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平衡计分卡的"平衡"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card,简称BSC或计分卡)的平衡问题的研究是涉及到其成功设计并发挥作用的基础,在其最初的定义中认为:它是在财务和非财务、内部和外部、滞后性的和前瞻性的、短期和长期指标的平衡。本文详细的分析了这几种平衡关系,并给出了“平衡”的真正含义。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经济理论方面有许多新的提法,认真学习和领会这些“新提法”的深刻内涵,对于我们在新世纪拓展新思路具有重要意义。1.从“小康水平”到“全面小康”。与20年前提出的“小康水平”相比,党的十六大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涵义更加丰富:“小康水平”着眼于人们的物质生活状况,“全面小康”则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康水平”是总体上平均计算达到的小康,属于不全面、发展不很平衡的小康,“全面小康”是考虑到我国疆域辽阔、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目标是实现“全面小康”和“均衡小康”;“小康水平”是以人均GDP…  相似文献   

3.
以行政权力为核心的现代国家政府权力,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民众对政府权力的认识随时代发展而呈现不同的状态,要达到对政府权力的正确认识,必须把握政府权力与民众权利的相对平衡。“平衡”认识政府权力是促进政府与民众在法治进程中合作“互动”和对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中准确定位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4.
“三农”问题是城乡发展差距问题,又同区域发展差距问题交织一起,两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导致泛珠三角区域“三农”问题呈现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本文从分析泛珠三角区域“三农”问题这一特点的现状与成因入手,对加强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统筹解决泛珠三角“三农”问题作一初步思考。  相似文献   

5.
本通过对东西部教育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研究,提出形成教育、科技和经济良性循环的“配位机制”,强调运用动态的“络合效应”和“反向激励效应”,同时驱动配位体系的各个要素,在“管理均衡”原则的指导下实现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6.
"统筹区域发展"战略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统筹区域发展”思想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宗旨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本文把整个泛珠三角区域分成西南省区、中部省区和东部沿海省区,并对其资源、要素特点进行系统分析与比较,针对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提出基于“统筹区域发展”战略思想为指导的区域合作构想。  相似文献   

7.
孟祥昇 《经济》2004,(4):40-41
甲: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有人因之为改革前景而忧心忡忡,有人则视之为经济转轨的必要代价。 乙:在展开讨论之前,很有必要做一番咬文嚼字功夫。汉语“流失”一词并非中性  相似文献   

8.
重商主义的弊端与我国贸易政策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明名 《经济师》2009,(4):81-82
“出口创汇”型的重商主义政策与中国经济相结合,虽然给中国经济带来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但是也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引进外资、促进出口、积累外汇储备这一系列重商主义政策的局限性使政府开始思考,中国的经济政策从早期的鼓励出口,限制进口的政策逐步转变为进出口基本平衡、略有结余的中性目标,以此来平衡贸易收支,缓和与他国的贸易摩擦。  相似文献   

9.
缩小"资本流出缺口" 与扩大对外直接投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自改革开放迄今,外资对华流入规模之大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之小形成鲜明反差,出现了相当大的“资本流出缺口”。在国际贸易中,进出口不平衡对各国有直接的影响;但在国际直接投资(FDI)方面,似乎却并不存在追求这种平衡的要求。那么,国际直接投资的不平衡会否影响经济的正常发展?中国作为世界上利用外资最多的国家,存在着巨大的资本流出缺口究竟是利是弊?巨大的“资本流出缺口”纵观近年来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规模,中国目前是世界上位居前列的东道国。1993—2003年,中国连续十年成为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外资流入国家。截止2004年末,我国累…  相似文献   

10.
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两种价值观念,这两种价值观念在环境伦理学界、哲学界、环境法学界中都有很多争议.非人类中心主义又被分为“生物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对“生态中心主义”从内容上做了辨析和重新界定,认为“大地伦理学”、“深层生态学”、“自然价值论”所形成的环境伦理理论,不应被称作“生态中心主义”而应叫做“生态整体主义”,这样可以排除人为设定的"中心"对环境保护价值理念造成的偏失,而“生态整体主义”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而不是把人类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把是否有利于维持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持续存在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因此它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生物中心主义”都有证伪的作用.它的理论整合,是可供选择的谨慎而又开放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有效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从新《公司法》 看我国的"人格否认"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费晓光  李晓娟 《经济论坛》2006,(10):127-129
2005年10月27日修订的《公司法》从2006年1月1日起已经开始施行。从颁布的《公司法》来看,应该说这是一次大改,是全面性、根本性的大修大改。这种大改不仅是在条文和形式上,更重要的是公司法基本理念上的根本突破和创新。概括地来说有三个特点:一是鼓励投资;二是放松管制,注重当事人意思自治;三是它更加重视公司相关利益人的利益平衡。“利益平衡”在1993年的公司法中被忽略了。从这次修改的《公司法》来看利益平衡问题,最大的亮点就是“人格否认制度”,可以说这是中国公司法在世界公司法制度中一个最独特的创新。著名学者赵旭东说:“这部公…  相似文献   

