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早期欧洲一体化运动在整个欧洲一体化史上起了奠基性作用。作为欧盟大国,法国的的作用至关重要。法国从中世纪就产生了欧洲联合的思想,直到到二战前,白里安的欧洲联合思想使其更加完善。战后被战争削弱了的法国经济萧条,政治混乱,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已经无法单独在世界政治、经济中发挥重大作用,只有西欧国家联合,才能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本文试图分析法国积极促进欧洲一体化的原因,来揭示早期欧洲一体化的实质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人力资源是一种特殊的重要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家都熟悉《三国演义》的典故,也看到了人才在每一次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曹操、刘备、孙权三人的用人思想:不拘一格的招纳人才;善于用人,从而做到人尽其才;开放心胸,接受建议;先之以身,后之以人;奖罚分明,执行有力;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注重培训,全面提高是他们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共同点。不同的人才机制和不同的个人魅力是他们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不同点。这些思想对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启示。  相似文献   

3.
海明威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所谓“迷惘一代”的代表作家,对战争有特殊的理解,尤其关注战争及战争中人类的命运,特别是军人的命运;同时,他对战争所造成的人们心底的绝望感受深切,并对不屈不挠的精神、人的尊严以及英雄主义行为推崇备至;他反对战争,崇尚和平。这些思想,在他的《永别了,武器》一书中得到了积极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序言1994年10月到1995年元旦,借亲人在国外之机和教育工作开拓创新之需,学校批准我自费出国进行为期3个月的对德国现代社会生活的考察。德国,现在的经济实力占世界第三位、欧洲第一位,在世界贸易中居全球第二;它实行的是以新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为渊源的社会市场经济体  相似文献   

5.
欧洲统一货币——欧元的诞生,对欧洲的政治、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国际资本市场,改变了其地位与自身经济实力不相称的局面;在国际结算货币上,增强了国际投资的信心,为其作为国际结算货币提供了有力支持;在国际储备货币结构上,制约了美元霸权,从而克服了“世界美元本位制”固有的缺陷;在国际汇率制度上,使国际间的汇率合作进一步加强;在区域货币合作上,从根本上改变了未来国际货币体系构成;在对欧洲央行及其货币政策的影响上,建立了可信度,实施了“双支柱战略”;在对欧洲金融市场的影响上,促进了欧洲金融市场一体化进程;在对银行业的影响上,推进了联盟内银行业的结构变革。  相似文献   

6.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催化了宏观调控思想的创新:一是建立在实际贷款增长率调控基础上的动态调控模式,主张要将宏观调控由静态的事后调控转为动态的事前调控,从而更有利于把握宏观调控的主动权,保持经济较长时间的均衡增长;二是虚实一体化宏观调控思想,提出建立虚实一体化的宏观调控体系,将宏观调控的核心由货币总量调控转化为资本市场调控,将虚拟经济尤其是资本市场纳入国家宏观调控的范畴;三是科学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重点、节奏和力度,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思想,为宏观调控进一步创新思想、适应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提供了科学指南。这三方面思想创新的内容不同,各有侧重,互为补充,为深化宏观调控理论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近代民族企业的经营管理思想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开拓市场和占有市场的思想;二是筹措资金和运用资金的思想;三是人才开发与培养的思想;四是营建企业精神的思想。这些思想的确立与实施,使中国近代民族企业得以同帝国主义国家的企业的竞争中为自己争得了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同志早在1940年便提出建设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思想;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提出建设精神文明的思想;江泽民同志在“三个代表”中提出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思想。通过三代领导集体对中国文化建设思想的阐述,不仅使我们明确了文化建设的意义,同时也明确了先进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论述了科技革命对社会主义思想认识三次飞跃的影响。认为18世纪后半叶在欧洲掀起的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近代第一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19世纪70年代以电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社会主义由理想到现实的飞跃;20世纪40年代以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则促进了社会主义由清一色的一种模式、一个中心的发展道路向多样化、各具特色的民族化发展道路的飞跃。  相似文献   

10.
魏晋风度具有多层面性。一是世俗层面,名士们在日常生活中体现了魏晋风度;二是化层面,魏晋风度具有浓厚的化内涵;三是思想层面,玄学的兴起使魏晋风度具有深刺的哲学内涵。三的融合贯注,形成了卓尔不凡的魏晋风度。  相似文献   

