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回到未来?——“9·11”后的国际秩序与新中世纪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9·11”事件给国际关系造成的影响出发 ,介绍了国际关系理论中新中世纪主义的主要内容和学术观点 ,并结合冷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特征 ,分析讨论了新中世纪主义对形成中的国际关系新秩序的把握能力和两者之间的切合度。文章最后指出 ,“9·11”确实可以成为国际关系转折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新中世纪主义指出了国际关系发展中民族国家遭到挑战的特征 ,但同时忽视了民族国家在应对挑战中联合自救的特征。冷战后 ,特别是“9·11”事件爆发后真正值得关注的国际关系新趋势是国际治理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新地区主义——在国家与全球化之间架起桥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国家与全球化是一对矛盾体 ,但它们取得协调和良性互动却又极为必要。为此 ,必须填补两者之间的鸿沟 ,既要使国家融入全球化 ,充分利用全球化提供的发展机遇 ,又要将全球化进程纳入到行之有效的领土 -政治控制之下 ,遏制全球化脱离国家和国际社会利益要求的自行其是。本文认为 ,作为国家与全球化之间惟一的中间渠道 ,地区空间层面以及作为其组织方式的新地区主义 ,构成了两者间的缓冲地带和媒介。新地区主义一方面修正性地促进了全球经济的自由化 ,并遏制了其消极意义 ,另一方面又给予了国家应有的地位 ,使其在融入全球经济的同时 ,保证了经济调节的有效性和政治的可接受性。新地区主义代表了国家与全球化之间动态的妥协 ,起到了沟通两者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3.
东亚开放地区主义的演进与中国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战期间传统地区主义在欧洲盛行,尽管亚太地区合作所奉行的“新地区主义”有利于发展中国家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但也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损害它们的利益。东亚区域一体化进程启动后,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国家所奉行的“开放地区主义”的理念,既注重区域内的合作,又强调对区域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开放。它在某种程度上有回归传统地区主义的色彩,但更是新地区主义的超越。这一理念已成为当今国际关系中的普遍现象,对未来国际秩序的建构将会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新地区主义范式及其对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解释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新地区主义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兴起的新的一波区域一体化进程,与此相对应,国际经济一体化理论也发生了从维纳范式向新地区主义范式的转变。Ethier的一个分析框架指出,区域中的内部国家和(B,E)类型的外部国家是新地区主义进程中的关键因素。据此,东亚新地区主义进程将依循“3”→“3+5”→东亚经济共同体的路径顺次展开。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化时代,国际政治向全球政治转型,需要建构一种全球共治的新理论,这种理论的核心原则是全球所有角色的共治,即全球多边主义合作基础上的共同治理。它的基本变量是多边主义和以国家为重点的行为者的实践,以国家为中心已让位于以国家合作共治为重心,权威从国家独占到与社会共享。这种理论涵盖现实与趋势,具有综合与中庸的特征,是中国“和”文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全球共治理论初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全球化时代,国际政治向全球政治转型,需要建构一种全球共治的新理论,这种理论的核心原则是全球所有角色的共治,即全球多边主义合作基础上的共同治理。它的基本变量是多边主义和以国家为重点的行为者的实践,以国家为中心已让位于以国家合作共治为重心,权威从国家独占到与社会共享。这种理论涵盖现实与趋势,具有综合与中庸的特征,是中国“和”文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从均势制衡的难题看多边主义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后,国际政治中国家种种非制衡行为所表现的违背均势的难题,一定程度上论证了以工具理性为核心、力量结构为特征的均势论是一种单维的非演进的国家战略理论。制度性多边主义以建构国际规制为内容、以协调国际合作为目的的普遍行为原则为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提供了一条现实的选择途径和价值取向,成为国际政治日趋明显的发展脉络。中国的战略思维须符合国际体系的演进脉络和国际社会的衍生机理,以进化意识和全球视角超越极化思维,以多边主义理念和多边外交政策作为其对外关系诉求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冷战后,国际政治中国家种种非制衡行为所表现的违背均势的难题,一定程度上论证了以工具理性为核心、力量结构为特征的均势论是一种单维的非演进的国家战略理论。制度性多边主义以建构国际规制为内容、以协调国际合作为目的的普遍行为原则为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提供了一条现实的选择途径和价值取向,成为国际政治日趋明显的发展脉络。中国的战略思维须符合国际体系的演进脉络和国际社会的衍生机理,以进化意识和全球视角超越极化思维,以多边主义理念和多边外交政策作为其对外关系诉求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转型国家的实践证明,以新自由主义为指导的“华盛顿共识,以及以新凯恩斯主义为基础的“后华盛顿共识”并不能解决转型国家的转型问题,理论界也正在寻求对“华盛顿共识”的超越。而中国转型理论与实践的成功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的认可。新的共识即“北京共识”是更适合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应取代“华盛顿共识”并逐步成为其它发展中国家学习的榜样。“北京共识”及其所代表的‘中国模式”将造福于世界人民,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成功模式。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球化和全球公民社会的兴起,国际制度日益面临合法性的危机。20世纪以来,国际关系领域中存在着一个制度化的趋势,推动这一趋势的重要理念就是多边主义。全球公民社会的兴起及其在国际制度领域中的作用,推动着国际制度的逻辑从旧多边主义向新多边主义转变。从全球化时代国际制度的合法性基础来看,文章得出如下结论国际制度的未来形态很可能是政府间国际制度、非政府制度和国家制度互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体系转型和中国的战略空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有两种观察国际体系的视角,一种是威斯特伐利亚视角,认为全球化并未使体系发生面向新体系的本质变革,变化是形式上的,主要是体系构成单位内部发生的变化,而且仅仅是权力分配结构同质性程度上的问题而已;另一种是超越威斯特伐利亚视角,认为国际体系中的历史性变迁导致其转型,即在全球化作用下,世界已经开始从基于军力和单边行动的国际无政府状态,逐渐转向多边合作共治和自主解决问题相结合的全球社会的早期状态。这反映了现实世界中的悖论:美国超强霸权的指向与全球化所代表的历史大趋势。前一种趋势给中美关系带来了两重性,遏制与围堵的一面压缩了中国的战略空间,建设性合作的一面孕育着中国更大的战略空间;后一种趋势则给中国带来生机无限的全球战略空间,中国应走和平发展的道路,采用经济外交、多边主义和睦邻政策三位一体的新外交,发挥自己的最大优势,不断开拓全球化蕴涵的无限空间。  相似文献   

