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斌 《魅力中国》2010,(25):357-358
冷战结束后,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一些西方国家提出了“中国威胁论”的论调。给中国的和平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严重损害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剖析该论调产生的目的和历史来源。  相似文献   

2.
一、冷战后时期的世界经济格局:转折与特点 1.世界经济的大战略背景——从“冷战”到“冷和平”的嬗变美苏两极格局解体后,新的多极化世界正在出现,各种力量角逐竞争和分化组合的过程尚未完成。在这个过渡期中的世界经济不可避免地被打上深深的烙印。布什去年1月“总统咨文”中根据苏联的解体宣告“资本主义的胜利”,但如今“胜利的阴影正在悄悄地接近”——这是1945年2月临近德国投降之时邱吉尔首相就战后英国所作的预言,用来形容冷战后的世界形势倒也显得贴切。  相似文献   

3.
二战结束,冷战继续。世界动荡不安,人类走向何方?直到A十年代,不少国家的人民和明智领导人,开始认识,全人类应该永远告别战争和残杀,告别贫困和愚昧,走向和平,走向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了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一个人类历史最伟大的转折,一个人类最崭新的历史时代,正在向全世界人民走来。面临着这个新的历史巨潮,一些国家都在重新研究新的世界战略和各自国家的战略重点。日为什么经济发达国家仍然困难重重?为什么一个庞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突然解体?为什么一些落后国家以及一些民族、宗教纠纷严重的地区,政权不断更迭,局部战…  相似文献   

4.
“贸易是推动和平的力量”,这是国际关系学说中自由主义学派的一个核心命题。冷战结束后,贸易与和平的关系再度成为国际关系学界争论的一个焦点。自由主义学派对于贸易与和平关系的理念在二战后出现了重要的转变,从无条件性转向有条件性。冷战后新的政治经济现实表明,贸易既体现出和平的一面,也体现出冲突的一面。那么贸易到底是否能够成为推动和平的力量呢?作者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得出的结论是:贸易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推动和平取决于两国贸易在国家利益中的定位以及贸易利益与安全利益的排序,贸易是否能够推动和平则取决于冲突所涉及的安全利益是否存在“生死攸关”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贸易是推动和平的力量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贸易是推动和平的力量”,这是国际关系学说中自由主义学派的一个核心命题。冷战结束后,贸易与和平的关系再度成为国际关系学界争论的一个焦点。自由主义学派对于贸易与和平关系的理念在二战后出现了重要的转变,从无条件性转向有条件性。冷战后新的政治经济现实表明,贸易既体现出和平的一面,也体现出冲突的一面。那么贸易到底是否能够成为推动和平的力量呢?作者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得出的结论是:贸易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推动和平取决于两国贸易在国家利益中的定位以及贸易利益与安全利益的排序,贸易是否能够推动和平则取决于冲突所涉及的安全利益是否存在“生死攸关”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来,随着高等艺术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中等艺术教育似乎开始冷了下来,并且还出现了一些错误的论调:什么中等艺术教育已没有市场的“消亡论”,什么中等艺术教育层次太低的“低级论”,还有什么中等艺术教育完全可以被高等艺术教育所取代的“替代论”等等,  相似文献   

7.
媒体速览     
《中国经济快讯》2010,(48):16-16
世界前方的挑战许多观察家预言,给20世纪留下巨大伤疤的热战和冷战将越来越少见,和平和繁荣将成为主流。但事实上,完全的和平并没有到来,在20世纪最后十年和21世纪前十年中依然充满了挑战,比如:国家和民族权力平衡的改变,全球性问题的加剧以及美国角色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古巴导弹危机与“隔离”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苏联和西方国家之间的盟友关系消失了,“冷战”代替合作成为战后初期国际关系的特点。这一时期,美苏两国始终处于备战状态,而柏林危机、裁军谈判等问题又使这种紧张关系不断加强。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终于把“冷战”推向顶峰,“这是一场政治、军事和核方面的危机,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核时代的最严重对抗及相互考验”。①“但由于赫鲁晓夫、肯尼迪、卡斯特罗以及参加作出决策的其他人士表现出负责的态度和健全的思维,这一最尖锐的冲突才得以解决。”②“古巴导弹危机是尖锐的‘冷战’时期终结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9.
目前世界经济正处在冷战后的调整时期,经济结构、经济关系、经济政策无不要适应冷战后时期的特点而不得不作出相应调整。这种调整对21世纪世界经济将起积极作用。从较长远观点看,冷战结束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积极方面是主要的。今后一段时期,世界经济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一、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内向化”明显,经济以科技“当家”呈主要发展趋势 (一)在国际竞争加剧的现在,来自各国内部的挑战越来越严峻。各国无一例外地都在从事内部的调整,普遍把关心焦点移向国内,重视整治、振兴国内经济。  相似文献   

10.
在上世纪八几十年代,学界对于台湾在“二战”之后的经济奇迹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依据其研究方法及主要结果的不同,大致上可以分为两个学派:第一个学派认为台湾在战后的经济发展原因在于“政府”的计划和管理。而中小企业在外销市场的成功以及外销出口所领导的经济快速成长正是“政府”高度效能的表现,他们将台湾在战后的发展模式归结为“同家领导模式(thestate-ledmodel)”。  相似文献   

