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正>400年前的16世纪末、17世纪初晚明万历年间(1573—1619),宁波四位同时代的名人屠隆、屠本畯、闻龙、罗廪,分别刊出茶书《考槃余事·茶说》、《茗笈》、《茶笺》、《茶解》,成为中国茶文化的一道独特风景。  相似文献   

2.
《宁波通讯》2013,(8):2+1
鄞州区横溪镇位于鄞州区南翼,镶嵌于鄞东平原与金峨山麓之间,属山区半山区,据《鄞县通志》记载:固有溪横亘镇上,故得其名。镇域东邻东钱湖旅游度假区,南毗奉化市,西接姜山镇,北枕云龙镇,曾是鄞州的五大建制镇之一。有"鄞南福地,灵秀横溪"之美誉,距宁波市区22公里。面积92平方公里,由15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个社区组建而成。全镇在册人口27860队,外来人口17869人。镇域交通  相似文献   

3.
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明、清两代由于其由古代向近代转型中的承上启下地位 ,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 ,其中明清经济史的研究 ,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内史学研究的一个重点。近期由台湾稻乡出版社出版的李龙潜教授著《明清经济探微初编》(以下简称《初编》)一书 ,汇集了作者数十年辛勤耕耘的成果 ,值得学界关注。《初编》一书凡 1 5篇 ,将李龙潜先生上世纪 50年代中期以来不同时期撰写的主要论文修订后汇编成册。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 ,即 :(一 )明清土地问题 (第二、三、十一、十二篇 ) ;(二 )明清工商业及贸易发展问题 (第四、五、六、七、八…  相似文献   

4.
《宁波通讯》2013,(10):62-65
甬江防洪工程甬江防洪工程是建设防洪防潮治涝综合体系的关键工程,项目已列入《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和综合治理总体规划》。工程共需整治河道85km,修建堤防168km。项目实施后,甬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堤防将达到20~100年一遇防洪标准,基本形成沿江鄞东南、鄞西、江北平原和奉化江口平原、余姚丈陆平原的防洪达标,有效保护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的鄞州、江北、奉化市和余姚等地。"十二五"期间,将  相似文献   

5.
高桥传奇     
包丹虹 《宁波通讯》2011,(18):40-41
人们常常热衷于出远门去观光揽胜,其实,有不少风景就在身边,比如鄞西的高桥。  相似文献   

6.
<正>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十一月,安徽学政朱筠奏报《永乐大典》辑佚。乾隆诏令将所辑佚书与"各省所采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诸书"汇编,名曰《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巨的一部官修书,也是中国古代最巨的一部丛书。在这一隆重的具有奠基意味的史学活动中,由一班学识深厚的泰斗式人物作为骨干纂修人员。其中,有一位余姚人,他就是一代史学宗师、时任《四  相似文献   

7.
郑传杰 《宁波通讯》2012,(10):49-49
东海毕,鄞地一。先民生息,芦桥家存遗址;越人耕织,《绝越书》留痕迹。泰朝立,鄞县置。治五迁而进居新城.时四变而出列都市。 岁月流水长,文明逐浪高。“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相似文献   

8.
《三字经》,薄薄的一本,看似平常,可它在我国的传统蒙学读物中,却占得几个“中国之最”呢。 其一,它是我国“最小”的“经”书。 “经”字,本是织物的直线(其横线称“纬”)。经线在织的过程中,十分重要。“经正而后纬成。”没有它,纬线便无可依托、无法交织,织物也就永无可成之望了。加以引申,“经”字开始以“经”称各种经典著作;西汉之后,儒学崇奉者,专以称儒家经典,如《道德经》(即《老子》)、《南华经》(即《庄子》)、《大藏经》等;再后来,专讲某事或技芤之书,亦称为“经”了。如《本草经》《茶经》、《牛马经》、《庄稼经》等等。  相似文献   