12.
当代民族认同危机之反思——以加拿大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对当代民族认同危机进行理论的反思,并且以加拿大为个案进行实证考察,同时就如何摆脱这种困境提出可能的路径。文章认为,当代民族认同危机首先归咎于传统上占据主流的、带有浓厚种族主义色彩的同化主义;其次是当下流行的、包容但却有内在分裂倾向的多元文化主义;再次则是作为全球性整合力量代言人美国化的冲击。全球化时代的民族认同较以往更具反思性和开放性。对于加拿大等国而言,温和的世界民族主义不失为可供尝试的选择:它既为少数族裔的身份开辟了空间,也为它们建构文化认同提供了契机,同时还呼应了全球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一、辽宁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定位的意义 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和职能问题一直是西方经济学研究和争论的焦点问题。从20世纪3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理论的提出为自由放任主义划上了休止符开始,到20世纪50年代的“新古典综合派”思想,再到当代西方经济学的“新制度学派”,尽管在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限度和深度上存在着区别,但他们在市场经济不能完全自由放任,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当代民族认同危机进行理论的反思,并且以加拿大为个案进行实证考察,同时就如何摆脱这种困境提出可能的路径。文章认为,当代民族认同危机首先归咎于传统上占据主流的、带有浓厚种族主义色彩的同化主义;其次是当下流行的、包容但却有内在分裂倾向的多元文化主义;再次则是作为全球性整合力量代言人美国化的冲击。全球化时代的民族认同较以往更具反思性和开放性。对于加拿大等国而言,温和的世界民族主义不失为可供尝试的选择:它既为少数族裔的身份开辟了空间,也为它们建构文化认同提供了契机,同时还呼应了全球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目前,有两种观察国际体系的视角,一种是威斯特伐利亚视角,认为全球化并未使体系发生面向新体系的本质变革,变化是形式上的,主要是体系构成单位内部发生的变化,而且仅仅是权力分配结构同质性程度上的问题而已;另一种是超越威斯特伐利亚视角,认为国际体系中的历史性变迁导致其转型,即在全球化作用下,世界已经开始从基于军力和单边行动的国际无政府状态,逐渐转向多边合作共治和自主解决问题相结合的全球社会的早期状态。这反映了现实世界中的悖论:美国超强霸权的指向与全球化所代表的历史大趋势。前一种趋势给中美关系带来了两重性,遏制与围堵的一面压缩了中国的战略空间,建设性合作的一面孕育着中国更大的战略空间;后一种趋势则给中国带来生机无限的全球战略空间,中国应走和平发展的道路,采用经济外交、多边主义和睦邻政策三位一体的新外交,发挥自己的最大优势,不断开拓全球化蕴涵的无限空间。  相似文献   

16.
新自由制度主义的最大亮点是它的合作理论。现实主义范式认为合作是困难的,新自由制度主义范式认为合作是普遍的。虽然新自由制度主义跟新现实主义一样,也认为权力分配是体系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它还同时强调国际制度是体系结构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塑造”国家间互动的特性。正是国际制度的存在使合作成为可能。新自由制度主义认为存在三种形式的合作:巧合性合作(和谐) ,即合作由理性国家的独立行为形成,不管其他国家是否与之合作;强制性合作,即强国按照自己的利益行事,并迫使其他国家与之合作;相互调节(或协调性)的合作,即行为者…  相似文献   

17.
独立以来新加坡政府推行了“多元文化主义”,实行尊重各民族及其文化的多元性的民族政策。其特征是“4M原则”、“CMIO”模式和“新加坡人”概念,以求在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实现族际和睦,各族在保持各自文化特征的同时确立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新加坡的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对我们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本从凯恩斯主义观点出发来审视本次金融危机的著作。作为经济学家,作者保罗·戴维森崇尚凯恩斯主义,因为凯恩斯主义既有对金融危机的理论解释,又有对金融危机的解决方案。作者鄙薄新自由主义,因为自由主义的“自由化的市场经济不存在经济危机”的理念从一开始就站不住脚;他还嘲笑新自由主义面对经济危机“毫无作为”,只能等待市场的“自我修复”的理论其实就是“束手无策”。  相似文献   

19.
区域间主义是指不同国际区域或次区域之间制度化的关系。它是国家和区域组织等行为体对全球化和区域化的一种积极反应,其主要功能包括权力平衡、认同强化、制度建设、利益共享等。区域间主义实践既有综合性、多元性、开放性、多轨性等共性,也有由"欧盟模式"、"东盟模式"、"美国模式"和"中国模式"等表现出的个性。理论与实证结合的综合研究将是区域间主义研究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20.
区域间主义是指不同国际区域或次区域之间制度化的关系。它是国家和区域组织等行为体对全球化和区域化的一种积极反应,其主要功能包括权力平衡、认同强化、制度建设、利益共享等。区域间主义实践既有综合性、多元性、开放性、多轨性等共性,也有由"欧盟模式"、"东盟模式"、"美国模式"和"中国模式"等表现出的个性。理论与实证结合的综合研究将是区域间主义研究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