11.
戴锦华 《中国报道》2011,(3):110-110
1989年发生了一连串国际事件,一个曾经叫做“苏联”的大国从地图上永远地消失了。一夜之间西方不战而胜,东方世界不战而败。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美苏两大帝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峙终结。冷战时期结束。人类由此进入“后冷战”年代。此前,西方最乐观的预言家也最多把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社会主义第三代第四代人身上,也没敢预言社会主义阵营会一夜之间在地球上崩解。也许,我们需要一个世纪以上的时间才能理解苏联解体对于整个世界和人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悦来 《上海国资》2010,(1):84-84
正如人们无法预测冷战会以和平的方式终结一样,我们也没想到气候变化问题会作为一个政治话题上升到国家安全和战略层面,并成为当前最热的话题。  相似文献   

13.
论冷战后国际政治关系的变化及其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影响梁凯音两极冷战格局解体后,国际政治关系出现了许多重大的变化,表现出许多新的特点。这不仅对世界局势的面貌和走向以及国际关系总的演变进程产生了重大的决定性作用,而且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特...  相似文献   

14.
国际法演变史为理解国际体系转型、全球治理改善和国际秩序变革提供了一条法律的途径。中国与亚非国家共同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会议十项原则,在国际法的进化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战后新兴国家对新型国际关系法律基础探索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对西方特色的国际法知识进行了概要的回顾,进而对当代国际法酝酿的变革机遇进行了分析,最后立足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对中国的国际法文化资源以及和平共处国际法理论体系建设提出展望。作者认为,和平共处国际法理论是新中国立足自身与世界关系的认识基础上,顺应国际关系发展趋势和国际新秩序的大义所向,在与其他国家共同探索和平共处、和平发展、和谐共生的外交实践中积累形成的,并体现了新型国际关系共性的国际法知识体系,它与联合国所致力建设的国际和平目标也是一致和相通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成为中国外交价值体系和国际社会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同世界上爱好和平的国家一起,共同引领世界走向和平发展、和谐共生道路的基本价值准则。  相似文献   

15.
战后的世界经济经历了一个从一个中心向多中心演变的过程。冷战后时期,世界经济多中心发展具有一系列不同于冷战时期的特点。这些特点目前还在进一步发展。美欧日国际竞争能力的消长出现了有利于美的变化,但其中又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值得深入地研究。  相似文献   

16.
高云龙 《东北之窗》2010,(14):33-35
在中国走向崛起的道路上,世界上一些国家经常以一种惊叹和酸涩的心理来看待,鼓掌者有之,无端和无理的指责之声也从未绝于耳。  相似文献   

17.
当前世界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这样一个根本事实,即全球化市场已基本饱和。资本主义第一阶段的结束正在于西方国家国内市场饱和而导致的社会危机。通过世界战争夺取海外市场正是资本主义第二阶段的根本历史特征。西方的这一根本模式被核武器的产生根本遏制,从而形成战后以来用跨国公司方式和平争夺全球市场的西方第三阶段的根本发展方式。但是半个多世纪的充填,这个全球化市场已然基本饱和,导致西方以至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面临地理上及历史上的终极极限,世界经济及社会面临十分严峻的发展出路问题。按以往的发展方式是根本走不通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从根本上说只能及必然地是根本改变二千年来形成的,越来越畸形的“攀比性消费模式”,在社会变革基础上走向合理及科学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8.
康德权利法哲学注重讨论先验理性下私权和公权以及世界公法的存在依据,公法部分主要论国家公权,万国公法,世界法,经由一套严密的先验逻辑论证人类必将走向永久和平。这是大自然的有意安排,也是人类理性的必然趋归。  相似文献   

19.
随着冷战的结束和苏联的解体,世界进入后冷战时代。人们终于从世界大战的阴影下解放出来,似有摆脱重负之感。有人认为,虽然世界大战短期不可能爆发,但局部战争却呈日益增多之势。这岂不和目前世界的基本潮流和平与发展相冲突?那么,冷战后世界局部战争的特点是什么呢?一、战争频度总体上呈下降趋势所谓战争频度是指战争爆发的频率。对冷战后世界局部战争爆发的频率有多种统计,有说增长的,有说减少的,但从世界权威战略研究机构的统计来看,变化似乎不大。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发表的《世界军备与裁军》年鉴统计,世界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历年的次数为:1989年,33次;1990年,31次;1991年,30次:1992年,33次;1993年,34次。由此可见,1989—1991年是逐年减少的,1992年和1993年是逐年增加  相似文献   

20.
美中和睦:大国政治、影响范围与东亚和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冷战时期,东亚是世界上最和平的地区,而在此期间,欧洲、南亚、非洲和中东都发生过重大战争。因此,东亚地区的悖论恰是全球性的悖论——美国力量最强大的地方,动荡频频、战乱不休;而大国竞争与传统均势政治大行其道的地方,却出现了和平与繁荣。东亚地区存在一个力量的两极平衡。美国海军在海洋国家,中国陆军在其周边国家各自发挥作用。压倒性的经济与军事至尊地位结合在一起,使美、中两个大国在各自势力范围内安排了一定的和平秩序,出现在东亚的是美、中共同建立的地区安定的和平统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