9.
<正>走马塘之名称始于唐。据旧志载,唐时,"两浙兵马钤辖张仁皓骑从往来于此,故名之。"当时,塘外就是流向宁波城外的奉化江,塘内就是水丰田肥古村落。据《陈氏宗谱》载,北宋开宝四年(971),姑苏陈矜中进士,后勤政爱民。后其子陈轩任明州录事,为父守孝而迁居茅山之阳走马塘,此后陈氏子孙繁衍,耕读传家,渐成鄞南望族。据《宗谱》记载,自北宋至明清,陈氏族内中进士76名,任职地方官吏161人。宋徽宗敕封走马塘为"忠孝里",走马塘在鄞南平原上堪称一颗璀璨的明珠。  相似文献   

10.
宁波走书     
万鲁宁 《宁波通讯》2014,(18):60-61
<正>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鄞江历史的见证和鄞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鄞江人民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领域和文化意识。目前,鄞江镇有国家级非遗1项,省级非遗1项,市级非遗2项,区级非遗1项。宁波走书是流行于鄞江镇,深受当地人喜爱的一大曲艺曲种。别名"莲花文书"、"犁铧文书"。它乡土气息浓郁,用方言演唱,内容贴近生活,词句通俗易懂,曲调丰富多彩,伴奏独具特色,演唱条件简单,便于深入农村、山区,因此足迹遍及四明大地,并影响广泛,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宁波走书自同治、光绪年间诞生,至今已有一百四五十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它历经沧桑,几度兴衰起伏。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地  相似文献   

11.
<正>在老宁波人的记忆中,宁波有一东一西两座千年古桥,东边为江东的张斌桥,西边为鄞州的鄞江廊桥。张斌桥始建于900多年前的北宋,于上世纪80年代末被拆除;鄞江廊桥始建于1000多年前的唐代,于上世纪70年代末被拆除。3月29日上午,重建后的两座古桥同日落成,重现人们视野之中。3月29日上午,浙东名桥——张斌桥在阔别26年后,在鄞州区下应街道西江古村迁建落成。  相似文献   

12.
手工打铁     
万鲁宁 《宁波通讯》2014,(18):62-63
<正>鄞江镇位于浙东四明山麓,鄞州区西南部,地处鄞西山区与鄞西平原交汇处。境内鄞江、南塘河贯其中。古时,以采石业为主要手工业。以梅园石最为著名,小溪石亦盛产于斯地,应用广泛,颇具盛名。今有南宕北宕、下江宕、华兴宕等采石场遗址。采石业需要的工具如铁锤、铁釺、铁条、铁锥、裁(音)子、黄裁等采石工具,势必要有打铁匠来制造和加工,且人们日常的生活生产工具都用铁器制作,故自宋代始,打铁铺遍布鄞地集镇。鄞江旧时著名的有长生铁铺。打铁业成为人们生活生产不可缺少的一种手工作坊。所谓"打铁",指的是熟铁锻打技艺。  相似文献   

13.
<正>很多人都问宁波的城楼鼓楼为什么在城市中心?其实,原因并不复杂,鼓楼的基础是唐长庆元年(821)所建的子城南城门。明州先立州治于小溪(今鄞江),后迁至三江口,子城即当年所建的地域政治中心。根据考证,子城为长方形,南北长约350米,东西宽约400米。1997年,宁波在鼓楼商业步行街地块第一次对子城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发现唐代子城西城墙、府西护城河、府第基址和砖砌道路等重要遗迹,印证了宝庆《四明志》载:"城四周围四百二十丈,环以水。"2011年,宁波文保部门在位于子城遗址东南部的原市公安局地块进行考古发掘时,还发现了在建城前即汉晋地  相似文献   

14.
《宁波通讯》2013,(10):98-99
灵桥俗称老江桥,横跨宁波三江口南侧的奉化江,连接城内与江东,是宁波历史上最早有记载的大型桥梁,其历史与宁波城一样悠久。公元821年,宁波城从鄞西的鄞江桥搬到三江口。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三江口出现了第一座桥梁。明州刺史应彪在东渡门外奉化江口架设"东津浮桥"(后移置今灵桥址)。当时的"东津浮桥"是用16只船排成一列,上铺6尺宽木板,以篾索维系两端而成,桥长55丈,据说通桥当时天空出现彩虹,即立桥名为"灵现桥,"这就是最早的灵桥。原本此地风  相似文献   

