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刘勇  刘津  许云 《企业活力》2014,(3):154-160
2012年我国区域城镇化提升格局呈现出与经济水平顺向发展态势,区域城镇化水平差距拉大,区域城镇化质量明显恶化;区域城镇化水平继续呈"东西部高、大中部低"态势,变化是东部与平均之比略降、中部略升、西部未变;区域城镇化与工业化关系基本协调,两者之比依然是"东西部高、中部低",变化是都有所扩大,东部幅度最大。在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区域城镇化进程将启稳回升,各地区城镇化提升幅度将超过上年;区域城镇化水平将继续保持协调收敛态势;城镇化和工业化协调性将继续改善。最后,提出了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几条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正>今后,我国将从三大优势区域、中心城市和产业集群三个层面上推动高技术产业的集聚式发展。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三个层面的区域发展思路成为了规划中的突出亮点。据了解,这是我国第一次明确提出高技术产业的区域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3.
区域划分可以分为一级区域与次级区域,区域发展差距相应地也可以分为一级区域发展差距与次级区域发展差距。长期以来,我国重视一级区域发展差距的调控,推出了诸多战略,积累了丰富经验。而对次级区域发展差距则相对重视不足。在引入次级区域及其发展差距概念的情况下,为了在整体上提高调控效果,实现各级区域的协调发展,就必须构建一级与次级衔接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包括缩小区域划分尺度和政策单元,尽可能细化调控对象和范围;明确调控责任主体,构建分级调控体系;次级区域发展差距的调控,可以借鉴一级区域发展差距的调控经验与方式;按照产业转移规律,推动产业在空间转移等。  相似文献   

4.
创新能力显著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进而影响地区经济的长远发展,中部地区作为我国能源原材料基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是国家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基于知识创新能力、企业创新能力、区域创新环境、区域创新绩效4个方面,采用多层次因子分析法对我国中部六省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横向及纵向对比分析。发现我国中部地区区域创新能力整体仍然偏弱,且呈周期性波动;中部六省中,湖北省的区域创新能力最强,湖南次之,安徽、河南、江西、山西的区域创新能力相对较弱,但这四个省份创新能力均具有上升趋势,因此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中部各省还需发挥中部地区的比较优势,区域经济发展和创新能力提升形成良性的互动,应充分发挥中部地区大学、科研机构的作用,形成完善的创新机制,完善中部地区区域创新环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  相似文献   

5.
"九五"以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战略与政策举措,不断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着力推动"三大战略"实施,继续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大力实施脱贫攻坚,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进一步拓展重大平台建设,促进区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无论是区域发展还是区域政策设计,都存在着不少值得重视的问题,需要加以克服和解决。"十三五"时期,国家将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继续放在突出重要位置,继续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落实好已出台的政策和发展规划,并针对区域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区域政策制定实施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进一步完善相关思路和举措,推进"三大战略"实施取得新突破。  相似文献   

6.
我国经济的发展需要各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共同推动。长期以来,区域的发展以产业的发展为主线,政策的制定以及规划的形成都要围绕着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对于产业发展甚至区域经济增长的推动差异较大,产业结构不合现象依然严重。优化产业结构已然成为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十四五”时期我国区域协调与绿色融合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坚持区域协调和绿色发展理念,区域协调取得一定成果,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十四五”时期也将是我国实现区域协调和绿色发展的攻坚期。区域协调是绿色发展的前提,而绿色发展则是区域协调的高级形态。实现区域协调和绿色发展,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实施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需要,更是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要顺利实现区域协调和绿色融合发展,需要推动主体功能区发展,推动城市协调发展,实施绿色发展战略。重点是提升核心城市群人才集聚能力,破解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两难困境;把握全球化发展的新历史机遇,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完善产权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区域协调和绿色融合发展新路径。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是城市化问题的出现,城乡差距的不断增大,让统筹城乡发展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的必然选择。本文结合我国国情,分析了我国城乡发展面临的问题,介绍了统筹城乡发展助力区域经济的优势以及做法。  相似文献   

