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家庭联产承包制下农业增长的过程,就是现代生产要素逐渐替代传统生产要素的过程,随着土地、劳动、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对农业生产率贡献份额的不断下降,现代技术要素贡献率呈上升趋势。当前农业对现代技术要素的需求依然是强烈而迫切的,但存在抑制技术需求形成的诸多因素,这对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论文以农业生产率为研究对象,对我国农业生产率的历史变化和区域分布予以评价和分析。一、农业生产率在评价和分析农业发展中的作用。作为对农业生产经济效果的评价和技术进步的测定,农业生产率可以对科学技术对农业产生的影响予以透视。二、对农业生产率的概念、指标、计量和分析理论和方法进行探讨。三、我国农业生产率的特点是在增长的总趋势下起伏波动,属于典型的土地生产率导向模式,  相似文献   

3.
构建中国农业生产效率的动态监测体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产率是经济持续增长过程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经济概念和指标。本文探讨了提高生产率(技术效率及生产效率等效率)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对我国农业生产率发展的变动分析过程中,提出了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动态监测体系构想,通过对生产率的度量和分析,透析农业发展方向、技术体系中的结构缺陷及技术政策方面的偏差,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增强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民决策行为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现代农业的实质是发达的科技型农业。农业经济的增长主要是在追加农业生产要素(资源)特别是现代生产要素投入的同时,依靠现代科学技术,优化资源配置而导致的要素生产率提高。技术进步是农业经济增长的源泉,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学术界共识。农业技术进步是指在发展农业生产中,不断地用生产效率更高的先进技术代替生产效率低下的落后技术。它是促进农业发展,特别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主要内容之一。现代农业技术进步的过程是由农业技术的生产(研制、创新)、推广和采用三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构成。计划经济时期,技术进步的各个环节是由政…  相似文献   

5.
家庭农场具有经营规模化、组织形式多样化、生产经营专业化等基本特征,是一种新型的市场主体.家庭农场依然维持以农户为单元的经营格局,在不违反现行农地使用制度和尊重农户意愿基础上,通过耕地流转,将土地、劳力、农机等生产要素适当集中实现集约化经营,并通过专业化生产,实现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农业增长方式就是决定农业产业增长的各种要素的配置及其推动农业实现增长的模式。一般说来,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即粗放经营和集约经营。所谓粗放经营是指在单位面积上投入较少的生产资料和劳动,进行广种薄收式的粗耕简作;而集约经营则是指在单位面积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进行高产多收式的精耕细作。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又有了新的拓展,由主要反映生产要素使用量(包括土地投入、劳动投入、资本投入等)的变化发展到侧重反映农业要素生产率(包括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  相似文献   

7.
家庭联产承包制长期稳定不变的情况下,如何提高土地生产率取得规模效益?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创造了一些好形式。统种分管就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经营模式,它是实行劳力与农业机械、科学技术等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的生产规模经营形式,由村合作组织对各户分散使用的地块统一耕作,实现连片区域化种植,在较大的土地范围领域内,获得整体生产规模效  相似文献   

8.
湖北省水稻生产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引言 粮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本农产品,它是一种特殊的商品,粮食的重要性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作为我国主要产粮大省之一,湖北的粮食生产成为本省农业经济的基础,总产占全国总产的4.9%,居第十位.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是科技型农业,经济增长的方式主要是追加农业生产资源,特别是现代生产要素投入的同时,通过依靠现代化农业科技,优化资源配置而导致的要素生产率提高.  相似文献   

9.
水田适度规模经营是在一定的生产环境和适合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各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金、设备、经营管理、信息等)的最优组合和有效运行,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垦区水田生产的适度规模经营中,要以生产精准化和机械化,服务专业化、产业化和效益最大化为经营管理的理念,借鉴工厂化生产理论,强化水田规模经营管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本文使用2009—2014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的微观农户数据所组成的面板数据,以小麦为例,分析了河南省小麦生产技术效率和小麦全要素生产率,使用Ⅳ-Tobit模型分析了脱钩收入补贴对不同收入水平下农户小麦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2009—2014年,高收入组的小麦生产技术效率值高于低收入组的小麦生产技术效率值,而低收入组的小麦全要素生产率GM L指数值高于高收入组的小麦全要素生产率GML指数值;高收入农户的技术进步对小麦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贡献更大,而低收入农户的小麦生产要素投入贡献大;脱钩收入补贴对低收入农户的效用更大,可以缓解低收入农户的生产约束;脱钩收入补贴对促进小麦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不明显;脱钩收入补贴对小麦生产技术效率影响的差异在减小。  相似文献   

11.
乡镇企业发展的因素分析及地区效率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镇企业发展的因素分析及地区效率差异南京农业大学经贸学院刘国亮钟甫宁寻找影响乡镇企业发展的各种因素一直是理论界感兴趣的课题。一般来说,乡镇企业的产出增长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二是提高生产要素的转换效率,也就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而后...  相似文献   

