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甲骨文“稻”字及商代的稻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商代农作物研究中,“稻”字歧义最多。本文认为甲骨文中的“”字即为 “稻”字。在文献记载里,稻的特征是亲水、水生,卜辞中的“”字似禾立于水中,十分形象。文章对卜辞里的种稻时间、收获季节、亲水程度、从水的“稻”与不从水的“黍”见于同版等情况进行了认真地讨论,并结合有关金文例证,证明“”字非旧释的“黍”字,而应为“稻”字无疑。从殷代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灌溉能力、植稻历史等方面来看,商代大量种稻是完全可能的。文章还对商代的稻作情况做了分析,指出稻在商代农作物中占有重要地位,种植地区主要是黄河中下游地区。  相似文献   

2.
有关甲骨文引用材料的两则辨误沈志忠(一)郭旭东先生的《甲骨文“稻”字及商代的稻作》(《中国农史》1996年第2期)一文对歧义颇多的“稻”字从甲骨文材料、文献记载等方面,结合殷代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等情况,将甲骨文旧释为“黍”字的“”字释为“稻”字。文...  相似文献   

3.
徐云峰 《中国农史》1992,(1):5-7,19
甲骨文“ ”,曾被隶定为“稻”字,音读亦如之,但持异议者仍有人在。字未论定,这就妨碍与此字关联数十条卜辞之利用。古人选此字本意为何?商末纣王“征人方”途中用此为地名可以窥知。此字地名乃商代林( )方,西周徐国之旧地,春秋时为句吴占领并以本族语译称“伊缓”,《谷梁传》作者又汉译曰“善稻”,泰时始名“盯眙”。从而确证骨文为稻称,字当隶作“ ”,音读如吕。盖因此篆下部 脊骨象形,本曰吕。  相似文献   

4.
关于甲骨文中商代农作物种类名称的考释,甲骨学界历来众说纷法,争执不一,尤其是对于“稷”字的考释,更是歧见叠出,莫衷一是。本文将甲骨文中有关“稷”字的材料重新作一爬梳整理,认为甲骨文“稷”字作等形,是紧紧抓住了稷穗攒聚下垂的特征,从而对过去学者多释为“”、“黍”等字的几种“稷”字异体作了辨正研究。  相似文献   

5.
古之粱秫即今之高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最早的文献记载中,就有高粱。其时,这个作物和黍、稷、粟、麦、稻……等其它作物一样,都是以单字或单名出现的。高粱单名粱,具有粘性的叫秫。其后,随着时代地区的不同,各种作物品种的增多,需要在单字或单名之上冠以一个形容词,以示区别,才出现了许多复字双名。以粱、秫言,先有青粱、黄粱,蜀黍、薥秫、稻黍等名,再由于方言,语音上的不同,又分别叫作(或被写作)秫黍、(黍舀)黍、秫秫、黍秫、陶秫、秫谷、秫子、秫稷、红秫、茭子、红茭草、芦穄、芦粟……等等。这些,都出现于公元三世纪以后的文献,主要是明、清两代我国北方诸省,如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河南等省、县的地方志书里。至于高粱这一名  相似文献   

6.
甲骨文字“■”(N),用来表示当时某一常见粮食作物名称。长期以来,对该字的考释,一直没有定论。从新见考古资料和古文献的记载来看,商代先民的首要主粮是稻米,以醴酒为代表的用糯(稬)米酿造的酒已经成为殷人居于首要地位的酒;从后商时代作为“酒稻”的“糯”常与作为普通稻的“稻”并举的现象可推知,商代也应多有“稻”“糯”并举之例;多方面的证据表明,甲骨文中与N对贞的文字确实是“稻”;再结合文字的用例、音韵、字形以及酿酒器的器形、作物的农时等,便可得出结论,常与“稻”对贞的甲骨文字N是“糯”,这种作物是能够生产出在古代技术条件下适宜酿造醴酒等糯米酒的特殊稻米。  相似文献   

7.
“禾”、“谷”、“稻”、“粟”探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古代的粮食作物文献中,使用很广,出现很多的是禾,谷,粟三字。这三个字既是专名,又常作总名用,而且作专名用时,同一字可指不同的作物,如不注意区别,容易引起误解。这不禁使人产生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的疑问,这是笔者写这篇探源的原因。一、禾、谷、粟的专名用法禾。禾是中国禾谷类作物第一个创造的字。甲骨文的(?)是一株粟的全貌,包括穗,叶,茎,根四部分,是典型的象形字。以后,即以禾为偏旁,衍生出早期的穀、秫、秫、黍、(?)(即穗)等形声、会意字。  相似文献   

