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涂丹 《魅力中国》2009,(19):59-59
农民工犯罪作为攻击型私力救济,其现象背后有着诸多社会因素,如社会严重不公,公力救济途径的不完善,对农民工正当权益保护乏力等。  相似文献   

2.
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整合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农村社会救助目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整合对策与创新思路是构建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制度设计的重点。以人为本、生存与发展并重;立足于户、具体到人;统筹规划、协调兼顾;体系健全、法律保障;城乡一体、公平国民待遇;积极开拓农村社会救助的筹资渠道;要处理好“救急”与“救贫”关系,以救急为主,救贫为辅;建立和完善有权威的农村社会救助管理机构与社会监督机制,以便使我国农村社会救助体系不断趋于完善。  相似文献   

3.
杨梨 《理论观察》2008,(5):102-103
我国农村实行医疗救助政策,旨在为农村贫困人口提供医疗服务现金救助。其首要问题是确定受益人群。而受益人群除了“资格”界定外,实际获得医疗救助还需要满足一些“条件”,对两者结合研究才能更清楚的了解医疗救助实际受益对象。由于政策各地有所不同,结合在四川省某县调查情况,对调查县农村医疗救助实际受益对象进行描述和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该县医疗救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王慧炜 《魅力中国》2014,(27):284-284
私力救济是指当事人认定权利遭受侵害时,在没有第三者以中立名义介入纠纷解决的情况下,不通过国家机关和法定程序,而依靠私人的力量实现权利、解决纠纷。与之相对应的公力救济是指国家机关依权利人请求,运用公权利对被侵害权利实施救济。但是公力救济耗费时间多,生效文书执行难,使得人民普遍对公力救济不信任,加之封建传统的息诉思想,导致人们不愿意依靠公力救济解决纠纷、保护权利,法律被人们弃之一旁。私力救济由此参与到权利救济活动中,凭借其方便高效的优点,得到快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十多年来,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有了显著的提高和增强。相关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数量逐年增加,在这个庞大群体的背后,是留守在农村的广大农民工家庭成员。唤醒农民工的维权意识,以期带动整个农民群体的法治觉悟的提高,对推动我国的法治进程和加快法治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上海支出型贫困家庭的救助模式和经验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率先探索建立支出型贫困家庭的救助模式,如静安区“五四三二一”帮扶救助体系、长宁区“四医联动”基本医疗保障模式、虹口区四项帮扶机制,徐汇区“五可”帮困救助模式.上海建立“市民收入核对系统”;探索社区市民综合帮扶机制;深化分类施保,在低保救助基础上形成“保基本、可叠加、多组合”的救助套餐;健全就业、保险、救助和慈善的“四环联动”,与各类社会保障制度无缝衔接,这些经验值得在全国推广.“支出型贫困”丰富和发展了贫困理论,实现了三个转变:贫困标准从收入转向支出;救助对象从个人转向家庭;救助目标从现实状况转向风险预防.  相似文献   

7.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实现农村法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农村法治是我国法治实现的基础。农村法治是我国法治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焦点。我国农村法治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农民法律意识的淡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法律意识的增强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没有形成合理的成正比关系。农民法律意识仍相当淡薄,主要表现在:(1)缺乏平等和独立的人格意识,导致维权意识不强。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在经济上的脆弱性最终决定了农民人格主体性的丧失和依附性的增强。有不少农民当其权利受到侵害时,不知道已…  相似文献   

