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民间借贷的形式与特点 1.自由借贷。 这是农村民间借贷的主要形式。它指的是农户与农户、农户与企事业单位或农户与城镇居民户之间直接发生的无息或有息借贷活动。按照偿还的价值的不同,自由借贷可分为有偿无息借贷、有偿低息借贷和有偿高息借贷。若按照偿还的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借货币还货币、借货  相似文献   

2.
民间借贷是群众相互之间进行资金余缺调剂的一种特殊信用形式。正常的民间借贷,借贷双方都是农民或城镇居民,是个人之间的货币拆借,具有直接融资的性质。 不可否认,民间借贷形式灵活,手续简便,能及时调剂资金,增加资金的使用效益,作为银行信用的必要补充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银行、信  相似文献   

3.
编辑同志:近年来,在部分农村地区,民间借贷活跃,高利借贷现象突出,甚至出现了专门从事高利借贷活动的“掮客”,他们不是利用自己的自有资金进行民间个人借贷,而是通过三种方式获取资金:一是非法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二是非法集资;三是巧立名目从银行获得贷款。前两种是惯用的手法,随着国家对金融“三乱”治理整顿力度的加大和人民银行金融监管工作的加强,这两种现象已基本消灭。令人担心的是第三种情况,即利用银行贷款来进行高利贷活动。有的是个人利用抵押担保等形式,从银行或信用社办理到各种形式的贷款,他们不是按借款…  相似文献   

4.
民间借贷可分为两部分:无息借贷和有息借贷。本文研究有息借贷。有息借贷往往利息较高,我们称它为高利借贷。 1.现阶段农村高利借贷存在的原因高利借贷作为资金借贷的运动形式,其存在所依附的条件是。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发展,货币各种职能的存在。解放以来,我国农村高利借贷活动一直存在,并作为农村资金调剂与再分配的形式发挥作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农村商品经济得以迅猛发展,致使农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资金需求旺盛的情况下,民间借贷作为一种直接的、灵活的、自由的融资形式,从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生产、生活的资金需要,缓解了农村信用社资金供应不足的局面,但因利率高低不定、资金分散、投向盲目、信用度低而诱发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特别是对农村信用社的正常经营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一、民间借贷对信用社的影响 增加了信用社组织资金的难度。在民间借贷较为活跃的农村地区,闲置资金通过民间借贷直  相似文献   

6.
民间借贷是近几年来在农村自由形成的一种资金融通形式。它对缓解农村资金需求,增加农业投入,促进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发展,提高经济效益,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它也有一些消极因素,产生了某些不良后果。笔者经过长期深入调查分析,对民间借贷的形成与发展及其利弊和国家应进行的调控,作一探讨。 一、民间借贷的形成与发展 吉林省梨树县民间借贷是在农村亲属、朋友、邻居之间进行临时性小金额相互串换余缺基础上出现的。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以户为生产经营单位的形成,有些农户因生产投入和生活消费资金短缺,  相似文献   

7.
农村民间借贷主要是指乡村私人之间以收取利息为条件和目的借贷行为,是民间信用的一种重要形式。农村民间借贷区别于正常借贷的显著特点是:借贷双方均以私人名义进行借贷,无金融组织参加;借贷的发生多为临时的,没有确定的时间和地点;借贷数量的多少、期限的长短、利率的高低全赁由借贷双方口头或以契约的形式协定。由于其方式灵活,手续简单,近年有很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李炎媛 《农业经济》2018,(3):102-104
民间借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融资难的问题,同时也是农村居民拆借和应急的主要形式,与正规金融机构借贷相比,民间借贷具有手续简便、灵活等特点,但同时也蕴藏着诸多社会风险。为此,完善民间借贷的法律规制尤为重要,针对当前农村地区民间借贷面临的风险因素,应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地区民间借贷法律体系,在立法层面进一步明确民间借贷的法律地位,明确民间借贷的监管主体和监管范围,创新民间借贷法律规制路径,减少农村地区民间借贷纠纷发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正甄别民间借贷、防控信贷风险的关键,在于银行自身的规范性管理,以及从业人员素质的提升。如何提高基层行信贷人员对民间借贷的识别能力,有效防控民间借贷风险,是当前信贷管理工作不可回避的问题。笔者通过对农发行系统某行5年来清收、处置16家不良贷款客户的风险案例分析,就如何甄别民间借贷、防控信贷风险提出建议。一、民间借贷的特点及主要形式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  相似文献   

