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2003-2009年农业及涉农行业的面板数据,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技术进步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农业及涉农行业的技术进步具有正效应,TBT通报数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可以将行业技术进步提升0.163 7个百分点;从农业及涉农行业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技术弹性来看,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其技术进步贡献率不高。只有发挥技术性贸易壁垒推动自发技术转移和促进强迫型自主创新的积极作用,才能突破壁垒,推动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2.
农业技术进步与劳动力的利用和转移农业技术进步与劳动力的利用和转移汪小勤劳动力作为农业部门主要的生产要素,其增加或者减少必然对农业生产产生影响;而农业最初作为一个高密集使用劳动力的产业,其发展本身也必将对劳动力的需求产生影响。本文打算从上述两个方面讨论...  相似文献   

3.
二元结构、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我国经济存在典型的二元结构,大量农业劳动力的转移直接关系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改革后我国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速度较快,农业劳动力就业份额年均下降0.86个百分点,结构转换的资源再配置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17.26%,但目前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还很明显,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任务还很艰巨,今后,应站在城乡统筹和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考虑从两个途径采取措施,促进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的劳动力转移问题.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村生产要素C-D函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在简要分析农业在我国的重要地位及发展现状基础上,运用C-D生产函数对1991-2006年以来我国农村生产要素的贡献率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农业增长的诸要素中资本贡献率最大,劳动力贡献率次之,技术进步贡献率最小.技术进步的贡献率虽然不高,但和农业生产总值呈很强的相关性.在今后的发展中,应重视农业技术进步的积极影响,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素质,以提高农业增长中的技术进步贡献率.  相似文献   

5.
梁海兵  张晓慧 《经济研究导刊》2010,(25):114-117,142
论文采用含有技术进步率的C-D生产函数模型测算了陕西省1990—2008年农业科技进步率及其贡献率。探讨了物质费用、耕地面积和劳动力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表明,陕西省农业经济发展属于资本拉动的技术密集型发展方式,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高,但农业科技利用效率相对趋低,劳动力自2000年以来对农业经济增长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为此,未来提高科技利用率是陕西省农业经济发展转变的主要方向。另外,劳动力就地转移也是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同时还要继续注重资本投入。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马克思扩大再生产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技术进步条件下的马克思经济增长模型,探讨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与效应。分析表明:不同技术进步条件下,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总资本的增长率不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分为劳动生产率机制和资本有机构成机制。技术进步条件下劳动生产率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通过不变资本增长率、可变资本增长率和剩余价值率影响经济增长。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技术进步每提高1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率提高0.3457个百分点;其中技术进步的劳动生产率效应为0.3385,技术进步的资本有机构成效应为0.0072。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显著大于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率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效应。因此,国家应努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构建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以创新促进国家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状态空间模型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从总量和结构两个层面,探讨了我国财政农业支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态效应。结果表明:(1)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财政农业支出总量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出阶段性增加到稳定的正向效应,增加财政农业支出总量有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2)财政农业支出结构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差异性的长期效应和短期效应,其中: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各项事业费及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长期正向效应,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和农村救济费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长期负向效应,各类财政农业支出短期效应均较小。  相似文献   

8.
基于2002—2015年我国西部地区14年的面板数据,用混合OLS、固定效应(FE)估计、随机效应(RE)估计以及差分GMM研究西部地区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纯收入、经营性收入以及工资性收入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西部地区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收入有促进作用:在1%显著水平下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纯收入的影响为正;在5%显著水平下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影响为正;在1%显著水平下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经营性收入的影响为正。最后,文章关于如何提高西部地区的农业生产率,实现西部地区农业经济的持续增加,最终提高西部地区农民的收入水平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劳动生产率与就业结构变化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中国劳动力从农业向工业大规模转移,就业结构变化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平均贡献度为28.36%,“structural bonus”效应显著;到90年代,劳动力从农业向工业转移趋缓,劳动力从工业向服务业转移加快,“structural bonus”效应和“structural burden”效应同时存在;加入WTO以后,劳动力向工业转移趋势迅速加强,就业结构变化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平均贡献度为17.31%,“structural bonus”效应显著。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一直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主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业增长除受资本、劳动力和土地面积等投入要素的影响之外,技术进步因素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基于扩展的CD函数,采用全国29个省份和直辖市的面板数据从广义技术进步中分解出了人力资本积累、农业结构效应和农业总投资的外部性影响,进而更为精确地测算了1995-2008年的狭义技术进步贡献率。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农业总投资的外部性明显,农业的狭义技术进步贡献率变动呈现分阶段的特征,而且近年间降为负值。  相似文献   