15.
<正>东晋大将刘裕选择鄞西最大的浃口为鄞西中心雄硕的四明山,从西南腾挪跌宕而来,在宁波平原西面嘎然驻步,一垄垄条贯的山瘠如苍青色的长龙匍匐大地。在几大长龙之间,间隔着幽深峭拔的山谷,无数溪流从碧绿的龙身潺潺而下,汇集谷底,然后形成山流奔泄而出。从余姚鹿亭、鄞州章水下来的樟溪,绵延数十公里,是其中最为幽长与宽阔的溪流之一。在清源山与锡山之间,山谷形成了一个浃口,山溪轰然推开山门,进入豁然开朗的万畴平原,最后蜿蜒汇入奉化江。从这个浃口到奉化江的一段光溪便  相似文献   

16.
《宁波通讯》2023,(15):51-52
<正>近年来,鄞州区持续创建“鄞领享学”“鄞领强基”“鄞领服务直通车”“鄞领氧心营”等机关党建特色品牌,不断引领推动机关党建高质量发展。2023年,在整合现有机关党建品牌的基础上,鄞州区迭代推出“鄞领力”机关党建总品牌,引领带动全区区级机关党建工作整体跃迁提升。“鄞领”谐音“引领”,“力”意指“力量”,“鄞领力”寓意鄞州区机关党建始终坚持“走在前、作表率”,做到以“领航进位、赋能聚力”为主线,持续强化一心向党“磁场效应”、以小带大“杠杆效应”、党业融合“共振效应”,  相似文献   

17.
陆莹 《宁波通讯》2014,(18):76-79
<正>当前,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中,保护古镇、开发古镇、传承文化,发展旅游产业,越来越被各地所重视。今年5月份,市政府专门召开了协调会议,作出了保护鄞江古镇的决定,并提出了风情古镇、山水小城的总概念。在保护开发鄞江古镇缓缓拉开序幕之际,鄞州区委区政府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来把脉古镇,通过策划、规划,再到保护建设,探讨小镇的保护与开发的定位、资源的整合、产业发展的方向、开发的秩序、以及保护开发的模式等等,为打造"鄞江新城"出谋划策。浙江省旅游科学研究院院长娄庆典认为,鄞江的资源丰富品质高,要从大视角看鄞江旅游的整体发展,不要局限鄞江  相似文献   

18.
《宁波通讯》2013,(8):F0002-F0002,1
鄞州区横溪镇位于鄞州区南翼,镶嵌于鄞东平原与金峨山麓之间属山区半山区,据《鄞县通志》记载:因有溪横亘镇上,故得其名。  相似文献   

19.
江河水 《宁波通讯》2014,(18):50-55
<正>桥应该是江南水乡最有特色的代表性景物。鄞江的桥颇具江南水乡的桥梁特色,样式繁多,有单孔石拱桥如光溪桥、蜈蚣桥,有三孔石平桥如六贵桥,还有屋盖式风雨廊桥如悬慈桥以及亭阁式的梅园大桥等。如果你到过鄞江,便知道这里该就是元人马致远笔下的"小桥流水人家"吧。在这各式桥梁中最有名的当是位于它山堰下游约一华里处的鄞江桥,曾被冠以"廊桥圆梦"。鄞江桥传承了古镇的历史文脉,与四乡百姓的烟火生活息息相关。鄞江之上的鄞江桥,据考证始建于宋。当时称为"大德桥",又称"大德公桥"。宋代此桥,非常简易,只是以木桩为桥脚,上铺竹条编织物的竹木桥。鄞江上的这座简易竹木桥,虽时遭洪水冲击而毁坏,但因简单,所以修复也较为容易。  相似文献   

20.
<正>鄞江即小溪,隋唐跃为浙东政治中心尽管宁波平原在秦代设县时,已有三个县域,即鄞、鄮、句章,会稽郡共十五个县,无疑这是设置最密集的区域之一。但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宁波却一直属于越文化之下,宁波表现出文化的区域特点,是在鄞西平原成熟之后。由此,鄞江镇不仅是甬上文化初成的见证者,也是甬上文化最原初的铸造者之一。在鄞江,沉淀着宁波从越文化脱壳而飞的一段辉煌史。隆安五年(401),刘裕撤退到现在的鄞江镇,修筑句章新城,称小溪镇,始为县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