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书架     
作者藉由考察美国不同时期的对华公共外交实践,揭示美国对华公共外交战略如何“相时而动”、怎样“因势而变”.也力求为中国公共外交体系的完备构建提供若干鉴戒。  相似文献   

2.
书架     
《美国对华公共外交战略》作者:檀有志出版:时事出版社定价:56.00元作者藉由考察美国不同时期的对华公共外交实践,揭示美国对华公共外交战略如何"相时而动"、怎样"因势而变",也力求为中国公共外交体系的完备构建提供若干鉴戒。  相似文献   

3.
近现代以来,等级秩序观念一直在日本的对外交往中占有特殊的位置。作为一种战略文化,它曾几次导致日本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增加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发言权”一直是日本保守党政权多年为之努力的国家战略目标。冷战结束后,日本国内新保守主义思潮泛起,如何重新确定日本国际地位的争论也随之产生,争当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不仅是日本的战略目标,也成为2005年其外交的首要任务。然而,日本的“争常”外交仍然未改变过去一贯的战略文化,等级秩序观念依然左右着一些日本政治家的战略思维。令人担忧的是,日本的这种战略文化是在没有充分反省过去侵略历史的前提下得以延续下来的,因此,国际社会目前所面临的共同任务是促使日本战略文化的根本转变,而并非匆忙地使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相似文献   

4.
近现代以来,等级秩序观念一直在日本的对外交往中占有特殊的位置。作为一种战略文化,它曾几次导致日本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增加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发言权”一直是日本保守党政权多年为之努力的国家战略目标。冷战结束后,日本国内新保守主义思潮泛起,如何重新确定日本国际地位的争论也随之产生,争当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不仅是日本的战略目标,也成为2005年其外交的首要任务。然而,日本的“争常”外交仍然未改变过去一贯的战略文化,等级秩序观念依然左右着一些日本政治家的战略思维。令人担忧的是,日本的这种战略文化是在没有充分反省过去侵略历史的前提下得以延续下来的,因此,国际社会目前所面临的共同任务是促使日本战略文化的根本转变,而并非匆忙地使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相似文献   

5.
英国学派外交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维持国际社会的一种基本制度,外交始终受到英国学派学者的重视。英国学派认为,国际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外交体系。外交不仅是国际社会存在的基本条件,也是国际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4代英国学派学者对外交的各种实践和惯例做出不懈探索,推动了外交思想研究(含义、地位、功能等)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6.
国家形成理论致力于重现公民权和民主化的军事基础,认为公民权应被理解为国家与社会之间就战争物资进行"谈判"的副产品。作者在对春秋战国国际体系及近代早期欧洲体系中的国家形成过程进行比较研究后认为,如果公民权源于国际竞争,那么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国际体系中,统治者也曾为了鼓动民众参战和为国牺牲而做出了三项让步:言论自由、司法公正和经济福利。作者提出一个世界政治的动态理论,认为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制衡逻辑是公民权跨越时空分别在春秋战国时期和近代早期欧洲兴起的主要因素。公民权在春秋战国时期没落的根本原因是严重低估了制衡逻辑的对手,即支配逻辑;而公民权得以在西方演变为民主制度的关键因素在于支配逻辑的相对弱势。  相似文献   

7.
国家形成理论致力于重现公民权和民主化的军事基础,认为公民权应被理解为国家与社会之间就战争物资进行"谈判"的副产品。作者在对春秋战国国际体系及近代早期欧洲体系中的国家形成过程进行比较研究后认为,如果公民权源于国际竞争,那么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国际体系中,统治者也曾为了鼓动民众参战和为国牺牲而做出了三项让步:言论自由、司法公正和经济福利。作者提出一个世界政治的动态理论,认为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制衡逻辑是公民权跨越时空分别在春秋战国时期和近代早期欧洲兴起的主要因素。公民权在春秋战国时期没落的根本原因是严重低估了制衡逻辑的对手,即支配逻辑;而公民权得以在西方演变为民主制度的关键因素在于支配逻辑的相对弱势。  相似文献   