11.
二战与石油     
石油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与国家的安全和经济的繁荣紧密地联系在一起。100多年来世界各地发生的多次战争与军事冲突的背后都有石油问题。二战的爆发更是与石油难分难解。进入新世纪,我们应对争夺石油的“战争”新形式保持足够的警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总结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特别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角度,阐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在20世纪中的重要历史地位和对和平时代来临的积极作用。人类应当谋求世界永久和平、防止战争悲剧重演;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制止战争的重要力量,中国应面向和平与发展振兴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13.
欧洲各国在战后都受到了移民潮的影响和冲击。出于各自的历史传统、政治文化、建国过程以及对国家的理解差异,欧洲各国对于如何促进移民融入采取了不同的理念、政策手段和具体措施。笔者通过对德、法、英、荷等若干欧洲国家移民融入政策的比较研究,深入分析了几种典型的融入政策模式的特点、异同之处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陈独秀产生了重要影响,使陈独秀从崇拜欧洲文明到逐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开始走上反帝反封建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What happened to the inequality of real income and wealth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Just as the usual Industrial Revolution era (1750-1850) has been revised by historians of economic growth, so too the articles in this issue follow the lead of Van Zanden (1995) in opening up a new inequality history for earlier eras and other continents. Three of them offer new evidence on European wealth and income inequality movements in pre-industrial and industrial epochs. The fourth offers a new perspective on Latin American experience since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reporting a twentieth-century experience quite unlike the Great Leveling that Kuznets and others saw in Europe and the USA from World War 1 to the 1970s.  相似文献   

16.
近代早期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代早期,随着美洲金银的发现和澳门对外贸易的发展,大量的白银流入中国,这些白银对16、17世纪的中国产生了多方面的积极影响,如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赋税制度进一步变革,货币制度和国家政权更加稳定。到18世纪,白银的流入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通货膨胀的产生。到19世纪时,中国对其他国家持续几个世纪的贸易顺差,使西欧国家极力寻找能卖给中国的商品,最终它们找到了鸦片,并通过鸦片战争等一系列战争和不平等条约改变了对中国的逆差,也逐渐把中国带入了屈辱的近现代。  相似文献   

17.
二战结束后,发展的理论经历了从经济发展观到可持续性发展观的演变,官方发展援助的实践则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这种演变,本文力图通过对发展理论及官方发展援助实践动态演变的阐述来揭示发展的理论与发展实践之间的关系,即发展理论如何影响官方发展援助,人们如何通过对官方发展援助实际效果的观察来反思当时的发展理论,并对其进行修正和调整,在这种指导、实践、修正、反思的过程中发展理论和发展援助实践不断趋于成熟与完善。  相似文献   

18.
战后,日本的经济从开始复苏一直到以后的经济高速增长期,日本经济体制在其运作过程中既发挥出了正面效益,同时也暴露出了负面效应。进入 20世纪 90年代,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格局的进一步发展和日本国内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日本经济体制中的负面效应越来越突出地表现出来。本文探讨了战后日本逐步采用以至最后形成的日本经济体制的特征,并试图揭示这种经济体制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中所起的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以及 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体制暴露出的问题和原因。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paper, we examine the large shocks due to major economic or financial events that affected U.S. macroeconomic time series on the period 1860–1988, using outlier methodology. We show that most of these shocks have a temporary effect, showing that the U.S. macroeconomic time series experienced only few large permanent shifts in the long term. Most of these large shocks can be explained by major recessions and World War II as well as by monetary policy for the interest rate data. We also find that some economic events seem to have the same effect (immediate, transitory or permanent) on a number of macroeconomic series. Finally, we show that most macroeconomic time series do not seem inconsistent with a stochastic trend once we adjusted the data for these shocks.  相似文献   

20.
A consideration of TFP growth in the United States during the golden age (1948–1973) raises two related questions: on the one hand why was it so strong and on the other hand, why were TFP growth rates lower than they were during the Depression years (1929–1941)? A continuing downward trend in TFP growth within manufacturing, and its declining share after World War II, provide answers to the latter question. A persisting productivity windfall associated with the build out of the surface road infrastructure helps answer the former question. By adopting a longer historical perspective, we can move beyond understanding the golden age sui generis, and begin to see it instead as a period reflecting the persistence of trends and developments whose origins are to be found prior to the Second World Wa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