8.
农村法治在我国法治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西部农村法治进展缓慢,主要原固有:法律知识不足导致农民对法律的认知程度不高,使其维权意识淡薄;落后的经济状况也直接影响执法和司法的公平与效率;根深蒂固的传统民间丈化、宗法观念等导致农民不是依靠法律解决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最终阻隔了其法治理念的形成。本文通过对西部农村法治现状的分析,探寻原因,并就如何推动西部农村法治建设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9.
李修康 《乡镇经济》2011,2(1):48-52
2003年以来,农村医疗救助制度逐渐成为我国理论研究的热点。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对农村医疗救助制度进行研究。文章回顾了我国学者对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研究中的四个问题——建立农村医疗救助的必要性、农村医疗救助的基本框架、实施效果、制度创新及模式,指出今后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0.
曾庆福 《魅力中国》2009,(27):135-136
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着救助范围较小、救助标准偏低、救助资金不足、地区差别大、制度设计不健全、社会救助管理分散等问题,完善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整合现有救助资源、规范农村社会救助管理、健全社会救助法律体系、实现社会救助主体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1.
马静  朱德云 《山东经济》2012,(4):99-105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实践中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积极探索,国内学术界也对我国农村社会救助问题进行了广泛探讨。目前国内学者对我国农村社会救助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从宏观层面对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完善对策进行分析;第二,从微观层面具体对我国农村社会救助体系中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各种专项救助(医疗、教育、灾害、失业、法律救助等)等进行探讨;第三,从比较分析层面对我国城乡社会救助差异进行研究,进而提出缩小城乡救助水平差距,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在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主要以农村居民为参保对象和保障受益对象建立的制度。农村居民,包括农民工、失地农民、一般普通农民、农村困难户、贫困户和五保户等。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包括贫困农民的低保、一般农民的养老保险、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和农村社会救助系统等。  相似文献   

13.
一,政府主导,城乡联动,全面推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没。东营市按照“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管理规范、制度保障、城乡联动、分步实施”的原则,不断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在全市建立了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灾害、住房、医疗救助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救助体系,整合了社会救助资源,提高了对城乡困难群众的救助水平。  相似文献   

14.
三农资讯     
《老区建设》2008,(19):4-5
温家宝:各国通力合作 解决粮食等难题;回良玉:建立健全灾害应急和社会救助体系;改革开放30年中国农民纯收入年,均增长7.1%;中国农村建设占中央投资总规模比重已近半;中国年产值超亿元村庄已有8000多个;财政扶贫机制创“新招”  相似文献   

15.
杨广增 《发展》2009,(8):13-14
一、民政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发展,民政工作在保民生、保发展、保稳定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和突出。具体表现在:一是工作领域不断扩展。社会救助由过去的救灾救济扩展到城乡低保、城乡医疗救助等工作;社会福由对农村“五保”、城镇“三无”老人和孤残群体等特殊群众的供养扩展到社会老人的养老服务;救灾救济方面,由过去只注重农村自然灾害救助,扩展到城乡并重的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救援;社会管理由过去单一的殡葬、婚姻登记等专项事务管理,  相似文献   

16.
《中国合作经济》2007,(4):39-39
我国改革发展的现阶段,由于一些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尤其是经济利益、土地利益、腐败问题等多种因素引发了农村社会矛盾.一些地方的农民开始走向“维权”之路.其中以湖南衡阳、安徽阜阳等地的诸如“代表队伍”、“农民维权协会”、“农民发展协会”组织最为典型.这些组织的绝大多数维权活动基本保持在法律框架之内,但都处于灰色状态。  相似文献   

17.
段巨峰 《中国经贸》2014,(11):169-169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要求“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这是着力加强基层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河南永锦能源有限公司宾馆是世界500强企业河南能源永煤子公司旗下的一家煤业公司宾馆,一直以来,永锦宾馆始终坚持“职工利益无小事”,以职工维权帮扶为平台,着力打造困难救助、助学救助为一体,企业、党支部、工会联动,有效维护了职工特别是困难职工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利益问题,打造工作品牌,提升了广大职工的生活品质,促进了职工队伍稳定和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8.
农村贫困老人社会救助存在救助对象识别模糊、救助项目设计宽泛、救助资金管理混乱等机制困境。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的下降循环理论和"精准扶贫"理论对此具有理论解释力,并能提供对策启示,农村贫困老人救助机制必须立足"精准",精准确定救助对象、精准设计救助项目、精准管理救助资金,构建适合农村贫困老人的精准化救助机制。  相似文献   

19.
农村贫困严重地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救助是缓解贫困的有效手段。新疆地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严重、脱贫速度慢的现实状况呼唤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本文在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介绍了农村社会救助的现状,考察了新疆农村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农村社会救助发展滞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社会转型视域下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利丽 《特区经济》2011,(10):162-164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社会的变迁对农村原有社会救助体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其价值取向、政策规范、救助方式、管理手段等,已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从社会转型这一视野下对农村社会救助制度进行重新审视,分析了社会救助理念、贫困生成机制、社会结构、政策取向等方面发生的变化,提出了创新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思路和对策,以促进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