8.
近代以来,西方大国的崛起在对外关系上主要依靠联盟外交,如英、法、德等国家在欧洲的"合纵连横",日本的"与强者为伍"战略,二战后美国对北约和亚太联盟体系的经营,冷战后俄罗斯对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的依赖等。受制于自身独特的发展阶段以及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地缘环境,中国缺乏历史上大国崛起所拥有的"后院",中国的战略文化也排斥"势力范围"和"联盟政治"思想。作者从中国的时代需要出发,认为现阶段中国的四大外交战略——大国协调战略、区域整合战略、政治联合战略和国际危机管理战略均难以满足中国的安全需要,中国应在联盟外交与伙伴外交之外探索"第三条道路"——准联盟外交。实施这种"联而不盟"的特殊外交类型需具备四个条件:竞争性政治集团、动态性权力关系、严重性安全威胁和"统合性"战略文化。在新时期国际"多元格局"下,中国应尝试开展灵活务实、相互联动的"三环准联盟外交"——多边组织型、新兴合作型与传统友好型,它是中国实现和平发展,运筹与美国、欧洲大国、日本、印度等大国关系的战略支点。  相似文献   

9.
孙德刚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3):57-81,157,158
近代以来,西方大国的崛起在对外关系上主要依靠联盟外交,如英、法、德等国家在欧洲的"合纵连横",日本的"与强者为伍"战略,二战后美国对北约和亚太联盟体系的经营,冷战后俄罗斯对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的依赖等。受制于自身独特的发展阶段以及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地缘环境,中国缺乏历史上大国崛起所拥有的"后院",中国的战略文化也排斥"势力范围"和"联盟政治"思想。作者从中国的时代需要出发,认为现阶段中国的四大外交战略——大国协调战略、区域整合战略、政治联合战略和国际危机管理战略均难以满足中国的安全需要,中国应在联盟外交与伙伴外交之外探索"第三条道路"——准联盟外交。实施这种"联而不盟"的特殊外交类型需具备四个条件:竞争性政治集团、动态性权力关系、严重性安全威胁和"统合性"战略文化。在新时期国际"多元格局"下,中国应尝试开展灵活务实、相互联动的"三环准联盟外交"——多边组织型、新兴合作型与传统友好型,它是中国实现和平发展,运筹与美国、欧洲大国、日本、印度等大国关系的战略支点。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的外交战略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体现,在呈现鲜明的时代特征时又融会贯通,其主要体现为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准则,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总体而言,中国外交战略的制定主要符合以下两项要求:坚持有所为,即积极参与国际事务,融入国际机制,逐步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也要坚持有所不为,不走霸权路线,不干涉他国内政,坚持走和平崛起的路线,彰显大国风范.  相似文献   

11.
所谓政府开发援助,是指发达国家为开发发展中国家经济和提高发展中国家社会福利而提供的赠与成份在25%以上的资金。资金来源于政府财政,并由政府或政府机关负责实施。二次大战以后,日本的政府开发援助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容,主要有战争赔偿与准赔偿、无偿经济技术合作、直接贷款和向国际机构出资等形式。下面分三个时期来介绍日本的政府开发援助。  相似文献   

12.
韩磊  陈立军 《改革与开放》2011,(24):123+125
孤立主义是美国传统的外交思想,与古老的欧洲外交理念不同的是,它特别申明了欧洲与北美分属新旧两个不同的世界.华盛顿的“中立”与“不偏不倚的关系”勾画了与欧洲建立新型国际关系框架的前景,旨在寻求一个与现今欧洲不同的新的国际秩序.  相似文献   

13.
国际法演变史为理解国际体系转型、全球治理改善和国际秩序变革提供了一条法律的途径。中国与亚非国家共同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会议十项原则,在国际法的进化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战后新兴国家对新型国际关系法律基础探索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对西方特色的国际法知识进行了概要的回顾,进而对当代国际法酝酿的变革机遇进行了分析,最后立足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对中国的国际法文化资源以及和平共处国际法理论体系建设提出展望。作者认为,和平共处国际法理论是新中国立足自身与世界关系的认识基础上,顺应国际关系发展趋势和国际新秩序的大义所向,在与其他国家共同探索和平共处、和平发展、和谐共生的外交实践中积累形成的,并体现了新型国际关系共性的国际法知识体系,它与联合国所致力建设的国际和平目标也是一致和相通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成为中国外交价值体系和国际社会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同世界上爱好和平的国家一起,共同引领世界走向和平发展、和谐共生道路的基本价值准则。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源于全球经济治理又超越全球经济治理,从经济治理向政治、外交延伸,对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的贡献由量增向质变转换,从硬实力向软实力转变。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并发挥积极作用是国际社会基于中国的实力和地位传递的群体性呼声。新中国成立70年以及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一直秉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的原则,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做出贡献。参与全球治理也有利于形成促进发展和提升国际地位的制度和国际规则体系。  相似文献   