9.
区域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力布局的空间载体,在国民经济发展体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中央历来十分重视区域经济发展布局和区域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实施了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战略,构筑起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对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0.
刘洋 《宏观经济管理》2016,(4):37-39,43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从当前区域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出发,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必须主动适应新常态,准确把握新常态,积极引领新常态,推动形成有利于国民经济提质增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1.
刘峰 《大众标准化》2002,(3):34-35,39
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着三大战略任务:一是如何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逐步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促进各地区经济的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二是积极防范不合理重复建设,推动跨地区产业重组,实现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三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好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向新世纪,我国区域经济开发应选择什么样的战略模式,已被提上日程,这就涉及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定  相似文献   

12.
<正>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初步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在这些区域特色经济形成的过程中,由外来资本的进入而发展起来的嵌入型特色经济区域具有相当大的普遍性。弄清楚这类区域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思路,对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以区域经济为样本,以1978至2007年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为研究对象,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分析,从资本投入、技术进步角度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的有效途径,并对缩小区域差距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扩散和蔓延,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更趋严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当前,各地区应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坚定信心,不断完善区域政策,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全面扩大就业,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努力消除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全面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各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因此教育对于经济发展而言十分重要。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持,区域经济发展也为专业人才提供了成长的舞台。目前,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对财经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较高,各行业均需要有财务工作人员,因此,提高财经类专业人才的专业素养、技能水平是高职高专院校财经类专业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与此同时,还需要推动财经类专业人才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本文主要论述了高职高专财经类专业的现状以及该类专业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随着各大区域经济振兴规划的全面实施,确立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相对而言,区域经济理论的发展滞后于实践,高校《区域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亟待改革与优化.我国《区域经济学》本科教学中主要存在培养计划欠缺实践性、教师教学主动性缺乏、教材选用混乱、教学活动与研究脱节等问题.结合最新区域经济发展实践是提高高校《区域经济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即以案例为手段,丰富教学内容;以问题为导向,拓展学生思维;以教材为基础,规范理论体系;考核方式多样化,提高实践学习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7.
2020年,新冠疫情的暴发和美国对我国的全方位打压,使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恶化。推动区域经济合作是应对目前形势的可行性路径,其动力来自于我国经济发展和战略需要:我国经济增长得益于融入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推动区域经济合作,能减缓美国对我国经济贸易的压制效应;区域经济合作有助于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实现。目前,我国推动区域经济合作稳步向前,但仍受制于大国博弈等政治因素、合作机制重叠以及区域内民族主义情绪等问题。未来,我国应以构建命运共同体为远景目标,积极承担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的大国责任,深化人文交流和互联互通建设,发挥"一带一路"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平台作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为区域经济一体化赋予了新的内涵,我国不仅要推动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国际间的经济合作,而且面对我国国内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在国内各地区发展规划过程中也要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冯凤玲 《价值工程》2009,28(6):44-47
区域劳务合作中大量劳动力、科技人员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转移。对发达地区,这种劳动力生产要素的流入,缓解了劳动力供给不足的矛盾,对经济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对于欠发达地区,劳动力生产要素的流出,减少了就业竞争的压力,为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从区域经济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化、人口和就业压力等方面分析了区域劳务合作产生及发展趋势;从合作的经济效益、非经济效益、合作成本角度对合作效益进行了分析,认为区域劳务合作模式分为四种。最后提出了推进我国区域劳务合作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顾松年 《中外企业》2002,(2):156-159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推进我国包括国内不同地区的现代化建设事业,都必须考虑如何有效增强自己的综合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问题。对苏锡常来说,要在这个地区实现率先基本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就必须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新形势,坚持市场取向的深化改革,在城乡经济的协同转型中营造区域发展的领先新优势,促使区域现代化建设与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相互推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