12.
税收中性作为一种思想,其起源可追溯到17世纪末英国古典经济学派的杰出代表亚当·斯密的理论.笔者认为,从总效应来看,税收要做到完全中性实际上是根本不可能的.与其提税收的中性原则,不如提税收效率大原则中的额外负担最小原则为好.  相似文献   

13.
"货币长期中性"对经济增长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俊伟  何静  孙蓉 《财经研究》2001,27(11):59-64
本文强调货币中性与货币非中性两个概念都有重要的意义,前者指明了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本动力不在货币而在技术与制度,后者则为短期内保持经济的平衡提供了政策工具。在分析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时,实证研究应建立在理论与实际的基础上。我国经济的实际问题是生产效率增长乏力。解决的出路是技术的创新与制度的变革。  相似文献   

14.
在信息经济时代,“网络经济”(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的突进,让“经济网络”(网络协同,合作性竞争)的优势进一步凸显,本在辨析“网络经济”与经济网络的基础上,对经济网络作用的经济社会转型趋势进行了前瞻性,理论性的探讨。本认为信息经济时代经济转型的趋势是:(1)经济调控手段由“两只手”的斗争转为“第三只手”的平衡;(2)经济组织方式由“被组织”转向“自组织”。(3)所有制形式由“国家所有制”的转向“自由人”的“自由联合”。  相似文献   

15.
黄勇民 《发展研究》2006,(10):26-29
世间,有仁山智水之乐;事理,有刚柔相济之道。物体,刚似山,柔似水。因而,社会发展迄今,和谐社会理念中,才有刚柔相兼之说,从而形成当今社会人们洞察、观察、体察、考察社会的“通视器”,这也是心理、事理、物理的哲学逻辑。古往今来,形成中国古词汇演绎的“相对而言”、“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的习惯定语。这与绝对化思维方式中的“一元化”、“一言堂”、“一刀切”、“一风吹”、“一边倒”、“一锅端”是背道而驰的。作者试图以社会学,自然学上刚柔相兼、山水相依的理念,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通过分析、推理、判断,找出当今和谐社会大环境中“执法如山”应有“执法如水”的兼论,从中指出二者的社会平衡点,揭示以往认识事物思想的误区。总之,有平衡才有和谐,有和谐才能带来社会安康、实现长治久安,这是事物杠杆原理颠扑不破真理的印证、验证、佐证。[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讨论货币政策有效性首先要回答货币是否中性的问题。笔者认为,对于“货币中性”的问题还是应该区分短期和长期来考虑。因为在经济学中,“长期”是从本质上有别于“短期”的概念,并非是“短期”的简单加总,货币政策在短期内的有效性状况不能推广到长期,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17.
在西方经济学的经典文献中,关于财政、货币政策比较规范的概念是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即积极干预经济的扩张性或紧缩性政策,没有看到直接使用中性政策提法,尽管有“稳定性(化)财政、货币政策”的提法,但他们所讲的“稳定性(化)”,既不同于我们所讲的“稳健”,又不能直接等同于“中性”。中性政策,  相似文献   

18.
中国实施了几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开始转变风向,正由“积极”向“中性”转变。对于“中性”的理解应当是:总量控制下的结构性调整,对有些项目降低、放缓支持或不支持,对有些项目继续支持。以这种区别对待的方式,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的流向而达到中性财政政策的效果。而从积极转向中性,也意味着财政支出的进度放缓,这在当前是必要的。 即在当前经济情况下,中国不但存在局部地区局部行业投资过大、经济过热的问题,也存在  相似文献   

19.
王青  张丽敏 《时代经贸》2006,4(11):93-93,95
在以往文献中,依据货币政策对实际经济产生的效果,有两大主要观点——货币中性论和货币非中性论。而货币政策的效果最终又可归结为:它在多大程度上引起了通货膨胀,即货币政策绩效中的“中性”成分以及它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或推动作用究竟有多大,即其中的“非中性”成分。我们在此要探讨的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是要揭开货币的“面纱”,找出其中对实际经济变量有重要影响的“非中性”成分进行研究。因此,本文基于货币政策在稳定货币和促进经济增长这两方面有效性的界定,选择了以有效性所经历的阶段来划分的“货币控制的有效性”作为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20.
我国税收理论界在过去的相当长时间内,讨论税收原则时,很少甚至几乎未提税收“中性”原则。但目前,许多有关税制改革的理论探讨文章中都提出我国的税制改革必须坚持税收“中性”原则的观点,普遍认为政府应当尽量减少甚至不要用税收手段干预国民经济的运行。该文试图从税收“中性”原则的内涵出发,结合市场经济的本质特性和税收工作的职能,以及国内外经济发展实践,探讨税收的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