10.
农村金融供给侧存在数量不足的问题,农村民间借贷作为非正规金融手段,弥补了正规金融的数量缺失。虽然农村的民间借贷缓解了我国正规金融组织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供给不足,但民间借贷也有其自身的问题,引发一系列纠纷。由借贷主体、形式、内容方面的问题引发的纠纷是农村民间借贷纠纷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随着民间借贷市场的日趋活跃和对金融业的影响日渐加深,为及时把握民间借贷发展动态,防范和化解民间借贷风险,对河北省民间借贷情况进行调研。本文从省内民间借贷活动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建立民间借贷法律的建议等方面进行分析,以便使民间借贷更好地发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对民间借贷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农村金融资金的一个重要来源,民间借贷制度变革的滞后已影响到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本文从民间借贷现状入手,介绍其定义,形式与特点,以证明它对于我国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重要性.进而讨论形成目前局势的原因,以便找到问题症结.最后从国家普查、国有银行"回乡",依法规范民间借贷三个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农村民间借贷是农村资金流通的途径,已成为农村民间金融的重要形式。但由于缺乏规范和监督,农村民间借贷存在诸多问题,需要采取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4.
借助问卷调查的形式,以户为单位获取数据资料,并从规模、来源、用途、利率、方式和偿还情况6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发现了铁岭地区农村民间借贷的现状中存在的自身风险性、监管体制缺失等问题,希望能在改进民间借贷现状问题上略发挥一些效用。  相似文献   

15.
农村金融发展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虽然经过多次改革,但市场效果差强人意。农村正规金融组织收缩农村阵地,留下的农村正规金融组织还存在着资金供给政策的“抑农”倾向。我国农户从银行和信用社等正规金融机构借人资金仅为借款总额的13.94%,从私人或其他非金融机构借人资金高达借款总额的86.06%,大部分资金借贷是在农村内部解决的(何广文,1999)。这些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组织形式包括自由借贷、银背和私人钱庄、合会、典当业信用、民间集资、民间贴现和其他民间借贷组织(如股份基金会等),而目前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又受到中央政府的种种限制。为进一步探讨农村金融的发展问题,我们需要对农村借贷制度有一个深入认识。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户民间借贷规模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呈现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并存的二重结构特征。农户民间借贷是农村非正规金融主要组成部分,因此,考察农户民间借贷规模、特征、演变趋势,对于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农户民间借贷规模实证研究,笔认为,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必须全面放开农户民间借贷市场,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合作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加强正规和非正规金融的联合。  相似文献   

17.
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民间借贷行为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问题,中小企业普遍面临融资困境。本文应用信息经济学分析方法,探索银行、民间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在借贷中的博弈过程,得出民间借贷是三方博弈的结果,解析了目前民间借贷中出现的高利贷现象,提出对民间借贷进行适当疏导,监控金融风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普遍实行了以家庭经营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由于农村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从而对货币流通的客观要求也相应扩大,因此,在农村货币流通日益发达的环境中,客观要求金融制度和信用机制相应的发育和健全。特别是党的十三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以后,人们的思想更加解放,农村商品经济更加活跃。在这种新的情况下,民间自由借贷也随着党的经济政策的落实,开始活跃起来。当前,农村民间自由借贷的特点是:(1)发展速度快,据铁岭市昌图县金家镇120户农民的调查,发生自由借贷行为的户数,由1984年的52户增加到1986年的74户、1986年比1984年增加了42.3%;1984年全年发生自由借贷行为288笔,金额共12,240元,而1987年上半年就发生了387笔,金额达28,026元。(2)借贷活动区域广。农村民间自由借贷没有条规所限,借贷双方可根据自己的意愿任选对象,而且部分贷款农民怕露富,往往有意把闲置的货  相似文献   

19.
民间借贷是借贷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尤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民间借贷呈上升趋势.为维护债权人利益,以防借贷纠纷的发生,在借贷款项时要把好"三关":  相似文献   

20.
对农村民间借贷现状的思考邹维荣,张胜利近些年来,随着农村改革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民间借贷亦作为一种直接的融资形式,在广大农村应运而生.且越来越呈盛行趋势。民间借贷对发展农村经济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产生了一些负效应。一、民间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