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樊畅 《魅力中国》2013,(25):40-40
钓鱼岛是影响中日关系的主要问题,特别是在安倍政府上台后,钓鱼岛问题一再升温,错综复杂的中日关系今后将如何发展,成为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的一大问题。  相似文献   

2.
安倍当然希望缓和僵局以利于东亚经济合作,但未必从‘固有领土’立场妥协回到‘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邦交正常化共识,所以持续紧张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日本大选落下帷幕,自民党大胜。2012年12月26日,总裁安倍晋三成功出任新首相。据17日总务省发布的众院选举信息显示,本次投票率为日本二战以来的新低。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副教授刘建平告诉本刊记者:从民意调查来看,选民并不支持自民党,只是因为已经不能接受民主党继续执政,才投票给自民党。  相似文献   

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统治者迫随美国执行反华政策,中日两国人民对此都深感不安。为了改变这种情况,两国许多有识之士,不畏艰险积极奔走。其中日本已故前首相、自民党顾问石桥湛山就是其中值得纪念和缅怀的一位。  相似文献   

4.
文化、知觉与中日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什么日本在战后近 6 0年的时间里依然没有对以前的历史进行深刻的反思 ?为什么中日之间尤其在民间会出现一些激烈话语乃至冲突 ?决策者和国民对两国关系的认知程度应该是我们不能忽视的因素。国际政治心理学认为 ,知觉性因素是影响国与国关系的一个重要微观条件 ,尤其是不同文化、社会背景的国民和决策者的认知差异更会损害国家之间的关系并引起冲突。正确认识和理解引起中日之间出现的若干矛盾和冲突的知觉性因素 ,对塑造面向 2 1世纪的良好的互动合作的中日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世界经济重心的东移以及太平洋世纪的到来,东北亚地区将成为各世界大国全球战略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国和日本都是东北亚区域内的大国,它们对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中日双方在本区域合作中会有哪些利害得失?本区域合作会对中日关系产生哪  相似文献   

6.
当前中日关系中的主要问题是:小泉首相连续参拜靖国神社,导致中日关系下滑;历史问题继续困扰两国关系;两国民众间的不信任感和互厌情绪在增加;交流协调机能逐渐弱化,两国关系中的问题解决起来难度加大。在推进两国民众相互认识、改善中日关系的过程中,两国媒体的作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国际政治环境变化与中日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的终结、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以及中国“崛起”的世界影响是导致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日关系发生深刻变化的最主要的国际政治因素。这3个因素的互动,促使日美两国选择中国取代苏联作为同盟关系所要针对的共同潜在目标,这成为中日之间政治关系冷却、相互猜疑加深的一个根本原因。然而,中日之间的共同利益基础是现实存在的,而在导致两国政治关系冷却和紧张的原因中,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心理的和情绪的成分。共同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必将成为中日关系新的共同战略需要和两国关系的纽带。  相似文献   

8.
中国崛起过程中的中日关系与中美关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作者从这样一个论点出发,即中国“和平崛起”的良好战略理念是否正在得到充分地执行。关于如何有效地实施该战略,有3个问题横亘其中中日关系、中国台湾问题及对台政策给“和平崛起”所造成的国际含义,中国在对构建什么样的国际社会这一问题上保持沉默。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上述问题(尤其中日关系的恶化)给美国在亚洲乃至世界的超级大国地位带来极大的好处。中国所奉行连贯一致的“和平崛起”战略将提高其对大国地位的要求,这一战略不仅使中国在所处的地区拥有一个良好的位置,而且还给予中国强有力和相对安全的优势去应对美国。  相似文献   

