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访履历     
涂名 《中国改革》2004,(12):53-53
黄开堂是湘西小伙子,2002年农村版创刊之初,他开始负责接待来访的工作,这一接待就是近3年的时间,24岁的黄开堂到了27岁,对于一个刚从大学校园走出来的孩子,没有花前月下,没有灯红酒绿,甚至有一次周末,几个同乡约他去爬香山都未能成行。他每天都要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上访农民。我去过黄开堂的住所,很多人租住的一间大房子,大家轮流做饭,每天会有一些衣食无着的上访农民在他们那里吃饭。黄开堂不善言辞,我取笑过他的普通话“国有国的口味”(各有各的口味),我挑剔他的文章是一笔流水账。前年快过年的时候,北京正下着大雪,我打…  相似文献   

2.
我是搞财会工作的,长年与凳子打交通,每天一坐就是几小时,足部活动少.认识我的同事和亲友都有一个共识,认为我的身体素质好,显得年轻.其实,我没有什么"养生"秘诀,就是几十年坚持晚上泡脚给了我个好身体.因为热水泡脚,胜吃百帖补药.  相似文献   

3.
“今天多给我炒个莱,咱又定下一个合同!”6月13日中午,沁阳市太行办事处清平村农民王晨光放下鼠标,扭头对妻子高声说。小王头脑活络,几年前就研制出了一种“怀四宝”茶,申请了国家专利,很受专家青睐,但销路一直不太好。去年,他购置了一台电脑,在家上了网,在网上开设了自己的网页,这样,足不出户,茶香飘四海,许多客商通过电邮与他签订了数万元的购销合同。如今,王晨光每天再忙都要到网上“冲冲浪”,成了一名在家赚钱的“网虫”。  相似文献   

4.
曾看到过这样一篇小故事:有七个人每天要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够的。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未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乎每周下来.每人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后来他们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大家便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  相似文献   

5.
农媛洁 《农家之友》2009,(15):I0032-I0032
避热就冷。安徽省太和县城关镇农民张合饲养肉鸡赚了钱,周围村民纷纷效仿。不料,后来肉鸡价格大幅下跌,不少农户连本钱都赔了进去。而该镇有一个叫王超的农民,看到那么多人养鸡,每天需要大量的豆饼,他便买了一台榨油机,给养鸡专业户加工豆饼。几个月下来,他稳稳当当赚了6000多元。  相似文献   

6.
他是一名演员,也是个孝子.他说:"父母是我幸福生活中最重要的因素,也是我一直努力的最大动力!"他希望能尽孝父母膝前,然而,职业决定了他不可能有大量时间陪伴在父母身边.该怎么样来处理这个矛盾呢?他采取了这样一种方式-每天打一个电话.  相似文献   

7.
北京市朝阳区十八里河店建材商朱老板,是福建省福州满堂香茉莉花茶的老客户。几年下来,他每天都喝一泡满堂香茉莉花茶。他说:“这款茶品,是福州北峰地产正宗云雾茶,原汁原味原生态。  相似文献   

8.
35岁的斯格姆是德国巴登府腾堡州一位很有名的农场主,已拥有150头奶牛.斯格姆每天早上6时就要起床,他说:"在农场,每天都是我和我的家人第一个起床,我们清扫牛圈,给奶牛添饲料,一直忙到工人来上班."  相似文献   

9.
心海明灯     
一直以来,在我前行的道路上。总有双眼睛默默地注视着我,激励着我无论遇到怎样的坎坷崎岖。都决不言退。他育我长大、教我做人,宛若一盏燃在我心海的明灯,永远照亮着我的人生。他就是我的父亲。父亲的家乡在安徽桐城的一个偏远农村,茅舍草庐,用奶奶的话说:他们那里几年也走不出一个高中生。而父亲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每天坚持步行十几里路去城里的学校读书。为了减轻家  相似文献   

10.
父亲的树     
我的父亲喜欢侍弄花草,这我们从小就知道,却不知道从哪一年开始,他喜欢上了种树。据母亲告诉我,那还是我七岁的时候,有一次吃李子,将李子核扔在了门前的小花池里,来年春天。眼尖的父亲看到了一棵与众不同的小苗,再长大些.才发现是棵李子树。于是父亲非常的高兴,抱着我夸我从小就知道种树,是个好孩子.从那时开始,他每年都要在房前屋后载几棵树。  相似文献   

11.
一年四季,农忙农闲,陈树彬几乎每天都马不停蹄地奔波在乡间田头。在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的村民眼里,他从来都是闲不住的,陈树彬自己却很享受这种忙碌的生活状态。他每天往返于饶平县的三个种植基地之间,亲自打理着800多亩农田果树,“田里忙活起来有大大小小的事情,就是想闲也闲不住。”  相似文献   