8.
甲骨文中有两个字,一是从米从覃的“■”,一是从禾从水的“■”。先前唐兰等文字学家以为从米从覃的“■”是“稻”;晚近则有不少学者提出从水从禾的“■”是“稻”。苏成爱从商代先民主粮,饮醴风尚,后世用语习惯,并结合文字的用例、音韵、字形,酒器器形、作物农时等方面加以论证,得出常与“■”对贞的“■”是“糯”的结论。本文对苏文证据一一加以检讨,认为这些证据大多较难成立,甲骨文中“糯”字存在的可能性很小。  相似文献   

9.
河泊所遗址位于滇池东南岸,是一处重要的石寨山文化聚落遗址。2014年,考古人员对此进行了系统的采样和浮选工作。浮选发现了小麦、稻、粟、黍、大豆等炭化谷物和大量的稻基盘,以及丰富的杂草种子。在炭化谷物中,稻、小麦和粟的数量百分比和出土概率较高,应当是主要的农作物种类。黍、大豆和赤豆的数量百分比及出土概率较低,是辅助性的农作物种类。基于农作物加工废弃物及杂草种子的分析,我们认为河泊所遗址的稻为本地种植。此外,结合光坟头和学山遗址发现的植物遗存来看,石寨山文化时期滇池地区已开始了小麦、稻、粟、黍、大豆及大麦等多种农作物的种植,云南地区主要的作物结构在此时期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10.
甲骨文"虹"象双首蛇拱躯之形。从各种史料判断,"虹"在殷墟卜辞中疑为雌雄肥遗合体拱躯之形。虹是殷人农业生产中的旱神,受到古人的普遍重视。  相似文献   

11.
试论商王朝的穀物征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骨文自从1898年问世以来,迄今已有80余年。在这将近一个世纪的历史时期内,史学界借重甲骨文这一珍贵史料,对殷商时代的社会诸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获得的成就是空前的。然而,诚如广大学者所共同感觉到的,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就是“农产品的贡纳不见于卜辞中”。从理  相似文献   

12.
<正>殷商以黍酿酒,贵黍贱稷;周人供奉社稷,以农为本;唐人始吃烤饼,宋人始煮面粥;古人攻打邻国会挑选粮食成熟时,兵败城下也有可能是因为多种了冬小麦;玉米最初引进中国特别矜贵,只用于喂食孩童;明朝时期交趾的薯种严禁外传,曾有守关将士为此投水自杀……从甲骨文中记载的"五谷"雏形到后世所谓的三大主粮,沧海桑田中,地头上的这些作物兴盛交替,既关系着国之命脉,又与老百姓的生  相似文献   

13.
一研究先秦农业,可征之文献甚微,故多倚重考古资料。殷人农业能粗描基本轮廓,得力于甲骨卜辞之释读。同样,周人所铸葬器,多与祀典、锡命、征伐、契约有关,可直接反映土地交换、封疆划分、经济诉讼等,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就文字渊源而言,金文乃甲骨文之赓续。郭宝钧先生说:“继晚殷甲骨文期后,考西周三  相似文献   

14.
《粮食问题研究》2005,(4):56-56
《黄帝内经》中认为五谷即“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而在《孟子腾文公》中称五谷为“稻、黍、稷、麦、菽,”在佛教祭祀时又称五谷为“大麦、小麦、稻、小豆、胡麻”,再而后便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谷类有33种,豆类有14种,总共47种之多。现在通常说的五谷杂粮,是指稻谷、麦子、高梁、大豆、玉米,而习惯地将米和面粉以外的粮食称作杂粮,所以五谷杂粮也泛指各式各样能当粮食的作物。有人认为白米的价值较低,却是五谷杂粮的代表,所以五谷杂粮并不怎么有营养。其实不然,在五谷杂粮中有的营养价值比白米高出17倍,而有的热量甚至比白…  相似文献   