9.
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双边经济合作成果尤其显著,其中日本ODA对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成为维系中日关系的重要纽带之一。依据国际政治经济学和历史学的分析范式,从政策决定过程和政治与经济互动、中日关系互动的视角来分析和考察日本对华ODA决策、实施的过程及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和未来走向,有助于我们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适时制定灵活的政策方针。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历史的正面和副面分析探讨日本对中国的影响:日本是影响中国的重要邻国;日本是影响中国的世界重要大国、强国;惨痛的近代历史关系映衬着日本对中国的长期影响和负面影响。我们既要看到中日关系的不好历史和现实,也有看到积极因素。我们牢记历史不是为了纠结仇恨,而是为了以史为鉴。作为大国,中国需要日本,同样,日本也需要中国。让我们用原则和智慧处理好中日关系,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11.
东亚区域合作与中日关系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个时期以来,在经济关系已经密不可分的情况下,中日政治关系却无法实现对称的发展。日本新领导人主政之后,对亚洲邻国的政策有所调整,并采取了相应的行动。在两国的共同努力下,双方关系出现了某些趋向好转的积极势头。但是,中日双边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并不稳固。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应该继续进行双边的努力;另一方面,也有必要借助多边机制,为双边关系的稳定和发展创造积极的条件。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方兴未艾,中日两国是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推动力量,但由于双边关系因素,未能在区域经济合作进程中形成更多的合力。正因为如此,一方面,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双方都有很多可为之事;另一方面,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又会为中日两国提供在多边框架下,形成相对比较稳定的双边关系的积极条件。基于上述认识,本文主张中日两国应积极共同参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借助多边手段和机制,维护双边关系的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广东工业化进程与新型工业化道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左正 《南方经济》2003,3(7):7-11
本文从分析广东工业化进程所处阶段和问题入手,以人均收入水平、产业结构水平和工业结构高度等进行综合判断,认为广东工业化进程仍未完成,目前正处于向工业化中期的后半期转变的阶段上,仍存在着三个方面的结构性问题。只有通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与工业化互动为基本途径,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推动工业化进程,加快装备工业发展带动工业结构升级,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才能促进全省整体工业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中日复交三十余年来,国际形势和中日两国的国情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日关系也迎来了新的历史转型期。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在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日关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如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和修改历史教科书等历史问题,台湾问题,钓鱼岛与东海大陆架等现实问题,是阻碍当前中日关系顺利发展的三大“瓶颈”问题。因此,恪守中日签订的三个原则,巩固既有成果,提高战略对话层次,以及加强民间交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改善中日关系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4.
在党的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江泽民同志指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类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为我们在新形势下,正确认识信息化与信息化建设,正确处理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加快国民经济发展步伐,努力实现十六大确定的战略目标,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信息化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普遍地使用信息技…  相似文献   

15.
16.
刘云 《中国报道》2014,(10):94-94
9月11日,中日韩首尔副外长级磋商未就三方首脑会谈做出定论,中日关系未来走向依然扑朔迷离。而在两年前的同一天,日本将钓鱼岛“国有化”,致使中日关系骤冷,背离了中日三个政治文件的精神和原则。关系恶化导致两国民众敌对态度攀升,按前日本公使宫家邦彦的说法,“中日既不在和平状态,也不在战争状态;既不是朋友,也不是敌人”,此为1972年邦交正常化之后中日关系的最低谷。  相似文献   

17.
本文所谈的中日关系的前景,系指90年代的最后10年乃至21世纪初期的中日关系。正确地预测这一时期的中日关系,不仅有助于了解世界格局的变化和亚太经济发展的趋势,而且也为正确制定我国对外发展战略提供重要依据。中日两国同属亚洲和世界大国,两国关系如何,对两国自身以及亚洲和世界都是至关重要的。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中日关系的前景。一、影响中日关系的因素剖析影响中日关系的主客观因素有很多,就其主要的有以下几个:(一)世界格局的变动中日关系不是孤立的,是在一定世界格  相似文献   

18.
中日两国足球队争夺亚洲杯的决战早已结束了,但“战争”硝烟却久久难以散去。日本首相发表谈话,日本外相将球迷和两国的政治联系在一起,日本的媒体喋喋不休地讨伐中国球迷的“无礼”和“低素质”,坚持认为中国国民的反日情绪根源在于“反日爱国教  相似文献   

19.
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去工业化进程明显,这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基于理论和现实的考虑,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呼声日益高涨。因此,发展中国家需要审时度势,进行前瞻性的战略布局,最大化寻求去工业化与再工业化进程中的机会,实现新一轮全球经济发展中的利益共享。  相似文献   

20.
为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 2 5周年 ,本刊编辑部与《世界知识》编辑部于 2 0 0 3年 7月 8日在北京共同举办了“对日关系战略思考与比较”研讨会 ,来自学术界及有关部门的十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大家围绕如何从长远和战略角度思考中日关系展开了认真、深入的讨论。现将与会代表的发言刊登出来 ,以飨读者。需要说明的是 ,各位学者的发言纯系个人见解 ,不代表其所在单位及本刊编辑部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