国旅游就业有微小的负作用,其根本原因还是真正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所致。  相似文献   

12.
旅游就业潜力预测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缺少旅游就业统计的历史数据和统计口径难与国际接轨的情况下,该文采用偏离度分析法并以黑龙江为例进行实际测算,以验证该方法的可操作性。作者认为预测旅游业就业潜力对促进旅游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应使旅游专业教育、旅游培训和就业应相结合;应完善旅游统计工作,为预测提供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3.
江西省旅游产业对地区经济贡献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江西旅游业对地区经济发展贡献日渐提高,但是否可定位为支柱产业,需要客观地评价旅游产业的经济贡献。以支柱产业的经济贡献标准为出发点,用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需求收入弹性、就业容量、行业关联度四个指标构建旅游产业经济贡献评价体系,并对江西省旅游产业经济贡献进行实证分析结论:目前江西省旅游产业宜定位为“准支柱产业”来培育。  相似文献   

14.
旅游新常态及政策导向 (一)旅游发展新常态 1.旅游对经济增长的拉动逐步显现.当前,全球经济增速普遍放缓、处于深度调整之中,旅游业发展却逆势而上,实现连续7年正增长,2016年旅游业对全球G D P的综合贡献占全球G D P总量的10%,创造就业占全球就业总量的9.5%.随着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不断深化,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层出不穷,旅游企业类型不断拓展,已经形成综合性、集群化的产业体系.目前,旅游业贡献了全球约10%的G D P、30%的服务出口,旅游业已超过石油产业和汽车产业,成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产业和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行业.  相似文献   

15.
首先对相关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回顾,然后以广东省的21个城市作为样本区域,采用区位商的方法对广东省的旅游产业集群集聚绩效进行测算,并根据所构建的模型对广东省的旅游产业集群竞争态势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基于比较结果提出了该区域有针对性的旅游产业发展策略,以期实现该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十一五"我国旅游业吸纳劳动力的数量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孙天厌  侯仁民 《经济经纬》2004,(1):139-141,156
本文在统计数据的支持下,建立了旅游收入、旅游客源与旅游直接从业人员的相关模型;利用EXCEL模型分析预测了2005-2010年我国旅游业吸纳劳动力的数量,从而说明发展旅游业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重要而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7.
赵玺 《大陆桥视野》2012,(22):5-5,7
新疆地域辽阔,拥有众多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发展旅游业的资源十分丰富,为了科学地评价旅游产业的经济贡献,本文选取新疆地区旅游产业收入GDP的比重、总收入和GDP的增长率及需求收入弹性等指标来分析新疆旅游业的现状,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生产要素视角的中国旅游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生产要素视角,以旅游业要素投入、旅游收入等为测量指标,采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DEA相对效率等量度法对我国的旅游业发展差异进行了研究。以1993—2009年的统计数据测算了我国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结论表明:①产业的要素投入和产出从不均衡走向均衡,区域差异逐渐减小;②当前区域差异处于良性水平;③旅游业的投入—产出效率总体水平有待提升,区域差距突出;④政策推动对西部旅游产业发展效果明显;⑤提高产业效率是我国旅游业面临的关键问题。并对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尝试性给出了解决区域差异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旅游产业集群:理论与现实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集群概念的讨论基础上,分析了国内外报道和政策中的"旅游产业集群"的概念,发现现实层面的"旅游产业集群"基本上违背了集群的本意.在理论上,旅游产业集群是可能存在的.首先,游客需求精致化,中小企业作用日益显著,但中小企业彼此孤立,所以集群可能将旅游目的地的中小企业联系起来.其次,自然资源型旅游地需要环境保护,而环境保护是公共产品,所以需要地方企业、政府、协会等行为主体的合作.集群提供了这样的可能.再次,技术在旅游业中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不重要.基于旅游业中技术扩散和创新而对合作的要求可能使旅游业形成集群.最后,旅游业的强关联性也可能成为相关企业集聚,甚至成为集群的基础.旅游产业集群的理论基础来自于对旅游业特征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文章运用实证的方法,利用1978—2008年的有关数据对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作了分析,用建立回归模型的方法测算出就业弹性,并对检验结果和就业弹性测算结果作了原因解析,根据有关计量经济学理论揭示了中国经济增长及就业量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并提出未来中国扩大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