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衰败与冲突     
在《中国在梁庄》一书中,作者梁鸿讲述了自己的故乡——河南穰县梁庄。  相似文献   

2.
杜润生,1913年出生,原名杜德,山西省太谷县阳邑村人,中国共产党党内资深的农村问题专家之一。上个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担任中央农村工作部秘书长,参与组织农业合作化运动。1978年平反复出后,协助党中央、国务院主持农村改革开放工作,曾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在人们称之为中国农民第二次解放的"家庭联产承包制"改革中,积极支持和引导在安徽、四川发起的农村改革向全国铺开,从1982年到1986年,杜润生连续5年参与主持起草了著名的五个"中央一号文件",对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中国农村推广和巩固起到了巨大作用,是公认的80年代中国农村改革政策制定的核心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中国农村的选择》、《中国农村制度变迁》、《杜润生文集》等。  相似文献   

3.
回顾廿年,我国农村最具历史意义的变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改革人民公社体制,建立和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安徽凤阳农民率先在全国搞了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实行这种形式的社队,大旱之年获得农业大丰收,这一成就象一股春风吹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小平同志高瞻远瞩,从中看到了中国农村改革  相似文献   

4.
李辉 《特区经济》2005,(9):164-165
一、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分析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各地发展情况又极不平衡。几年来全国已有30个省、市、自治区的1700多个县开展这项工作,有8000多万农村人口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积累保险基金130亿元。总结这几年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经验主要有两条:第一,认识统一、领导重视是搞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关键。第二,实行政府引导与群众自愿相结合是推进农保工作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起始阶段,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像搞计划生育那样集中一段时间,集中基层干部力量开展大宣传、大发动、大突击活动,这…  相似文献   

5.
一、村民自治的基本社会背景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导致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深刻变更,由此所形成的新经济关系的格局,使村民自治具备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人民公社的解体及包产到户的实行,在经济领域内出现了三大结果:第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调动了起来,农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在沿海地区,农村经济已相当发达。在内地,广大农民  相似文献   

6.
2008年,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30周年。回首、反思这30年的风雨历程,我们把关注的目光定格在了最先进入改革开放领域的农业、农村和农民。这是因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改革的主力军自然是农民,是他们在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导下的行动。  相似文献   

7.
浅谈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雒文 《新西部(上)》2010,(3):31-31,46
本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内需不足和工业化的联系等方面阐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意义,通过历史和现状分析了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诸多因素,提出建议:第一是以产业政策促进劳动力转移;第二要充分发挥政府社会管理的职能,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并尽快剥离附加在原户籍制度上的不公正的福利分配;第三,建立完善统一开放、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8.
中国3400万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10年来,随着我国农村、城市改革的逐步深入,出现了以就业为目的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大量流动,而且规模越来越大,被社会称之"民工潮"。据对全国6万多农户的抽样调查及最新农业普查资料推算,到1997年,我国农村劳动力在县城以上城市就业半年以上的人数已达3400万人。城市就业农村劳动力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9.
一、80年来党做的四件大事 80年来,我们党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是理论创新的伟大科学成果。在世纪之交的历史时刻,江泽民又提出中国共产党"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继续推进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伟大事业。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做了许多事情。概括来说,主要是四件大事: 一是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  相似文献   

10.
中国改革发端于农村。30年来,农村改革取得了极大成功,农村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农村的率先改革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摸索了经验,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起到了开拓性作用。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农村改革仍然是中国改革的关键环节,农村发展仍然是中国发展的战略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民问题路在何方?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截至2001年底,12亿多人口,8亿在农村:7.3亿从业人员,还有50%在从事第一产业。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可以说,中国所有的问题都源于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即"三农问题"。当前,"三农"问题的主要表现为:农村发展严重滞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农业面临着严峻  相似文献   

12.
一、农村市场所反映的城乡之间的关系这里所说的城乡关系包括工农业之间以及职工和农民之间的关系。由农村市场所展现的城乡关系是不协调的,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我国工业品的价格长期高于其价值,而农  相似文献   

13.
农村合作基金会是我国农民在深化农村改革中创造的一个新生事物。它是在坚持资金所有权及其相应的收益权不变的前提下,由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按照自愿互利、有偿使用原则而建立起来的社区性资金互助合作组织。自1984年在部分地区产生以来,经过近十年的实践,已由点到面逐步发展起来,并且取得了积极的  相似文献   

14.
余玮 《西部大开发》2011,(12):99-101
温铁军:中国研究"三农"问题的权威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农林经济管理组成员。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代表作品:《三农问题:世纪末的反思》、《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一位长年从事中国农村报道,见证了新中国特别是近三十年来中国农村改革坎坷历程的老新闻工作者,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三十周年前夕,给我们奉献出了一部具有"史鉴"价值的著作,这就是新华社高级记者、原《暸望》周刊总编辑陈大斌同志的《中国农村改革纪事》。  相似文献   

16.
现在一般认为,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约有1.2-1.5亿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4多。如果考虑到农业投入的增加、农产品产出中工业性生产资料含量的增加及技术水平的提高,农村中人力资本素质的逐步提高,传统农业自身排斥出来劳动力将会愈来愈多等因素,预计2010年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约有2亿人。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成为阻碍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那么,如何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便成为问题的关键。一、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的历史背景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在一定的技术装备下就劳动力的数量与耕地相比较而言,超出农业…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村收入增长:1990-2002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考察了1990年至2002年间决定中国农村收入增长差异的经济和非经济因素.通过估计收入增长方程,我们首先证实了初始人力资本水平和基础设施状况有显著的正效应.其次,由村层面的社会关系稳定程度度量的社会资本也是一个显著促进收入增长的因素.本文发现的政策含义是:促进农村地区社会稳定的公共政策需要加强,同时也要增加对农村地区,尤其是低收入地区的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财政支持.  相似文献   

18.
过去几十年,中国城市和农村都在高速发展,并取得了巨大成就:城市一直在规模化扩张,而农村在快速的城镇化、工业化;但同时,城市和农村各自都出现了问题:城市出现了种种城市病,与大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远,而农村发展相对落后,有严重的三农问题。面临这种情况,中国的城市和农村都需要转型。  相似文献   

19.
, 《中国西部》2012,(33):6-6
在21世纪农村教育高峰论坛上,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发布了《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十年评价报告》。报告显示,2000年到2010年,在我国农村.平均每一天就要消失63所小学、30个教学点、3所初中,几乎每过1小时,就要消失4所农村学校:  相似文献   

20.
文章认为,目前我国农村广泛存在着教育投资动力不足和教育能力缺乏的问题,其中原因主要是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率不高。除此之外,教育体制方面的不健全、学校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状态脱节的事实以及农业职业教育力度不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额。但在现代新农村环境下,只有依靠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才能够真正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现实的背景条件下,文章对人力资本投资和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说明和分析,以试图对农村人力资本收益与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