15.
当前国际关系处于最为深刻和复杂的变化当中。国际体系改革、全球治理改进、多极体系的管理以及新型大国关系构建等一系列关系到国际关系发展的全局性议题,相互叠加在一起。作者首先对西方世界内部周期性地出现的从多极体系向对抗性两极体系演变的现象及其根源进行了批判性反思,在正面汲取中国参与国际体系经验以及探究国际关系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共生型国际体系的发展以及新型大国关系的机会和可能。然后对共生国际体系与寄生性和对抗性国际体系作了区分,同时分别考察了文明共生的价值体系、包容式改进、结伴不结盟以及跨国行政合作在推动国际关系升级换代,向新型国际关系转化过程中的意义。最后,作者认为中国外交在当前以及未来较长时期面对的仍然是共生与对抗、对话与伐异、包容与排他、结伴与结盟等复杂国际选题,构建和平发展的共生国际体系的耐心和坚定维护国家利益上的决心,仍然是中国外交需要面对的一对主题。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时期,在日本的操纵下各汉奸傀儡政权之间展开了频繁的"外交"活动,其中伪满洲国和汪精卫的南京伪国民政府之间的"外交"活动尤为明显。这场"外交"活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出丑剧。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日本对外结盟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在 2 0世纪 70 %的时间内先后构筑起巨大的同盟网络。日本与同盟者的结盟视野分别是地区性的和全球性的。日本结盟的曲线是追随国际体系重心变迁的曲线。在 2 0世纪日本结盟外交的两个阶段中 ,其结盟轨迹是 :与霸权国家结盟→与挑战霸权的国家结盟→与霸权国家结盟。从长期来看 ,日本的结盟对象恰恰是其将来要针对或曾经针对的对象。结盟在为日本获得长期地区性优势的同时 ,也对日本和地区的安全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日本对外结盟的原因具有值得探讨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8.
日本对能源管理的研究、实践起步较早,积累了丰富的能源管理经验。日本以能源管理法制体系为主导,配之以先进的技术手段,构建了一套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能源管理模式。日本广泛开展能源外交、建设能源储备、大力发展新能源以保障能源供给,同时以创建"低碳环保世界"为目标,完善节能环保的能源消费模式,推动日本传统社会向"新型低碳社会"转变。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保障能源供给、提高能源消费效率是当前的主要任务。因此,日本的能源管理经验对我国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战后以来,日本作为一个战败国,开展政治、军事外交的回旋余地很小,特别是对美国以外的世界各国和地区,在很长时期几乎只有依靠经济手段来开展外交活动。同时,战后日本的发展基本上遵循了一条“经济至上主义”的路线,又长期处在美国的政治、军事庇护之下,尽管较快发展成为经济大国,但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发展不大,这就不能不限制其政治、军事外交的开展。因此,在战后日本的“外交结构”中,经济外交占有突出的地位。本文将讨论战后至冷战后日本的经济外交的变迁与特征。  相似文献   

20.
美国帝国体系中的中国与日本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美国既是国家体系中的行为体,也是文中所分析的美国帝国体系的一部分。中国与日本深深地置身于美国的帝国体系之中,而且以不同的方式与美国和美国的帝国体系联系在一起。日本始终坚持国家经济战略和国际安全战略,而中国遵循着国际经济战略和国家安全战略。日本和中国的均势正在转变,政治群体使具有渗透性的亚洲也明确地依赖于美国帝国体系中。笔者认为,亚洲仍继续是一个在美国帝国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性的渗透性地区,中日之间日益强化的竞争状态为美国的帝国体系提供了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