15.
甲骨文中有"二月父■"一语,以往"■"字不识,影响了对该刻辞的理解。其实,"父■"即"斧枲",有以斧收割雄麻之义。大麻是商代重要的农作物之一,与收割粟、麦、稻等农作物所使用的镰刀等工具不同,收割大麻需用斧。殷历"二月"即夏历六月,此时收割雄麻合于传统农时。通过对"二月斧枲"一语的考释,使我们得以了解殷商时期大麻栽培技术、农时和月令等方面的情况。  相似文献   

16.
尚村遗址位于河南省新乡市,是豫北一处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址。2018年在尚村遗址的发掘过程中,我们采用针对性采样法在遗址发掘区采集土样11份,并进行了浮选。浮选获得了丰富的炭化植物遗存,包括粟、黍和大麦三种农作物,以及其他6种杂草类和一些果壳类等非农作物植物遗存。浮选结果显示,粟的绝对数量和出土概率最高,黍次之,未见水稻、大豆,说明以尚村遗址为代表的豫北地区龙山时期的农业结构应该是以粟黍为主的北方旱作农业。此外,尚村遗址发现葡萄和一些碎果壳,说明当时人类还从事植物采集活动,这可能是一种辅助类农业生产活动。通过与中原地区其他遗址浮选结果进行对比,得出中原地区龙山文化时期豫北地区以种植粟和黍两种旱地作物为主,豫西南地区以种植水稻为主,豫中地区为稻旱混作的特点。本次植物遗存的研究为探讨豫北地区农业结构特点提供了新的思考,加强了我们对中原地区龙山文化时期农业生产的区域性认识。  相似文献   

17.
汪沟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荥阳城区北2公里汪沟村南濒临索河支流故道的岗地上,是豫中地区仰韶文化晚期一处高等级的中心性聚落遗址。在2014-2016年三个季度的发掘中我们系统采集了浮选土样,浮选结果显示:汪沟遗址的农作物有粟、黍、稻和大豆,粟的绝对数量和出土概率都很高,以粟黍为代表的旱作农业是汪沟遗址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稻作农业所占比重很小,大豆种植也较少。国电荥阳电厂热源入郑管网工程发掘区植物遗存出土密度较高,可能是遗址的居住区,遗址靠近壕沟的区域植物遗存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一个农业古国。稻作生产由于具有投资省、工量低、经济效益高,在农业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据考查,它至少有六千多年的历史。原始采集经济时期,人类就把野生稻列为采集食源的主要对象。进入农业经济以后,劳动人民驯化栽培,逐步摸索出耕作经验,并扩大了耕作面积。这样,稻作生产便发展起来。但是,由于稻原产我国南方,喜温湿,在水利和其他条件不能满足时,发展稻作生产就有困难。殷商时代,“禾、稷、黍、麦、稻”,稻处五谷之末,唐中叶以后,稻作才开始向前发展,宋代则是稻作生产勃兴的阶段。我们今天采用的一套稻耕技术,基本上都是宋代稻耕技术的继承和发展。江南水乡是当时稻作发展的中心,江南稻作生产的发展,改变了国内南北经济重心。两  相似文献   

19.
2014年秋季对丁公遗址的发掘过程中,系统采集了植物考古研究样品。文章报道龙山文化时期灰坑、地层等遗迹单位浮选到的炭化种子果实情况。植物组合包括农作物和非农作物,农作物包括粟、黍、稻、小麦和大豆,其中以粟、黍为代表的旱作农业为主,稻作农业占有相当比重,小麦比较少。非农作物类植物遗存数量比较多,包括农田杂草和野生植物。炭化植物遗存为了解丁公遗址龙山时期聚落的植物利用、生计模式、农业生产和环境等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20.
“五谷”之说我国的粮食,古代有“五谷”之说。“五谷”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微子》,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这句话是记叙一位肩负耕田农具的老者回答孔丘*孔子*弟子子路的问话时所说的/五谷一究竟是指那五种粮食呢?历史上的说法并不?致?一种说法是指蚕、稷、寂、麦、稻,见于古书*周礼.职方氏*.?另一种说法是指麻、黍、稷、麦、豆,见于古书*淮南子\古人把大麻子当食物*所以麻归并于粮食类?战国时代的名著言口氏春秋》里的《审时*篇,提到栽种禾、黍、稻、麻、寂、麦八八种粮食。后来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