12.
生产要素是指使生产过程得以正常进行所必要的物质条件和非物质条件,或者说使生产过程得以正常运转或更有效运转的各种必要投入。从多数研究者的意见以及根据各要素在生产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将生产要素分为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与信息等类。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生产  相似文献   

13.
认为目前社会主义经济效益概念的多种提法都有不足和片面之处。正确的社会主义经济效益概念,需要解决经济效益的范畴、实质和作用问题。作者的表述是:在完成国家计划、满足社会需要的前提下,为社会提供的新财富的数量和质量。社会主义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计算指标,包括国家计划完成率、劳动生产率、资金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生态平衡率等。  相似文献   

14.
农作物的任何一个晶种从播种到收获,是一个独立的物质生产过程。单位面积收获的产量(或产值)和生产时间之比,为该生产过程的生产率,以种植作物品种来表示它以区别其它生产过程,称该生产率为作物品种生产率。有关系式N=C/T,其单位斤/亩·日,C——单位面积产量(或产值),T——生产时间(基本上是作物生育期),  相似文献   

15.
一、实施农业产业化的首要前提是正确理解和掌握其概念内涵农业产业化是 90年代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 ,是继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出现的又一次农业产业组织创新和经济体制创新。但对农业产业化的概念、内涵实质及其它一些问题的认识需要准确把握。综合理论界与实践的各种看法 ,可以将农业产业化的概念如下定义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 ,以效益为中心 ,以科技为支撑 ,围绕支柱产业 ,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 ,对农业和农村经济进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 ,形成市场牵龙头、…  相似文献   

16.
农业生产率的综合指数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生产率有单项生产率和综合生产率之分。前者是指某一要素的生产率 ,包括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和科技生产率等 ;后者则是指各单项生产率的总和。正确计算和分析我国农业综合生产率情况 ,对于正确制定我国农业发展战略 ,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切实提高农业生产率和竞争力 ,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农业综合生产率的计算方法农业综合生产率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农业综合生产率指数 (% ) =∑ (某一单项生产率指标值该指标标准值 ×权数 )10 0 (1)要正确地计算出农业综合生产率指数 ,需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 单项…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04—2020年大豆主产区的面板数据,利用SFA方法和刀切平均法全面估算大豆种植的生产函数和全要素生产率,采用增长核算表核算大豆生产中各种要素投入及其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进一步采用因素分析法探究影响大豆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因素。研究发现:在样本期间,大豆种植产出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97%,各产区之间的增长率存在较大差异。生产要素投入是驱动大豆种植单位产出增长的主要因素,其中农药投入的贡献最大;全要素生产率是次要因素。随时间推移,要素投入方面,化肥和农药等化学物资投入对大豆单位产出增长的贡献减小,而良种和机械投入的贡献上升;全要素生产率方面,技术进步对单位产出增长的贡献有所扩大,但技术效率的贡献有所下降。此外,种植面积和有效灌溉面积对大豆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城镇化和自然灾害对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对此,文章提出优化大豆生产区布局、因地制宜扩大大豆种植面积、鼓励种植户购买优良品种、引进先进技术和生产设备、建立专项基金增加对优质大豆品种的研发投入、提高对豆农的科研指导力度等建议以促进大豆单产提升。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动态分工演进,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起点,将秩序服务和财税政策纳入一个理论框架,结合超边际决策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考察在此过程中各个经济人的最优决策在市场上相互作用而内生的各种变化,揭示了财税政策作用于工农业分工和农业生产率的内在机制。然后,使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数据对相关结论进行实证检验。模型分析表明,政府财税政策的实施在促进工农业分工水平提高的情况下,会扩大粮食生产的迂回化经济程度,进而推动粮食部门的农地生产率提升。就长期而言,单位面积的财政支农支出对农地生产率的提高有显著正向影响,在其他农业生产要素既定情况下,单位面积的财政支农支出每增加1%,农地生产率增加3.23%;从短期来看,单位面积财政支农支出对农地生产率的作用较弱,但在反向修正机制的作用下,最终会达到有效提高农地生产率的长期稳定均衡。另外,财政支农支出的增加促进了分工水平的提高,而分工水平的提高又推动了农业生产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中国1997—2007年包含建设用地投入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目的:研究土地要素纳入经济增长全要素生产率分析的途径,并对中国近年来经济增长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析。研究方法: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研究结果:测算的1997—2007年中国分省的全要素生产率Malmquist指数表明将建设用地纳入全要素生产率分析是可行的。研究结论:1997—2007年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靠技术进步带动;技术效率处于无效状态,表明建设用地等生产要素投入在经济增长中没有发挥最大效益。  相似文献   

20.
农村经济体制的第一步改革,从完善生产关系入手。土地实行联产承包,几年时间收到了可喜的效果。随着农村第二步改革的展开,土地经营规模的问题开始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在现有条件下,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为了达到或超过其它行业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合理地利用各生产要素,在稳定和提高土地生产率的前提下,主要通过自己的劳动经营的耕地面积。简言之,就是经营的耕地面积与经营者的素质、经营管理水平和生产条件相适应,使各生产要素实行最优化组合,从而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