12.
父亲的叮嘱     
父亲离开我已经四年了,但是他叮嘱的话语时刻萦绕在我的心田。年青人干活,不要在乎吃苦力,睡一觉力气就会长出来。在他八十多年的生命历程中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乡村几里地内都是有口皆碑的。他的勤劳坚韧、善良朴实之风激励鞭策着我二十二个春秋的军旅生涯……  相似文献   

13.
从死神那里,我的哑巴父亲把我的生命抢夺了回来……辽宁北部有一个中等城市,铁岭,在铁岭工人街街头,几乎每天清晨或傍晚,你都可以看到一个老头儿推着豆腐车慢慢走着,车上的蓄电池喇叭发出清脆的女声:“卖豆腐,正宗的卤水豆腐!豆腐咧——”那声音是我的。那个老头儿,是我的父亲。父亲是个哑巴。直到长到20几的今天,我才有勇气把自己的声音放在父亲的豆腐车上,替换下他手里摇了几十年的  相似文献   

14.
街边理发     
《林业经济》2013,(17):3
每天上下班,在居住的小区边总能看到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一个小凳子,一个既装发工具又镶着一面镜子的箱子,陪伴在他的身边。多数时间他都是坐在路边的树荫里,有所思,偶尔有年龄相仿的老人过来理发,有时有一两个在附近工地打工的民工来照顾的生意。老人理发每次只收四元钱,连旁边发廊收费的零头都不如。可在小区居住了近年时间,我却从来没有看到过一个城里的年轻人坐到老人的小凳子上。  相似文献   

15.
我的老家在一个偏僻而从我记事起,父母就为落后的小山村,生活条件养活我们几兄妹而辛苦操特别是母亲,既忙里又忙外,每天像个陀螺一样转个不停。  相似文献   

16.
镜头一:一个年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上的县级经销商,在生意做得有声有色时,突然换了品牌,他的理由很简单:总经销太牛了。“我在一个县城把这个品牌卖了500万,自认为不少了,我很感谢总经销赵老板,我想去拜访一下他,因为我一直和业务经理接触,还没见到过给我带来财富的人。但我去了几次,都没有见到赵老板,因为他不是开会,就是接待客人。最后一次,  相似文献   

17.
阿光 《农家之友》2008,(4):62-64
知道海泉喜欢我时,我在深圳的这家服装厂已经做了三个月的车工。海泉是厂里的保安,有着微黑的肤色和农村孩子特有的明朗。每天进出工厂,都可以看见海泉身着蓝色的保安服站在大门的一侧。笔直挺拔,像一道风景,可我却一直没有留意过他。直到那个黄昏。再次经过厂门时,一旁的女伴悠悠忽然拉住了我的衣袖说:“看,那个海泉又在偷偷看你了。”  相似文献   

18.
迟到     
春潮 《致富之友》2004,(7):37-37
儿子今年6岁,开始上小学一年级了,每天坚持步行到校,因为每天喊他起床,他从未迟到过。一天晚上,已到儿子就寝的时间,可他仍坐在电视机前不肯离开。我再三说无效,便警告儿子?“明天起不来,迟到了,自己负责。”不能自拔的儿子回答说?“明天不用你叫,迟到了我自己负责。”  相似文献   

19.
前几天,70岁的父亲从川北乡下的老家,转辗几百公里来重庆看我,随身还带了他自己榨的几十斤菜油.自从我在重庆安家后,每次父亲到我这里来,都是大包小包的,全是家里自产的东西.我劝父亲大老远的不用带这么多东西,太费劲.但他却说:“这些都是我自个种的养的,味道不一样啊!”  相似文献   

20.
捡破烂老头     
不知从何时起 ,在我每天上班路过的垃圾堆旁 ,总能看到一位60多岁身材短小捡破烂的老头。每天看到他准时而认真地在垃圾堆旁用挠钩扒拉着、翻捡着、分门别类地将垃圾装到他自行车旁的一些大袋子里。引起我注意的是他那辆半新不旧很干净的自行车以及一身干净利索的穿戴 ,手上还戴了一副洗得发白的手套。他这些与一般捡破烂的人不同的地方不禁使我有些疑惑 ,不过从他那偶尔抬起的刀刻般皱纹的脸 ,我又看出了他曾经的沧桑和生活的艰辛 ,深重的怜悯之情充溢了我的内心。从此我开始把家里、邻居和亲戚家有用的垃圾都积攒到一起 ,饮料瓶、废报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