11.
在农业补贴对农民收入增加的研究中,对农民收入的正向影响作用是显著的.农业补贴增进农业生产的王亚芬等(2017)也得出了农业补贴主要通过促进农业产出增长、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和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等途径提高农民收入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本文实证分析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民增收和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表明,农业劳动力转移不仅促进了农民收入总量提高和收入结构优化,同时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配置效应对经济增长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3.
干春晖  姜宏 《财经研究》2022,48(5):34-48,79
随着人工智能等自动化资本投入的增加,技术进步偏向会呈现新的特征,已有文献缺乏对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新特征的关注,也缺乏对新型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影响劳动力市场机制的进一步探索。文章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形式的随机前沿模型,利用2012-2019年制造业上市企业数据测度了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偏向,实证检验了制造业技术进步偏向对企业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偏向于自动化资本。(2)制造业企业自动化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产生了替代效应,生产率和产出规模效应是两个影响渠道。(3)制造业企业自动化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能通过生产率效应和技能结构效应来提升劳动力工资水平。(4)基于行业关联效应,制造业上游(下游)企业自动化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通过推动下游(上游)企业的技术进步,进而对下游(上游)企业产生就业替代效应和工资补偿效应。可见,大力推动自动化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加快提升劳动力技能水平,扩大生产率和产出规模效应对劳动力市场的积极作用,重视产业链的传导和协同效应,是适应“机器换人”,实现稳就业和高质量就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全面奔小康,重点在农村,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一是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增强农业竞争力;二是创造条件,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三是把提高农民的素质作为农业增收的支撑点;四是减轻农民负担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15.
全面奔小康,重点在农村,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一是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增强农业竞争力;二是创造条件,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三是把提高农民的素质作为农业增收的支撑点;四是减轻农民负担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16.
农村劳动力流出动因及对输出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对输出地农业农民收入和农业资本积累产生诸多影响。农民工流出优化了耕地劳动力资源配置比例,增加农民非农收入,为农业资本积累提供了资金来源,但同时,农村失衡的人力资源结构导致农业生产效率难以提高,出现农业内卷化现象,乡村空心化使乡村秩序陷入严重失衡的"治理性困境"。  相似文献   

17.
文章借鉴外国经验,提出了通过公共产品的收入作用机制:包括法律保障机制、特色化产业的规模效益机制、农业保险的风险规避机制、补贴引导机制、农村教育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机制、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能力提升机制、农业科技的产品质量提升机制以及金融支持机制来改善农民收入。通过分析国外改善农民收入的经验,为我国农村公共财政运作机制的实施提供指导建议。  相似文献   

18.
庞英 《财经研究》2004,30(11):106-113
新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长期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作为技术知识载体的国际贸易对于发展中国家具有技术进步效应.文章通过建立数量经济模型、利用计量经济软件Eviews,确定有形贸易与我国沿海区域经济发展以及技术进步间的数量关系:二者高度相关,进口贸易每增加1%,区域技术进步率提高2.7678个百分点;出口贸易每增加1%,技术进步率提高4.2433个百分点;出口贸易的技术进步效应远大于进口贸易.这对于像我们这样自主研发能力较差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在保持经济增长的长期性、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制定对外开放的政策与措施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农业生产函数中引入劳动力"平均素质"变量,并对农业投资做了重新界定及进一步的分析。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计量方法与理论分析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伴随着农业从业人员"平均素质"的下降,并直接导致了农业效率的损失;劳动力转移增加了农民收入,但农民收入的提高对农业发展的贡献不大,农民收入与农业投资之间具有准确的二次多项式拟合关系,农业投资未能伴随收入提高而有效增长。  相似文献   

20.
陈幼华 《当代经济》2007,(21):38-40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当前,农村问题最根本的还是农民收入问题.增收难、速度慢、增幅小,长期困扰农村发展,影响农民生活.要通过调整农业结构,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富余劳动力转移,加大农业投入,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等办法解决农民增收难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